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活力街道导向下城市中心区建筑退让管制研究
【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984
【部分图文】:
第1章第一章 绪论1.1 选题背景——我国城市中心区的活力缺失1.1.1 “大街廓、宽马路”下的空间尺度失衡从空间形态层面来看,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对苏联城市规划的效仿与借鉴及受现代主义规划思想的影响,我国在 1950 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城市建设基本采了“大街廓、宽马路、疏路网”为特征的“树形结构”[1]的规划模式,甚至一度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典型问题之一。而“宽马路”往往是由过宽的规划道路红线宽度和过大建筑退让道路间距(简称“建筑退距”)共同造成的,也是导致街道空间尺度失衡的主因之一。而在极端的建筑退距下(如图 1-1),空间尺度将会完全失衡,街道的界定感将消失。另一方面,由于建筑层数和道路关系不一致导致的建筑不同程度的后退,导致了众多“锯齿”空间的出现,街道立体空间轮廓杂乱,街廓感较弱,街道连续性较差[2]。
图 1-2 未“激活”的街道墙界面料来源:(上)根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1ad450102dx92.html 改绘,(下)作者拍摄“自上而下”的空间利用和侵占让区域作为城市规划中所明确规定的介于道路与建筑红线之间的一个有极其敏感、活跃和富有价值[3]。一方面该区域理论上为私人业主所有,属另一方面在实际使用中,该区域常常被视作街道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向公众
“自下而上”的建造和经济活动(资料来源:(左)根据《城市空间的侵占现象剖析》改绘,(右)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莲;丁沃沃;;城市建筑与城市法规[J];建筑学报;2015年S1期
2 王树盛;;如此退线为哪般?[J];江苏城市规划;2015年09期
3 潘燕珊;;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的规划与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4年16期
4 陈泳;赵杏花;;基于步行者视角的街道底层界面研究——以上海市淮海路为例[J];城市规划;2014年06期
5 戚冬瑾;周剑云;;基于形态的条例——美国区划改革新趋势的启示[J];城市规划;2013年09期
6 施卫良;;设计无形:价值、要素、准则和实施——城市设计专题会议综述[J];城市规划;2013年01期
7 朱郑炜;;进退之惑——对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建筑退线控制的思考[J];规划师;2012年12期
8 罗卫兵;晁旭彤;;“立体城市”发展的思考与启示[J];四川建筑;2012年05期
9 匡晓明;徐伟;;基于规划管理的城市街道界面控制方法探索[J];规划师;2012年06期
10 奚东帆;;上海控制性详细规划空间管制方法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锦棠;形态类型视角下20世纪初以来广州住区特征与演进[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2 叶浩军;价值观转变下的广州城市规划(1978-2010)实践[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3 邹东;民国时期广州城市规划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周钰;街道界面形态的量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唐方;都市建筑控制[D];同济大学;2006年
6 孙倩;上海近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及其对公共空间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海坤;“开放街区”背景下高层办公建筑退线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2 尹东国;天津近代建筑规则演变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3 蒋菁菁;城市商业地块与建筑布局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4 朱滢;汉口租界时期城市的规划法规与建设实施[D];清华大学;2014年
5 蒋萍;控制性详细规划对街道界面的控制引导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402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840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