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微气候的拉萨城市步行街谷空间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9 23:50
步行街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步行是拉萨市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且拉萨的步行街兼具休闲娱乐、转经等日常行为,这对步行街的空间环境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和挑战。在拉萨冬季及夏季典型气象日,具有代表性的极端气候条件下,研究步行街的空间形态与微气候之间的关系,通过主动的设计手段对相关的影响因子进行调整,有利于改善不良的微气候环境,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感受,亦对街道及街区的整体节能有重要意义。本文共有六个部分,论文的第一、第二章为方法理论。首先,通过背景研究及文献综述,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与不足;其次,从前人的研究成果出发,介绍了街谷的形态因子构成及已有对微气候影响的研究成果,并介绍了微气候的构成要素,从自然、人工两个方面以及街谷的能量平衡方程的不同角度,了解对微气候的影响要素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之后介绍了拉萨独特的气候环境以及通过对评价方法的总结确定了本文的微气候评价标准,为第三、四章的研究分析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为现状调研及实测分析。首先通过对拉萨市步行街的广泛调研总结了拉萨步行街谷的形态特征,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实测对象;然后过夏、冬典型气象日对实测对象微气候参数的...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研究背景
1.1.1 拉萨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是街谷微气候特殊性的基础
1.1.2 步行街道在拉萨市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1.1.3 道路发展过程中缺乏理论指导
1.1.4 拉萨市内存在设计不合理的街谷空间,热体验欠佳
1.1.5 城市化对街谷环境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1.2 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城市气候的相关研究
1.3.2 气候条件对街谷微气候的影响相关研究
1.3.3 实测研究
1.3.4 模拟研究
1.3.5 热环境评价指标
1.3.6 高原城市关于街道及微气候的相关研究
1.3.7 对现有研究的总结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街谷空间形态与微气候要素
2.1 街谷的定义
2.2 街谷形态因子及已有对微气候影响的结论
2.2.1 街谷高宽比
2.2.2 街谷走向
2.2.3 天空开阔度(SVF)
2.2.4 街谷剖面几何形态
2.3 街谷微气候的构成
2.3.1 温度
2.3.2 空气湿度
2.3.3 风环境
2.3.4 太阳辐射
2.4 街谷微气候的影响要素
2.4.1 自然环境要素
2.4.2 人工环境要素
2.5 街谷能量平衡方程分析
2.5.1 街谷表面能量平衡
2.5.2 街谷内部空气、建筑和土地(地表至地下恒温层)系统能量平衡
2.6 拉萨市气候特征概述
2.6.1 空气温度
2.6.2 空气湿度
2.6.3 日照
2.6.4 风速
2.7 街谷微气候环境的评价指标
2.7.1 经验指标评价
2.7.2 理性指标评价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拉萨市典型街谷微气候实测研究
3.1 拉萨老城区与内地城市街道比较
3.2 拉萨市步行街道现状
3.2.1 总体认识
3.2.2 拉萨市步行街谷形态特征现状调研
3.2.3 实测街谷的确立
3.3 实验介绍
3.3.1 拟测街谷测点布置及各测点基本情况
3.3.2 拟测数据及仪器介绍
3.4 所有测点微气候实测结果
3.4.1 太阳辐射强度
3.4.2 空气温度
3.4.3 相对湿度
3.4.4 黑球温度
3.4.5 风速
3.5 街谷形态单因子变量综合对比分析
3.5.1 同走向街谷的不同侧
3.5.2 同走向街谷,不同高宽比
3.5.3 相似高宽比,不同走向
3.5.4 街谷界面的连续性
3.6 室外热环境综合评价指标-生理等效温度PET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拉萨城市步行街谷微气候模拟研究
4.1 模拟使用软件ENVI-met介绍
4.2 数值模拟分析验证
4.2.1 模拟对象及范围
4.2.2 模拟的初始边界条件
4.2.3 模拟计算结果
4.3 街谷形态对微气候影响的模拟分析研究
4.3.1 高宽比对街谷微气候的影响
4.3.2 走向(界面朝向)对街谷微气候的影响
4.3.3 街谷局部放大空间形式
4.3.4 建筑高度组合形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拉萨市步行街谷空间优化策略及规划启示
5.1 设计策略的提出
5.2 适应拉萨地域气候的步行街谷空间规划策略
5.2.1 走向
5.2.2 建筑间距&高宽比
5.2.3 街谷局部放大空间布置形式
5.2.4 建筑的高度组合
5.3 步行街谷结合公共设施的空间利用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回顾及展望
6.1 结语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能量平衡与街谷微气候[J]. 张宇峰. 建筑科学. 2016(10)
[2]南京步行街空间形式与微气候关联性模拟分析技术[J]. 李京津,王建国.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3]从街道峡谷到街区层峡:城市形态与微气候的相关性分析[J]. 王振,李保峰,黄媛. 南方建筑. 2016(03)
[4]拉萨市基本城市形态形成及演变研究[J]. 张樱子,刘加平,赵世晨. 城市规划. 2016(05)
[5]广州典型生活性街谷的热环境实测研究[J]. 杜晓寒,石玉蓉,张宇峰. 建筑科学. 2015(12)
[6]城市滨水带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应性设计初探[J]. 张琳,刘滨谊,林俊. 中国城市林业. 2014(04)
[7]步行街道夏季微气候研究——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J]. 曾煜朗,董靓. 中国园林. 2014(08)
[8]对拉萨城市供暖模式的探讨[J]. 江亿,冯雅,戎向阳,潘云钢,付祥钊. 暖通空调. 2013(06)
[9]街道峡谷空气温度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J]. 柳靖,赵加宁,刘京,孙德兴.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10]南京市小气候日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J]. 黄海霞,李建龙,黄良美. 生态学杂志. 2008(04)
博士论文
[1]夏热冬冷地区基于城市微气候的街区层峡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 王振.华中科技大学 2008
[2]人体热舒适气候适应性研究[D]. 茅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广州生活性街谷热环境设计策略研究[D]. 杜晓寒.华南理工大学 2014
[2]基于气候舒适性的川西平原传统城镇空间形态影响研究[D]. 李华.西南交通大学 2014
[3]青藏高原住区微气候及调控方法研究[D]. 刘世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4]广州地区底层架空对教育建筑组团室外热环境影响[D]. 陈光.华南理工大学 2012
[5]城市生活性街道界面研究[D]. 贺璟寰.湖南大学 2008
[6]青藏高原热环境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D]. 耿艳.安徽理工大学 2006
[7]拉萨老城区城市空间与居住建筑类型初探[D]. 王一丁.南京工业大学 2005
[8]西藏拉萨老城区八廓街传统风貌研究[D]. 索朗白姆.西南交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26796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研究背景
1.1.1 拉萨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是街谷微气候特殊性的基础
1.1.2 步行街道在拉萨市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1.1.3 道路发展过程中缺乏理论指导
1.1.4 拉萨市内存在设计不合理的街谷空间,热体验欠佳
1.1.5 城市化对街谷环境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1.2 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城市气候的相关研究
1.3.2 气候条件对街谷微气候的影响相关研究
1.3.3 实测研究
1.3.4 模拟研究
1.3.5 热环境评价指标
1.3.6 高原城市关于街道及微气候的相关研究
1.3.7 对现有研究的总结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街谷空间形态与微气候要素
2.1 街谷的定义
2.2 街谷形态因子及已有对微气候影响的结论
2.2.1 街谷高宽比
2.2.2 街谷走向
2.2.3 天空开阔度(SVF)
2.2.4 街谷剖面几何形态
2.3 街谷微气候的构成
2.3.1 温度
2.3.2 空气湿度
2.3.3 风环境
2.3.4 太阳辐射
2.4 街谷微气候的影响要素
2.4.1 自然环境要素
2.4.2 人工环境要素
2.5 街谷能量平衡方程分析
2.5.1 街谷表面能量平衡
2.5.2 街谷内部空气、建筑和土地(地表至地下恒温层)系统能量平衡
2.6 拉萨市气候特征概述
2.6.1 空气温度
2.6.2 空气湿度
2.6.3 日照
2.6.4 风速
2.7 街谷微气候环境的评价指标
2.7.1 经验指标评价
2.7.2 理性指标评价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拉萨市典型街谷微气候实测研究
3.1 拉萨老城区与内地城市街道比较
3.2 拉萨市步行街道现状
3.2.1 总体认识
3.2.2 拉萨市步行街谷形态特征现状调研
3.2.3 实测街谷的确立
3.3 实验介绍
3.3.1 拟测街谷测点布置及各测点基本情况
3.3.2 拟测数据及仪器介绍
3.4 所有测点微气候实测结果
3.4.1 太阳辐射强度
3.4.2 空气温度
3.4.3 相对湿度
3.4.4 黑球温度
3.4.5 风速
3.5 街谷形态单因子变量综合对比分析
3.5.1 同走向街谷的不同侧
3.5.2 同走向街谷,不同高宽比
3.5.3 相似高宽比,不同走向
3.5.4 街谷界面的连续性
3.6 室外热环境综合评价指标-生理等效温度PET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拉萨城市步行街谷微气候模拟研究
4.1 模拟使用软件ENVI-met介绍
4.2 数值模拟分析验证
4.2.1 模拟对象及范围
4.2.2 模拟的初始边界条件
4.2.3 模拟计算结果
4.3 街谷形态对微气候影响的模拟分析研究
4.3.1 高宽比对街谷微气候的影响
4.3.2 走向(界面朝向)对街谷微气候的影响
4.3.3 街谷局部放大空间形式
4.3.4 建筑高度组合形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拉萨市步行街谷空间优化策略及规划启示
5.1 设计策略的提出
5.2 适应拉萨地域气候的步行街谷空间规划策略
5.2.1 走向
5.2.2 建筑间距&高宽比
5.2.3 街谷局部放大空间布置形式
5.2.4 建筑的高度组合
5.3 步行街谷结合公共设施的空间利用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回顾及展望
6.1 结语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能量平衡与街谷微气候[J]. 张宇峰. 建筑科学. 2016(10)
[2]南京步行街空间形式与微气候关联性模拟分析技术[J]. 李京津,王建国.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3]从街道峡谷到街区层峡:城市形态与微气候的相关性分析[J]. 王振,李保峰,黄媛. 南方建筑. 2016(03)
[4]拉萨市基本城市形态形成及演变研究[J]. 张樱子,刘加平,赵世晨. 城市规划. 2016(05)
[5]广州典型生活性街谷的热环境实测研究[J]. 杜晓寒,石玉蓉,张宇峰. 建筑科学. 2015(12)
[6]城市滨水带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应性设计初探[J]. 张琳,刘滨谊,林俊. 中国城市林业. 2014(04)
[7]步行街道夏季微气候研究——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J]. 曾煜朗,董靓. 中国园林. 2014(08)
[8]对拉萨城市供暖模式的探讨[J]. 江亿,冯雅,戎向阳,潘云钢,付祥钊. 暖通空调. 2013(06)
[9]街道峡谷空气温度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J]. 柳靖,赵加宁,刘京,孙德兴.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10]南京市小气候日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J]. 黄海霞,李建龙,黄良美. 生态学杂志. 2008(04)
博士论文
[1]夏热冬冷地区基于城市微气候的街区层峡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 王振.华中科技大学 2008
[2]人体热舒适气候适应性研究[D]. 茅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广州生活性街谷热环境设计策略研究[D]. 杜晓寒.华南理工大学 2014
[2]基于气候舒适性的川西平原传统城镇空间形态影响研究[D]. 李华.西南交通大学 2014
[3]青藏高原住区微气候及调控方法研究[D]. 刘世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4]广州地区底层架空对教育建筑组团室外热环境影响[D]. 陈光.华南理工大学 2012
[5]城市生活性街道界面研究[D]. 贺璟寰.湖南大学 2008
[6]青藏高原热环境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D]. 耿艳.安徽理工大学 2006
[7]拉萨老城区城市空间与居住建筑类型初探[D]. 王一丁.南京工业大学 2005
[8]西藏拉萨老城区八廓街传统风貌研究[D]. 索朗白姆.西南交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267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926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