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塑造活力街道导向下城市中心区建筑退让管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4 05:42
   当前我国部分城市中心区面临着街道活力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非人性化的空间尺度、未被激活的街道墙、私人业主的侵街行为、街道空间要素混乱、商业价值低、缺乏吸引力等,而不当的建筑退让区域设计是主因之一。我国的建筑退让管制以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距离为主,即用地红线与建筑红线之间的退缩距离,于20世纪末随美国区划法一并被引入我国,成为现代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下的体量控制指标之一。研究分为三部分:一是通过对建筑退让管制进行历史追溯,总结城市需求-退让管制-空间形态之间的客观规律;二是在“塑造活力街道”的语境下,针对我国建筑退让管制的制定、内容、实施和管理进行反思;二是通过广泛的案例分析和借鉴,提出以塑造活力街道为导向的建筑退让管制体系的设想,建设人性化、高效、多元、开放、有魅力的活力城市。首先,研究分别从美观和秩序、安全和健康、交通和市政、商业和过渡四种需求出发,厘清了建筑退让管制所形成的背景与发展演变。研究认为:我国现有的建筑退让管制方式起源于工业革命期间对恶劣的居住环境的改善手段,其本身的“低密度”特征和机动车导向与活力街道的塑造目标存在根本性矛盾。其次,研究对民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时期的建筑退让管制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在我国从交通需求导向活力城市建设转变之际,原来的建筑退让管制已无法满足塑造活力街道的新要求。且我国退让管制指标具有指标单一、维度单一、作用对象单一、内容粗糙、制定依据不合理、公私权责界定不明红线内外、缺乏空间统筹等问题,导致了部分街道和建筑之间的空间“割裂”,阻碍了街道活动的发生。最后,本文分别选择国内外城市层面、街道层面和项目层面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对比,发现活力街道塑造下的建筑退让管制的三个特征——精细的空间形态管制、完整街道理念和三维空间尺度。在对具体指标体系的借鉴上,主要内容可划分为建筑退让距离、用地红线界定、功能活动、建设活动和街道墙五个大类,实施上体现出因地制宜、刚弹性结合、空间分层管制、综合因素考虑等特性。此外,针对我国城市中已经客观存在的、不合理的建筑退让区域,研究发现公私权责的明确界定是其改造得以实施的前提,因此基于权属置换的概念,提出将退让区域纳入公共领域、将退让区域“还给”私人业主以及更精细的权属划分这三个方案,并依据不同的街道界面、人行道宽度等提出优化建议。
【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984
【部分图文】:

资料来源,大街,空间尺度,街道


第1章第一章 绪论1.1 选题背景——我国城市中心区的活力缺失1.1.1 “大街廓、宽马路”下的空间尺度失衡从空间形态层面来看,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对苏联城市规划的效仿与借鉴及受现代主义规划思想的影响,我国在 1950 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城市建设基本采了“大街廓、宽马路、疏路网”为特征的“树形结构”[1]的规划模式,甚至一度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典型问题之一。而“宽马路”往往是由过宽的规划道路红线宽度和过大建筑退让道路间距(简称“建筑退距”)共同造成的,也是导致街道空间尺度失衡的主因之一。而在极端的建筑退距下(如图 1-1),空间尺度将会完全失衡,街道的界定感将消失。另一方面,由于建筑层数和道路关系不一致导致的建筑不同程度的后退,导致了众多“锯齿”空间的出现,街道立体空间轮廓杂乱,街廓感较弱,街道连续性较差[2]。

界面图,街道,界面,私人业主


图 1-2 未“激活”的街道墙界面料来源:(上)根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1ad450102dx92.html 改绘,(下)作者拍摄“自上而下”的空间利用和侵占让区域作为城市规划中所明确规定的介于道路与建筑红线之间的一个有极其敏感、活跃和富有价值[3]。一方面该区域理论上为私人业主所有,属另一方面在实际使用中,该区域常常被视作街道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向公众

现象剖析,“自下而上”,经济活动,资料来源


“自下而上”的建造和经济活动(资料来源:(左)根据《城市空间的侵占现象剖析》改绘,(右)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莲;丁沃沃;;城市建筑与城市法规[J];建筑学报;2015年S1期

2 王树盛;;如此退线为哪般?[J];江苏城市规划;2015年09期

3 潘燕珊;;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的规划与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4年16期

4 陈泳;赵杏花;;基于步行者视角的街道底层界面研究——以上海市淮海路为例[J];城市规划;2014年06期

5 戚冬瑾;周剑云;;基于形态的条例——美国区划改革新趋势的启示[J];城市规划;2013年09期

6 施卫良;;设计无形:价值、要素、准则和实施——城市设计专题会议综述[J];城市规划;2013年01期

7 朱郑炜;;进退之惑——对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建筑退线控制的思考[J];规划师;2012年12期

8 罗卫兵;晁旭彤;;“立体城市”发展的思考与启示[J];四川建筑;2012年05期

9 匡晓明;徐伟;;基于规划管理的城市街道界面控制方法探索[J];规划师;2012年06期

10 奚东帆;;上海控制性详细规划空间管制方法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锦棠;形态类型视角下20世纪初以来广州住区特征与演进[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2 叶浩军;价值观转变下的广州城市规划(1978-2010)实践[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3 邹东;民国时期广州城市规划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周钰;街道界面形态的量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唐方;都市建筑控制[D];同济大学;2006年

6 孙倩;上海近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及其对公共空间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海坤;“开放街区”背景下高层办公建筑退线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2 尹东国;天津近代建筑规则演变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3 蒋菁菁;城市商业地块与建筑布局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4 朱滢;汉口租界时期城市的规划法规与建设实施[D];清华大学;2014年

5 蒋萍;控制性详细规划对街道界面的控制引导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40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840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c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