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武汉市轨道交通发展与城市多中心性关系探析

发布时间:2020-10-14 04:28
   我国目前仍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在国家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注重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背景下,传统大城市单中心布局的弊端日益严重,国内许多大城市纷纷提出建设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发展战略。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型需要相应的交通方式来支撑,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新兴的大容量快速公共运输方式,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引导土地开发,优化城市结构,已成为很多大城市交通发展的重点方向。那么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与城市多中心性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已有研究多是进行宏观的定性分析,然后归纳出二者之间的演变模式。本文旨在运用定量的方法测度轨道交通自身效应的变化及城市多中心性的变化,然后揭示二者之间的耦合相关关系。武汉是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中部地区第一个修建地铁的城市,近年来,武汉轨道交通发展尤为迅速。本文以武汉都市发展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多中心之间的相关研究和理论进行梳理,明确和界定城市轨道交通的范畴与多中心的内涵,从需求与供给、适应与引导、支撑与优化三个视角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然后从轨道交通发展自身属性指标、轨道站点区位中心性、街道可达性三个方面详细测度2000-2017年轨道交通发展所产生的效应及格局演变。运用街道人口密度和街道平均灯光强度两个指标测度2000-2017年城市人口和灯光空间分布格局,并采用单中心和多中心人口密度模型对人口分布格局进行模型拟合,根据位序—规模分布的方法测度城市多中心性;之后从空间和统计两个角度,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和曲线估计等方法定量揭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与城市多中心性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武汉市2025年的可达性指标预测2025年可能的城市人口分布格局及城市多中心性。研究结论主要有:(1)2000年至2017年,武汉市轨道站点区位中心性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同区域不同指标增加的幅度存在差异,随着轨道交通的完善,各站点区位中心性之间的差异先增大后减小,整体趋于更加均衡。(2)武汉都市发展区的可达性整体呈现出核心边缘的圈层分布格局,整体可达性在不断提高,但2013年之前各街道可达性差异呈扩大趋势,2013年之后开始趋于稳定,江北地区的可达性增幅整体要高于江南地区。(3)武汉都市发展区人口密度整体呈现出核心边缘的圈层式空间分布格局,2005年到2016年,城市主中心的集聚能力先不断上升然后开始下降,2013年之前武汉市主城区存在明显的主中心,但2013年之后已开始出现扩散的趋势。2013年之前武汉市主城区人口多中心性处于下降趋势,随着轨道交通逐步完善,主次中心的发展开始趋于均衡,城市多中心性开始增加,武汉目前正处于多中心性逐步增强的阶段。平均灯光强度的分布格局与人口密度的分布趋势一致。(4)站点区位邻近中心性、中介中心性与人口密度存在空间集聚现象,而直达中心性与其周边的人口密度仅存在轻微的空间关联特征。人口密度的对数与平均旅行时间和日常可达性之间均为立方函数模型拟合效果最佳;人口密度的对数与人口潜能的关系更符合二次型模型。(5)2025年,武汉都市发展区站点区位邻近中心性、中介中心性和直达中心性间的差异进一步缩小,各站点区位的可达性进一步均衡化,站点中心性的分布格局更加分散化。随着轨道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可达性的各项指标将有大幅度的提高。2025年武汉都市发展区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会更加均衡,武汉城市多中心性将继续增强。
【学位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U239.5;TU984
【部分图文】:

区域图,区域图,武汉市,街道


图1.?1研宄区域图??本研究涉及街道尺度的分析,由于研宄时间跨度较长,期间武汉市街道级别??政区划调整频繁,如街道的撤销、新设、合并与调整等,2000年武汉市土地面??8494.?41平方公里,包括107个街道,41个镇,33个乡,至2016年底调整为??

单中心,维度,多中心结构,空间结构


而本文要考察的是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与多中心性是人口和夜间灯光等属性数据,即这里的多中心性指的是形态空间集中与分散??与分散是一个动态的权衡过程,始终贯穿于城市发展过程中。作的两种作用机制,通过城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地域上的集中或分散结构,并由此形成相应的空间形态。当集中,空间结构呈集中紧凑布局;反之,空间结构则趋向于分散[73]。分的分散都只是阶段性的动态过程,为了克服城市空间发展中的,大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将不断变化,大多数从单中心向多核一般认为,一般性的要素分散化是多中心结构形成的首要前提,中心外围地区分散分布,当这些在外围地区分散分布的要素形则说明外围地区开始有中心出现,多中心结构开始涌现,即“74]。?.??Centralized??

武汉市,武汉,轨道交通,交通运输枢纽


轨道交通的建设有很强的地域偏好,由于投资巨大,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时??序和区位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人流量,出行需求,城市发展方向,区域联系??强度等。由图3.?2可以看出,武汉轨道交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从建??设时序来看,轨道交通最先在汉口地区兴建,汉口曾为“天下四聚”之首,工商??业发达,人口稠密,至今仍是武汉市的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运输枢纽。其??后主城区交通网络逐渐完善,最后再拓展到较远的蔡甸、黄陂、新洲等新城区。??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学广;窦鹏;;基于客运交通流的山东沿海城市带多中心结构特征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7年10期

2 吕永强;郑新奇;周麟;;路网中心性与城市功能用地空间分布相关性研究——以北京城市中心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7年07期

3 张亮;岳文泽;刘勇;;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多维识别研究——以杭州为例[J];经济地理;2017年06期

4 田燕;余东航;孙小虎;;武汉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形态与人口密度变化的影响研究[J];城市建筑;2017年14期

5 赵新正;李梦雪;李秋平;李同昇;芮旸;;中国副省级及以上特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与多中心性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7年02期

6 张纯;夏海山;宋彦;;轨道交通带动下的城市形态演变——以北京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6年09期

7 詹璇;林爱文;孙铖;乔卫;;武汉市公共交通网络中心性及其与银行网点的空间耦合性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09期

8 魏哲;于洋;喻冰洁;;地铁引导下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J];华中建筑;2016年07期

9 李娟;李苗裔;龙瀛;党安荣;;基于百度热力图的中国多中心城市分析[J];上海城市规划;2016年03期

10 吴一洲;赖世刚;吴次芳;;多中心城市的概念内涵与空间特征解析[J];城市规划;201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佐旗;基于多源夜间灯光遥感影像的多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结构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2 郝记秀;城市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发展(IPTLU)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瑞利;北京市轨道交通网络与人口分布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张琼;城市中心体系与轨道交通耦合规划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3 王梦玮;山地城市多中心空间格局测度与分析[D];西南大学;2016年

4 段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5 魏旭红;特大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演化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晓贝;轨道交通影响下北京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7 石巍;多中心视角下的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钟丽蓉;基于就业与居住的武汉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远;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站点周边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蒋宇;轨道交通影响下的武汉市商业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40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840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e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