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潞安司马矿采煤塌陷区景观生态评价及规划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4 11:36
   煤炭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不可代替的位置,即使在现如今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煤炭依然是人类使用过的最为主要的能源之一。在中国,矿业城市作为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脊梁,为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大量、集中的煤矿开采导致许多矿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采煤塌陷区造成的环境影响,已经成为目前矿业城市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仅阻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存环境质量。潞安司马矿井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县。它属于沁水煤田长治探区东部边缘。多年的开采挖掘造成了矿井周边大面积的煤矿采空塌陷区,对周边城市、乡镇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视觉景观效果都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通过现场的勘查、专家咨询、历史资料和文献等的搜集分析,对潞安司马矿区的采煤塌陷区进行了景观生态综合评价,根据煤矿采空塌陷区的特征,选取生态环境、多样性、景观质量3个项目层评价指标,选取植被覆盖率、土地生产力、土壤侵蚀度、水质、地表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美学价值、宜人性、景观破碎度共10个具体评价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对潞安司马矿区的3个塌陷影响区进行评价,分别得到各个区域的景观综合评价指数。通过对潞安司马矿3个煤矿采空塌陷区的景观生态评价,得到潞安司马矿如意湖(一号塌陷影响区)、二号塌陷影响区、三号塌陷影响区的综合评价指数CEI分别是0.904、0.484、0.412,如意湖与其他两个塌陷区的综合评价结果相差较大,可以看出如意湖经过一段时间的景观生态规划和生态恢复,景观生态质量有所提高。结合国内外采煤塌陷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相关的成功案例,将潞安司马矿的3个塌陷影响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各区域现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定位,并提供适宜的景观生态规划策略。
【学位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984.115;X826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及目的
    1.3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案例分析
    2.1 景观生态评价研究进展
        2.1.1 国外景观生态评价研究进展
        2.1.2 国内研究进展
    2.2 景观生态规划研究进展
        2.2.1 国外景观生态规划研究进展
        2.2.2 国内景观生态规划研究进展
    2.3 矿区景观生态规划实例分析
        2.3.1 德国诺尔顿公园
        2.3.2 河南焦作矿区
        2.3.3 徐州市潘安煤矿塌陷区农田景观
        2.3.4 唐山市南湖公园
3 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基础
    3.1 景观生态学
    3.2 恢复生态学
    3.3 人居环境科学
    3.4 循环经济理论
    3.5 可持续发展理论
4 采煤塌陷区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方法研究
    4.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4.1.1 生态优先原则
        4.1.2 科学性原则
        4.1.3 可操作性原则
        4.1.4 系统性原则
        4.1.5 代表性及敏感性原则
    4.2 指标体系构建
        4.2.1 采煤塌陷区景观生态评价指标的选择
        4.2.2 采煤塌陷区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4.2.3 各指标含义及其标准化、量化处理
    4.3 评价方法
        4.3.1 基本思路
        4.3.2 各项指标分值的获取
        4.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3.1 层次分析法
            4.3.3.2 建立递阶层级结构模型
            4.3.3.3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4.3.3.4 层级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4.3.4 采煤塌陷区景观生态综合评价方法
5 潞安司马矿塌陷区景观生态评价
    5.1 调查对象的选取
    5.2 区域概况
        5.2.1 区位和交通
        5.2.2 地貌
        5.2.3 气候
        5.2.4 土壤
        5.2.5 生物
        5.2.6 水文
            5.2.6.1 地表水系
            5.2.6.2 水文地质
    5.3 区域现状调查
        5.3.1 采煤塌陷区对土地的影响
        5.3.2 采煤塌陷区对地面村庄的影响
        5.3.3 采煤塌陷区对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5.4 指标权重的确定
    5.5 如意湖公园(一号塌陷区)景观生态评价
    5.6 二号塌陷区景观生态评价
    5.7 三号塌陷区景观生态评价
6 潞安司马矿采煤塌陷区生态景观规划策略研究
    6.1 潞安司马矿采煤塌陷区景观生态规划原则及方法
        6.1.1 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6.1.1.1 因地制宜的原则
            6.1.1.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6.1.1.3 尊重自然的原则
            6.1.1.4 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原则
            6.1.1.5 整体性原则
        6.1.2 潞安司马矿采煤塌陷区景观生态规划方法及效应分析
            6.1.2.1 大地景观的运用
            6.1.2.2 矿区特色生态的营造
            6.1.2.3 场所精神的诠释
            6.1.2.4 人性化设计的引入
            6.1.2.5 农业景观的再造
    6.2 潞安司马矿采煤塌陷区景观生态规划策略研究
        6.2.1 规划面临的主要矛盾
            6.2.1.1 工业活动与环境的矛盾
            6.2.1.2 煤矿工业与农民的矛盾
            6.2.1.3 矿区与城市空间的矛盾
        6.2.2 规划目标
    6.3 潞安司马矿采煤塌陷区景观生态规划技术支持
        6.3.1 采煤塌陷区的预测及预治理
        6.3.2 土地复垦
        6.3.3 水的处理及利用
        6.3.4 植被层的恢复
        6.3.5 煤矸石的利用
    6.4 潞安司马矿采煤塌陷区景观生态规划
        6.4.1 如意湖(一号采煤塌陷影响区)景观生态规划
        6.4.2 二号采煤塌陷影响区景观生态规划
        6.4.3 三号采煤塌陷影响区景观生态规划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设计获奖情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殿君;;内蒙古自治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浅析[J];西部资源;2018年03期

2 周旭;周妍;翟紫含;;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土地;2018年07期

3 庞晶;宋晓慧;周茂敬;;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模式研究——以菏泽市采煤塌陷区为例[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8年04期

4 王静;;徐庄矿区采煤塌陷区生态复垦综述[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年10期

5 徐国庶;;湖泥充填采煤塌陷区复垦技术[J];科技风;2017年07期

6 王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初探[J];能源与节能;2016年01期

7 刘毅;王世东;;采煤塌陷区土地损毁程度评价系统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5年05期

8 许良刚;;宿州采煤塌陷区湿地生态重建模式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6年Z1期

9 刘杉;孙功;;矿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以淮南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为例[J];商;2016年06期

10 胡向阳;;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有效性评价研究[J];科技风;2014年1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原阳;潞安司马矿采煤塌陷区景观生态评价及规划策略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8年

2 倪杰;济宁市采煤塌陷区动态监测与综合治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

3 管晶;采煤塌陷区失地农民居住空间特征及其满意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7年

4 袁晓宇;神东矿区采煤塌陷区蓖麻适应性及栽培技术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5 国巧真;采煤塌陷区遥感动态监测系统的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5年

6 康育鹏;焦作采煤塌陷区地基承载力模拟实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6年

7 龚叶明;生态修复理念下的采煤塌陷区湿地公园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8 汤淏;基于平原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区的生态环境景观恢复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孙娇娇;淮南市采煤塌陷趋势预测及综合治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10 周晓燕;采煤塌陷区水域浮游动物生态环境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406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8406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0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