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丝路视野下嘉峪关城市历史环境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7 12:28
【摘要】:近年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为线路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随着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如火如荼地进行,遗产保护的范围从遗产本体逐步扩大到影响其生成和演变的人文层面,遗产保护的体系也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的活动破坏了遗产和其生存的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愈发激烈,在此社会背景下,寻求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平衡点,是规划建筑学科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选择嘉峪关为案例,以丝路文化的视野展开城市历史环境保护方法探讨。首先,对嘉峪关调研资料进行整理,梳理出嘉峪关城市文化的发展脉络,定性分析了丝路文化影响下嘉峪关与其生存环境和生活在本地的人类在时间、空间层面上所沉淀的特色文化,以及丝路文化影响下的嘉峪关物质遗存,这种文化影响与物质遗存在某种时空下是一一对应的,为后期嘉峪关城市历史环境指标体系构建做铺垫。其次,基于以上的现状分析,从物质文化遗产、区域环境、区域文化和民俗工艺四个层面构建出嘉峪关城市历史环境指标体系,综合运用问卷调研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历史环境指标进行评价;通过指标的两两比较、权重计算和归一化处理得到嘉峪关城市历史环境评价模型。根据所得的权重排序,可以为嘉峪关城市历史环境的保护策略提供方法。最后,根据建立的评价模型和对嘉峪关当下面临问题的分析,依托丝路文化线路构建整体性保护体系,得出如下结论:(1)宏观层面以城市周边地区为主,保护区域文化和区域环境对应的山水空间、农业生产空间和地方历史空间,保护山水格局,控制村镇空间蔓延,形成文化多样性;(2)中观层面以城市系统为主,保护城市历史街区和传统风貌建筑,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3)微观层面以城市为主,按照“发展”和“管控”的要求对市域空间进行优化,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为非遗提供活动、生长的空间和场所。文章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从丝路视野的角度对嘉峪关历史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的方法,以历史环境理论为基础,以嘉峪关现存待开发的文化遗产为现实条件,运用AHP综合评价法对嘉峪关城市历史环境指标进行定量评价,为科学合理的保护城市历史环境提供可靠依据,具有学术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可以为其他相似城市历史环境的保护提供一种方法,促进文化脉络的传承和延续。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984.114
【图文】:

嘉峪关,古遗址,西域,铜器


图 3.1 嘉 峪 关 所 受 文 化 影 响从嘉峪 关所 处的 文 化地理 区位(图 3.1)可以 看出 ,嘉 峪 关地处 在藏 文 化 圈 与 蒙 古 文 化 圈 的 交 界 处 , 同 时 也 在 中 原 文 化 与 西 域 文 化 的 辐范 围 内 。 由 于 嘉 峪 关 一 带 邻 近 不 同 民 族 , 使 得 河 西 文 化 对 不 同 质 地 文都 具 有 一 定 的 包 容 性 , 正 是 基 于 此 , 历 史 上 不 同 地 域 的 民 族 和 部 落 在西 走 廊 内 和 谐 共 处 、 文 化 共 生 。 多 民 族 文 化 的 空 间 共 享 使 河 西 走 廊 文结 构 进 一 步 多 元 和 开 放 , 河 西 儒 家 文 化 与 外 来 文 化 的 共 同 生 长 , 河 西域 文 化 更 易 于 接 受 外 来 文 化 的 影 响 , 并 与 自 身 文 化 格 局 融 合 , 变 为 区文 化 传 统 。 这 种 兼 容 并 蓄 、 共 同 生 长 的 地 域 文 化 形 态 为 河 西 走 廊 民 族化交流 与整 合提 供 了地域 基础 。3.1.2 火烧沟古遗址文化火 烧 沟 文 化 遗 址 作 为 甘 肃 六 大 古 文 化 遗 址 之 一 , 是 典 型 的 新 石 器期人类 文化 遗址 ,距今约 3700 年 。甘肃省 文物 考古 队 在 1976 年 对其行了大 规 模 挖掘 ,发现古 墓葬 312 座,出 土了 大量 的 陶器、铜器 、玉 器

丝路,遗址


图 3.2 火 烧 沟 遗 址( http://www.baidu.com)图 3.3 火 烧 沟 遗 址 — — 生 活 场 景( http://www.baidu.com)图 3.4 火 烧 沟 遗 址 — — 四 坝 文化 双 耳 彩 陶 罐( http://www.baidu.com)图 3.5 火 烧 沟 遗 址 — — 墓 葬3.1.3 丝路贸易文化

丝路,遗址


图 3.2 火 烧 沟 遗 址( http://www.baidu.com)图 3.3 火 烧 沟 遗 址 — — 生 活 场 景( http://www.baidu.com)图 3.4 火 烧 沟 遗 址 — — 四 坝 文化 双 耳 彩 陶 罐( http://www.baidu.com)图 3.5 火 烧 沟 遗 址 — — 墓 葬3.1.3 丝路贸易文化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红波;郭英之;李小民;;世界遗产地旅游者文化遗产态度与遗产保护行为关系研究——以嘉峪关关城景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年01期

2 刘海龙;石培基;;绿洲型城市空间扩展的模拟及多情景预测——以酒泉、嘉峪关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7年12期

3 陈发虎;安成邦;董广辉;张东菊;;丝绸之路与泛第三极地区人类活动、环境变化和丝路文明兴衰[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年09期

4 侯瑞萍;冯晓兵;;“海丝源头”视角下的泉州旅游发展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7年05期

5 罗景峰;;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可变模糊评价[J];开发研究;2017年02期

6 张松;;城市历史环境的可持续保护[J];国际城市规划;2017年02期

7 包艳;崔日明;;“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中国-格鲁吉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8 霍巍;;文物考古所见古代青海与丝绸之路[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9 任唤麟;刘梅;;丝路文化遗产资源特征及其旅游开发策略[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10 张希月;虞虎;陈田;王新歌;王甫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体系与应用——以苏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怡;非物质文化视野下丝绸之路(陕西段)整体性保护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明翔;江西省级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2 陈雯;酒泉—嘉峪关中心城区空间结构效应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3 宋海胤;主体间性视域下的丝绸之路文化传播路径与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4 李妍;安阳老城区历史环境调查与分析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5 史伟婷;记忆与共鸣:丝绸之路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6 温雨鑫;历史环境保护与再生中BIM技术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7 纪晓君;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8 刘冠男;人居视野中的韩城历史环境保护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9 贾超;文化线路视角下胶济铁路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D];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

10 贺茹;唐代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718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7718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c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