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兰州轨道交通火车站综合枢纽工程规划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4 10:23
   目前我国各大城市正在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该体系中形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是进行大宗客流集散、中转、换乘的重要区域,该类枢纽工程往往首先形成在城市对外客运的主要场所即铁路客运站附近,因此轨道交通火车站综合枢纽工程便形成了。轨道交通火车站枢纽也逐步从功能较单一的交通工程演变为以客流交换为主,不同城市功能及交通方式并存的大型综合工程。若要协同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优势,实现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将多种不同交通方式进行科学整合。整合后不但可以使交通资源设施配置最优化,还可以促进枢纽工程及周边区域的城市功能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进一步激发城市活力。我国轨道交通火车站综合枢纽工程往往因为建设主体不统一和建设时序不匹配等问题缺乏系统性的规划,项目建设往往只是根据自身项目当前阶段的使用要求进行局部设计,对交通枢纽工程中的工程整体性和综合利用方面考虑欠佳,导致枢纽工程交通功能间系统化联系程度较低,轨道交通发展和站点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以及沿线土地利用开发存在脱节现象。本文基于以上因素,以兰州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和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实例为背景,对兰州轨道交通火车站综合枢纽工程的综合一体化进行规划研究。首先对铁路客运枢纽的功能分区及布局模式进行剖析,通过分析典型的综合客运枢纽配套交通设施的功能及交通组织状况,总结出在对外客运枢纽空间布局、换乘设施布局、枢纽建设与管理和交通组织方面的主要模式,为衔接枢纽工程各种设施的种类及规模需求预测提供支撑;然后对城市对外综合客运枢纽交通需求预测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模型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对外客运枢纽的集疏运量预测、集疏运方式结构预测和配套交通设施规模预测方法,围绕综合客运枢纽站区的交通组织和换乘服务目标,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和换乘设施功能区规模需求预测的方法;随后对枢纽工程衔接设施规划设计进行研究,通过对旅客换乘需求特性和衔接设施特性的分析,进而得出合理影响范围与衔接方式优先次序,为后续实例中枢纽工程衔接设施平面布局规划和枢纽地区衔接设施竖向立体化布局奠定基础;最后,通过枢纽现状布局和新建和改扩建方案进行研究,对目前建设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并分析轨道交通建设与火车站改造的关系,研究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结合铁路客运站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的问题及对策,探索出结合设置综合交通一体化的工程建设模式并提出可行的整体建设方案,使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客运站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整个综合枢纽工程更加集约化、立体化。论文的研究目标是探索将建成之后的兰州轨道交通火车站综合枢纽工程作为一座集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客运以及其他城市交通换乘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交通综合体。希望本文的研究分析和相关结论可以对未来轨道交通兰州火车站枢纽工程的实施提供一定帮助。
【学位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984.191;TU248
【部分图文】:

枢纽站,火车站,站前广场,洛杉矶


兰州轨道交通火车站综合枢纽工程规划研究广场式是指枢纽没有明显的站前广场,枢纽高度立体化大量进站客流引入地下,弱化站前广场的交通集散杉矶火车站就是典型的例子,如下图所示。

示意图,广场,示意图,城市道路


图 2.2 洛杉矶火车站广场与城市道路的位置关系,将枢纽站前广场的布辐射式广场。广场于城市道路尽端,这种广场不受车辆和行人的干扰停留、旅客休息和候车等活动。但由于与枢纽联系上,集散能力小,建议大型铁路枢纽和综合交通运

广场


兰州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侧式广场侧式广场位于城市干道一侧。这种广场便于大量客流集散,集散能力较大,但广的人流容易与城市干道上的车流发生交叉干扰,在设计时要求广场有一定的进深,广场的人流和车流组织与城市车辆分隔开来。(3)辐射式广场辐射式广场与几条辐射道路相联系。特点是集散能力大,但广场上到发的车流和需要绕行,这是国内外大型客运枢纽普遍采用的方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清平;潮州供水枢纽工程——西溪厂房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J];广东水利水电;2004年S1期

2 黎充;;水电站导截流与围堰施工技术探索[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2年08期

3 陈克振,王红旗;潮州供水枢纽工程深厚软基截流实践[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3年07期

4 柯东喜;;潮州供水枢纽工程征地拆迁管理模式探析[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王灵生;;山西省张峰水库枢纽工程坝基渗透性与渗漏分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4年03期

6 欧阳仲;洮水电站工程泄水建筑物选择[J];湖南水利;1995年06期

7 陈红;;水电站厂区枢纽工程投标报价经济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6年08期

8 邵风兰;;枢纽互通立交设计探讨[J];山西建筑;2010年07期

9 彭珂珊;三峡建设的机遇与库区发展战略[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10 林农;吴昌新;;张家港市朝东圩港枢纽闸站工程技术创新特点[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3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郭贵斌;兰州轨道交通火车站综合枢纽工程规划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2 曹昌志;水利枢纽工程施工阶段洪水期临时通航安全管理[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543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8543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9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