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城市修补视角下哈尔滨街区空间形态调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3 15:14
【摘要】:街区是城市空间形态构成的基本单元。改革开放后,我国在不断进行着空前的、大规模的城市发展建设,由于历史经验比较匮乏,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管理,都处于摸索前进的状态。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已由增量规划阶段进入存量规划阶段,随着城市建设边界的缓慢扩张,城市建设的重心开始逐步由外向内转移,愈来愈多的老旧街区面临整改修缮。以往大拆大建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的城市发展建设,此时,城市修补作为一种更新理念,因其低影响、精细化的特点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街区作为城市活动的空间承载体,在快速的城市发展建设中,容易出现诸如空间组织不够合理、功能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显著,因而亟待解决。为改善上述问题,本研究从城市设计层面,对城市街区空间形态的发展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哈尔滨城市街区空间形态的调适提供策略及建议,同时为今后城市街区空间形态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本文以城市修补为基本视角,运用文献整理、实证调研、时序比较等方法,梳理了城市街区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现状及基础理论,从城市设计层面对哈尔滨街区空间形态进行深入剖析,将哈尔滨街区的发展分为城市肇始时期、日本占领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后四个阶段,分析哈尔滨街区形成过程中自然条件、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对空间形态的影响,并从空间组织、功能布局、风貌特色等方面总结现存问题。最后呈现哈尔滨街区空间形态的研究成果。在基于历史资料和实证调研所总结的街区成因和现存问题的基础上,以城市修补为基本视角,从街区空间组织、街区功能布局、街区风貌特色以及公共空间活力等角度,分别提出调整和适应策略。本文旨在通过城市设计调适策略的提出,完善街区空间组织、整合街区功能布局、营造协调的街区风貌、建设活力公共空间,发挥城市设计在街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街区空间环境顺应使用者需求,彰显街区空间形态在城市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984.113
【图文】:

示意图,公共空间,可达性,街区


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硕士学位论文对街区空间进行组织。2.3.3.3 公共空间建设在城市街区空间形态的规划和发展中,需要重点地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决定了它存在的价值,而如何组织公共空间并使它更具有活力,正是影响公共空间利用率的关键。空间可达性与利用率有着比较直接的联系,提高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可以通过适当减小街区尺度的方法,使临街商业点大幅增加,见图 2-3。临街空间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促使公共活动的发生,给人们提供便捷的、可达性高的优质公共空间。

街区,空间,城市街区


城市街区的可识别性、可记忆性和可达性是判断城市街区空间形态特色的重要标准,也是街区空间形态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更是城市街区传承延续的前提条件。城市蔓延在人们的认知中,是一种不连贯甚至破碎的城市设计。现今的城市中,“千城一面”已经成了城市的通病,不同城市之间区分度低、城市识别性差,面对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政治经济趋势,挖掘和保留每个城市自身的街区风格特色、实现街区价值十分重要。一座城市漫长的发展中,总会有它的专属记忆,这些记忆存在于城市街区中,也是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因此城市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文化街区是城市功能和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可分为历史文化街区、城市中心商业文化街区、主题文化街区和特色文化街区等,它有着存储文化、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的基本功能。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街区保留了一些传统生活场景,见图 2-5,在底层店铺周边布置着反映满清至民国时期生活场景的铜质雕塑,虽然当时的生活不再,这些铜像依然可以作为时空的连接者,街区空间也成为现代人了解街区历史文化的窗口。因此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来说,它是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延续,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根基。

分布图,哈尔滨,城市结构,街区


图 3-1 1897 年哈尔滨居民点分布图[70]13城市结构图 3-2 所示,从 1910 年哈尔滨城市组团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新甸三个主要组团分布在城市的三个不同的区域,街区模式各具特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晓敏;汪春;董瑞娟;;城市老城区健康道路交通模式探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5年03期

2 王鹏;杜竞强;;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基于各种空间尺度的实践分析[J];城市规划;2014年11期

3 韩冬青;;城市形态学在城市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J];建筑师;2014年04期

4 蔡禾;贺霞旭;;城市社区异质性与社区凝聚力——以社区邻里关系为研究对象[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5 宋伟轩;陈培阳;;城市封闭社区的社会效应分析[J];城市问题;2013年06期

6 龙彬;朱竞;;基于“文化触媒”策略的城市组团总体设计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3年02期

7 徐苏宁;;城乡规划学下的城市设计学科地位与作用[J];规划师;2012年09期

8 程琥;;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J];行政法学研究;2012年01期

9 殷其雷;;城市形态学在街区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2年05期

10 姜洋;何东全;ZEGRAS Christopher;;城市街区形态对居民出行能耗的影响研究[J];城市交通;201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晓曦;“城市修补”理念下特色小城镇旅游适应性更新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2 张悦;哈尔滨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3 刘玉芬;近代哈尔滨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016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8016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4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