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蒋峪房地产开发项目监理业务流程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2 16:21
【摘要】: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建设工程领域的施工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逐渐暴露了建筑市场存在的弊端。尤其是近几年质量、安全事故频发,人们越来越重视项目管理和建设工程监理。本文结合西蒋峪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实际情况,围绕质量控制,安全控制和进度控制等具体监理业务流程展开分析,通过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运用相关理论,改进和优化现有的业务流程,设计提出监理业务在质量控制、安全控制和进度控制三个方面流程的优化方案,并提出保证监理业务流程优化后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从而使监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使工程达到最优效果。本文共分为六大章节:第一章是绪论,对于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梳理。第二章是论文涉及的理论基础。对项目管理理论、建设工程监理理论、流程优化理论等进行概念性的梳理。第三章对西蒋峪房地产开发项目监理工作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简要分析公司的监理流程,从质量控制、安全控制、进度控制分析监理管理流程现状。从质量控制、安全控制和进度控制分析蒋峪房地产开发项目现有监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性地进行归因分析。第四章,明确西蒋峪房地产开发项目监理业务优化设计的意义和目标,确定优化方法,从质量控制、安全控制、进度控制三方面提出优化设计。第五章,提出保证优化后流程能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第六章,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总结。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426.92
【图文】:
图 3.1 图纸会审流程交接检查流程从 2016 年的 7 月底开始,西蒋峪房地产开发大段位的施工工作同时进行,截至到 2017 年 1/3,但各承包施工单位也都有还未完成的项
期中继续操作。的工程师需要及时对施工完成项目进行查验,这种及时性体现查流程中。在该流程中,监理工程师在现场调查,发现问题之整改,整改完毕,检查合格,监理工程师需要签订《工序报验工程继续进行,通过这样反复的一道道的工序,来确保最终工交接检查流程如图 3.2:学位论文
图 3.5 安全保障投入流程过程中的监理业务开展工是一个极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确保每能确保最终项目可以在规定时间内交付,如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导致项目烂尾非常重视进度控制。进度控制也是一个系统耗费多长时间进行控制,对每一个步骤如何完确定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才能够避免施工开发项目作为城市建设工程并没有商业工程意力都放在质量和安全控制上,这也是监理稍显薄弱,基本流程存在一些瑕疵,具体参
本文编号:2790759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426.92
【图文】:
图 3.1 图纸会审流程交接检查流程从 2016 年的 7 月底开始,西蒋峪房地产开发大段位的施工工作同时进行,截至到 2017 年 1/3,但各承包施工单位也都有还未完成的项
期中继续操作。的工程师需要及时对施工完成项目进行查验,这种及时性体现查流程中。在该流程中,监理工程师在现场调查,发现问题之整改,整改完毕,检查合格,监理工程师需要签订《工序报验工程继续进行,通过这样反复的一道道的工序,来确保最终工交接检查流程如图 3.2:学位论文
图 3.5 安全保障投入流程过程中的监理业务开展工是一个极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确保每能确保最终项目可以在规定时间内交付,如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导致项目烂尾非常重视进度控制。进度控制也是一个系统耗费多长时间进行控制,对每一个步骤如何完确定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才能够避免施工开发项目作为城市建设工程并没有商业工程意力都放在质量和安全控制上,这也是监理稍显薄弱,基本流程存在一些瑕疵,具体参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阳波;强茂山;林正航;;工程项目业主监理模式分类[J];水力发电学报;2010年06期
2 黄子春;;监理企业文化创新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动力[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23期
3 鲍芳修;刘海燕;;政府管制过程中的制度供给过剩[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9期
4 王雪青;李宝龙;范志清;;监理的外部性分析[J];软科学;2010年07期
5 康香萍;郭红英;;国内外常用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综述[J];中外公路;2010年02期
6 俞雅乖;;制度变迁、供求均衡与农业产业化组织[J];科学管理研究;2008年06期
7 任宏;马万明;;基于建设单位视角的施工项目交易费用分析[J];建设监理;2008年09期
8 顾小鹏;;我国强制监理制度的现实意义及发展趋势分析[J];建设监理;2008年03期
9 王柯;孙占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与建设工程监理关系初探[J];建设监理;2006年06期
10 陈砚祥;;对强制监理制度的再思考[J];建筑经济;2006年12期
本文编号:27907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790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