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地下商业街“微场域”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4 15:12
【摘要】:地下空间在进入21世纪以来的全球化发展步伐可谓惊人。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城市的发展在空间上更趋向地下化、集约化。几近饱和状态的地上空间,污染严重的气候环境,条件恶劣且流量较大的交通,与日俱增的人口压力,岌岌可危的人防设施,以上种种情况加剧了城市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使得这一系列矛盾得以解决,并向功能繁多、层级延伸、构造复杂的立体化城市空间发展。目前我国地下商业街的内部环境仍旧存在心理、物理和精神三个层面的问题,精神层面尤为重要。本论文主要针对地下商业街的“微场域”设计进行研究。论文基于知觉现象学、建筑现象学、空间关系学、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及“场域”等“微场域”的相关理论,将“微场域”设计分为感知维度——知觉场、空间维度——环境场和场景维度——情境场三个维度,并对每种维度下的“微场域”设计案例进行对比与研究。论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系统分析、案例分析与实地调研等多种方法,针对“微场域”视角下的知觉场、环境场和情境场进行深度剖析,分析总结出“微场域”的具体设计原则,即知觉场的知觉感知原则、动觉感知原则和联觉体验原则;环境场的空间逻辑原则、多重叠加原则和漫游体验原则;情境场的情景交融原则、主题呈现原则和叙事诱导原则。并根据“微场域”的设计原则得出相应的具体设计策略,即知觉场的多维感知策略、功能承载策略和具身体验策略;环境场的节奏韵律策略、形态塑造策略和深度体验策略;情境场的场景塑造策略、意境相契策略和意象体验策略。最终以图示解析和表格汇总的方式进行直观的结论呈现。本文的“微场域”设计从感知维度——知觉场视角出发,注重人的知觉体验,强调人的感知对地下商业街的内部空间环境感知的重要性,同时,寻找那些人们所忽略的细节,以“小”见“大”,将“微场域”设计引入地下商业街的环境中,以突显空间维度——环境场的空间特点。最后,为地下商业街设计提供一种新的视角,通过触发人的感官神经联觉到一个全新的场景维度——情境场,使得人与空间产生共鸣。本论文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把“微场域”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最终在地下商业街的物理环境中融入“微场域”的“感知维度——知觉场”、“空间维度——环境场”、“场景维度——情境场”,创造出“最适化”的地下商业街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984.113
【图文】: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环境行为学,建筑现象学,现象学


图 2.9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Fig. 2.9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域”对地下商业街的指导意义”是基于知觉现象学、建筑现象学、空间关系学、环境行为学和

多视点,同时性


图 4.1 多视点的“同时性”Fig. 4.1 Multi-view "simultaneity"四度”?时间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维度。在时间上延续地移位给了新的一度空间即为“第四度空间”。第四度空间的概念是在础之上,引入一个隐性的具有“动态”特质的时间维度,从三

品牌,杭州,智能,蓝色


图 5.4 杭州 IMV 智能品牌买手店——蓝色科技空间Fig.5.4 Hangzhou IMV Smart Brand Buyers Shop - Blue Tech Space(5)艺术美感主题艺术性主题空间针对喜欢接受新奇事物的人群,通过空间的艺术性主题氛围彰显其艺术品牌。“北京马可玛瑞”儿童服装店的设计以欧式古典艺术美感为设计主题,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少凯;梁进龙;;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与研究现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年01期

2 陈建军;耿敬淦;邹源;;建筑现象学与场所的塑造[J];四川建材;2012年04期

3 邢晓霞;;城市地下空间的人性化设计[J];上海建设科技;2012年02期

4 李悦;王晓鸣;;“建筑场”存在的哲学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21期

5 丁宁;;论“建筑场”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意义[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8年05期

6 李斌;;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建筑学报;2008年02期

7 赵鑫;吕文博;;环境行为学在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初探[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8 李琦;;我国城市交通现状及对策刍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9 薛求理;;《建筑场论—人为环境的一种因素》余言[J];时代建筑;1991年03期

10 束昱;彭方乐;;地下空间研究的新领域——地下环境心理学[J];地下空间;199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若星;试论具身设计[D];清华大学;2014年

2 冯琳;知觉现象学透镜下“建筑—身体”的在场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3 章宇贲;行为背景:当代语境下场所精神的解读与表达[D];清华大学;2012年

4 徐从淮;行为空间论[D];天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田香;基于寻路行为的地下商业街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王伯睿;地下商业空间设计的地域性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年

3 许正兰;贵州民族文化传承“场域”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2年

4 左峰;基于建筑现象学的建筑界面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赖伟明;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人性化设计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石理平;基于行为模式的设计方法探讨[D];重庆大学;2008年

7 邓丽;地下商业空间可识别性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551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7551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f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