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渭北西汉帝陵遗产廊道规划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985.2
【图文】:
图 3 研究范围图(资料来源:咸阳五陵塬文物保护规划)1.4.2 研究内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明确渭北西汉帝陵遗址区的现状条件,分析关于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之间存在的具体问题;②探究在线性遗址区域进行遗产廊道规划的规划目标与规划体系;③对渭北西汉帝陵遗址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体评价与分级,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建设导则;④从遗产廊道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入手,利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遗产廊道的规模、范围。⑤基于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的原理研究如何从遗址保护、村庄布局、文化产业、廊道空间格局、交通系统、解说系统和绿色廊道等方面进行遗产廊道空间规划,从而激活整体区域。1.5 研究方法与思路1.5.1 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
14图 4 技术路线图1.6 特色与创新点(1)对于呈线性分布的渭北西汉帝陵遗址区,本文立足于景观与区域发展的视角,引入遗产廊道的理念,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在该区域构建遗产廊道来对该区域的遗产资源要素进行整合,并与周边区域相结合,统筹考虑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实现环境优化、经济发展与遗产保护同步走。(2)我国目前涉及到遗产廊道研究的文化遗产类型多为本身切实存在的线性遗产,如京杭大运河、南京城墙等,但利用规划手段将文化遗产点串联,构成遗产廊道的研究较少,本文的研究对象渭北西汉帝陵遗址区,帝陵呈线性分布,但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分析清楚其本质特征,建立内在联系,通过规划手段组织“点”元素,构建遗产廊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庆明;郭华贵;;基于GIS和RS的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方法[J];规划师;2015年S1期
2 李颂华;;西安大遗址保护与丝路城市发展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3 龚道德;张青萍;;美国国家遗产廊道(区域)模式溯源及其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4年06期
4 陈利顶;李秀珍;傅伯杰;肖笃宁;赵文武;;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重点[J];生态学报;2014年12期
5 杜忠潮;张启成;薛勇;;西咸新区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刍议[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6 颜永杰;徐卫民;;渭北西汉帝陵的营建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7 奚雪松;陈琳;;美国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法及其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3年04期
8 梁洁;;城乡规划遗产廊道研究信息统计分析[J];规划师;2013年S2期
9 王立国;陶犁;张丽娟;李杰;;文化廊道范围计算及旅游空间构建研究——以西南丝绸之路(云南段)为例[J];人文地理;2012年06期
10 徐海韵;徐峰;;茶马古道雅安段遗产廊道文化景观构建[J];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吴邦銮;王健;李雪松;;大遗址的区域联动保护与利用方法初探——以明十三陵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祖群;赵荣;;重新认识大遗址保护中的社会文化价值[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陈同滨;;中国大遗址保护与展示的多学科研究[N];中国文物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燕燕;南京明城墙遗产廊道保护与构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陈稳亮;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同[D];西北大学;2010年
3 朱强;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D];北京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朱琳雯;西汉帝陵文化产业链的培育与优化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6年
2 潘雨晨;建国以来西安遗址型绿地空间周边环境形态演变的实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3 王婧;遗产廊道视角下京杭运河沿线古镇的旅游发展探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王聪聪;基于适宜性分析的普洱“茶马古道”遗产廊道网络构建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5 李仓拴;郑国渠渠首段遗产廊道构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6 王鹏;殷墟大遗址保护与安阳市殷都区城市建设协调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4年
7 赵瑜;五陵塬遗址区都市农业规划策略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8 王磊;基于GIS技术的遗产廊道构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9 彭珊珊;红军长征湖南段红色文化遗产廊道旅游开发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31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731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