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密度,小街区”模式下的居住区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0 09:23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居住区设计中大量应用的是“大街区、宽马路”的封闭式居住小区模式,而这种模式在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及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已暴露出诸多问题,“小街区、密路网”模式逐渐被认可并初步付诸实践,2016年中央也推出文件,大力支持“街区制”的发展,但在紧凑城市及高密度开发的语境下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就是对城市用地集约化情境下的“高密度、小街区”居住模式的研究和论证。论文首先从新城市主义、紧凑城市、精明增长理论等相关理论梳理了“高密度、小街区”的理论渊源,接着通过梳理和分析我国大尺度封闭小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弊端,阐释了发展“小街区、密路网”居住模式的必要性。然后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目前居住区设计的现状及问题,并论证了“高密度”建设语境与“小街区、密路网”设计的脱节,继而通过进一步的量化分析得出建设“高密度、小街区”居住模式的必要性,并对国内外已经出现的符合此模式的居住案例进行了分析,同时对“高密度、小街区”居住模式的适用条件、合理街廓尺度、交通发展模式、围合式布局、街道空间塑造、合理开发强度、混合功能分区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以笔者参与设计的天津市于家堡金融区城市设计作为实证案例进...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2 研究重点与内容
1.2.1 研究重点
1.2.2 研究内容
1.3 释名
1.3.1 “高密度”
1.3.2 “小街区”
1.3.3 居住区
1.4 文献综述
1.4.1 “小街区,密路网”文献综述
1.4.2 “高密度”紧凑城市文献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主要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居住区设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高密度、小街区”相关理论概述
2.1.1 新城市主义理论
2.1.2 紧凑城市理论
2.1.3 精明增长理论
2.1.4 三种理论的联系
2.2 我国大规模居住小区的成因与弊端
2.2.1 我国居住小区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2.2 大尺度封闭式居住区的弊端
2.3 我国城市化建设背景下居住区设计现状
2.3.1 我国城市化背景简述
2.3.2 我国居住区设计现状简析
2.3.3 我国居住区设计主要问题
2.4 我国“小街区,密路网”居住模式发展概况
2.4.1 新城市主义影响下的我国居住区设计
2.4.2 我国“小街区,密路网”居住区实践
2.4.3 我国“小街区,密路网”居住区存在问题
2.5 “紧凑城市”理念下我国居住区设计概况
2.5.1 紧凑城市理念对我国居住区设计的影响
2.5.2 我国居住区呈现的“高密度”建设模式
2.5.3 我国高密度居住区设计存在的问题
2.6 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密度、小街区”居住模式设计分析
3.1 建设“高密度、小街区”模式的必要性
3.1.1 “小街区、密路网”模式对容积率的影响
3.1.2 用地集约化对建设“高密度、小街区”居住模式的要求
3.2 国内外“高密度、小街区”居住模式案例
3.2.1 温哥华典型居住区
3.2.2 纽约典型居住区
3.2.3 武汉天地——御江苑小区
3.2.4 北京建外SOHO
3.3 “高密度、小街区”住区模式的适用条件
3.3.1 依托新城城市设计的“高密度,小街区”居住模式
3.3.2 分级土地开发制度对“高密度,小街区”住区模式的优势
3.4 “高密度、小街区”住区模式街区尺度分析
3.4.1 中外居住街区尺度对比分析
3.4.2 “高密度,小街区”住区模式合理街廓简析
3.4.3 小尺度居住街区的优势与困境
3.5 “高密度、小街区”住区模式交通分析
3.5.1 基于TOD模式的“高密度,小街区”居住区
3.5.2 尊重人行的可持续交通系统
3.5.3 小格网交通实施的优势与困境
3.6 “高密度、小街区”住区模式功能、空间分析
3.6.1 “高密度、小街区”居住区围合式布局分析
3.6.2 “高密度、小街区”居住区街道空间塑造
3.6.3 “高密度、小街区”居住区开发强度简析
3.6.4 “高密度、小街区”居住区混合功能分区
3.7 “高密度、小街区”实证分析——于家堡金融区城市设计
3.7.1 项目概述
3.7.2 街区尺度分析
3.7.3 交通分析
3.7.4 空间特色
3.7.5 混合功能分区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高密度、小街区”居住模式困境与展望
4.1 困境
4.1.1 规范政策层面
4.1.2 居民接受层面
4.1.3 开发适应层面
4.2 展望
4.2.1 规范政策层面
4.2.2 居民接受层面
4.2.3 开发适应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J]. 林洁明. 建筑知识. 2017(13)
[2]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探索——以《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为例[J]. 葛岩,唐雯. 上海城市规划. 2017(01)
[3]基于居民行为需求特征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对策研究[J]. 李萌. 城市规划学刊. 2017 (01)
[4]从张永和的《小城市》看中国“开放街区”的推行[J]. 田芳,余存光. 建筑与文化. 2016(09)
[5]北京建外SOHO城市设计评价和提升策略探讨[J]. 贺琼,郐艳丽. 山西建筑. 2016(25)
[6]香港:窄马路、密路网与开放式街区[J]. 姚婕,杨彦琴. 北京规划建设. 2016(03)
[7]“密路网,小街区”模式的路网规划与道路设计——以昆明呈贡新区核心区规划为例[J]. 申凤,李亮,翟辉. 城市规划. 2016(05)
[8]高强度住宅开发问题解析及规划控制[J]. 李江云,王宏杰. 城市发展研究. 2015(09)
[9]紧凑城市:香港高密度城市空间发展策略解析[J]. 凌晓红. 规划师. 2014(12)
[10]“密路网,小街区”规划模式的土地利用与城市设计研究——以美国波特兰市为例[J]. 申凤,翟辉. 价值工程. 2014(18)
博士论文
[1]基于可持续宜居城市发展的TOD城市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吴放.浙江大学 2014
[2]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式研究[D]. 卞洪滨.天津大学 2010
[3]从“居住小区”到“居住街区”[D]. 朱怿.天津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我国当代城市街巷系统复兴策略探究[D]. 王里漾.东南大学 2016
[2]城市街区型住区开放性设计研究[D]. 商宇航.大连理工大学 2015
[3]小尺度街区模式研究[D]. 陈超.重庆大学 2015
[4]宜居视角下城市高密度住区规划策略研究[D]. 陈星.天津大学 2015
[5]深圳市超高密度居住社区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 张菲菲.深圳大学 2014
[6]中央商务区的合理街廓尺度研究[D]. 雷霄雁.华南理工大学 2014
[7]城市小格网交通倡导下的居住街区规划设计研究[D]. 蔡晓晗.山东建筑大学 2014
[8]“密路网,小街区”规划模式在昆明呈贡新区核心区的适用性研究[D]. 申凤.昆明理工大学 2014
[9]“新城市主义社区”在国内的适应性探讨及设计实践[D]. 陆泉.清华大学 2014
[10]基于紧凑城市理念步行原则的街区尺度与道路模式研究[D]. 李恒鑫.南京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27617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2 研究重点与内容
1.2.1 研究重点
1.2.2 研究内容
1.3 释名
1.3.1 “高密度”
1.3.2 “小街区”
1.3.3 居住区
1.4 文献综述
1.4.1 “小街区,密路网”文献综述
1.4.2 “高密度”紧凑城市文献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主要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居住区设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高密度、小街区”相关理论概述
2.1.1 新城市主义理论
2.1.2 紧凑城市理论
2.1.3 精明增长理论
2.1.4 三种理论的联系
2.2 我国大规模居住小区的成因与弊端
2.2.1 我国居住小区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2.2 大尺度封闭式居住区的弊端
2.3 我国城市化建设背景下居住区设计现状
2.3.1 我国城市化背景简述
2.3.2 我国居住区设计现状简析
2.3.3 我国居住区设计主要问题
2.4 我国“小街区,密路网”居住模式发展概况
2.4.1 新城市主义影响下的我国居住区设计
2.4.2 我国“小街区,密路网”居住区实践
2.4.3 我国“小街区,密路网”居住区存在问题
2.5 “紧凑城市”理念下我国居住区设计概况
2.5.1 紧凑城市理念对我国居住区设计的影响
2.5.2 我国居住区呈现的“高密度”建设模式
2.5.3 我国高密度居住区设计存在的问题
2.6 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密度、小街区”居住模式设计分析
3.1 建设“高密度、小街区”模式的必要性
3.1.1 “小街区、密路网”模式对容积率的影响
3.1.2 用地集约化对建设“高密度、小街区”居住模式的要求
3.2 国内外“高密度、小街区”居住模式案例
3.2.1 温哥华典型居住区
3.2.2 纽约典型居住区
3.2.3 武汉天地——御江苑小区
3.2.4 北京建外SOHO
3.3 “高密度、小街区”住区模式的适用条件
3.3.1 依托新城城市设计的“高密度,小街区”居住模式
3.3.2 分级土地开发制度对“高密度,小街区”住区模式的优势
3.4 “高密度、小街区”住区模式街区尺度分析
3.4.1 中外居住街区尺度对比分析
3.4.2 “高密度,小街区”住区模式合理街廓简析
3.4.3 小尺度居住街区的优势与困境
3.5 “高密度、小街区”住区模式交通分析
3.5.1 基于TOD模式的“高密度,小街区”居住区
3.5.2 尊重人行的可持续交通系统
3.5.3 小格网交通实施的优势与困境
3.6 “高密度、小街区”住区模式功能、空间分析
3.6.1 “高密度、小街区”居住区围合式布局分析
3.6.2 “高密度、小街区”居住区街道空间塑造
3.6.3 “高密度、小街区”居住区开发强度简析
3.6.4 “高密度、小街区”居住区混合功能分区
3.7 “高密度、小街区”实证分析——于家堡金融区城市设计
3.7.1 项目概述
3.7.2 街区尺度分析
3.7.3 交通分析
3.7.4 空间特色
3.7.5 混合功能分区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高密度、小街区”居住模式困境与展望
4.1 困境
4.1.1 规范政策层面
4.1.2 居民接受层面
4.1.3 开发适应层面
4.2 展望
4.2.1 规范政策层面
4.2.2 居民接受层面
4.2.3 开发适应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建筑作品的著作权保护[J]. 林洁明. 建筑知识. 2017(13)
[2]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探索——以《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为例[J]. 葛岩,唐雯. 上海城市规划. 2017(01)
[3]基于居民行为需求特征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对策研究[J]. 李萌. 城市规划学刊. 2017 (01)
[4]从张永和的《小城市》看中国“开放街区”的推行[J]. 田芳,余存光. 建筑与文化. 2016(09)
[5]北京建外SOHO城市设计评价和提升策略探讨[J]. 贺琼,郐艳丽. 山西建筑. 2016(25)
[6]香港:窄马路、密路网与开放式街区[J]. 姚婕,杨彦琴. 北京规划建设. 2016(03)
[7]“密路网,小街区”模式的路网规划与道路设计——以昆明呈贡新区核心区规划为例[J]. 申凤,李亮,翟辉. 城市规划. 2016(05)
[8]高强度住宅开发问题解析及规划控制[J]. 李江云,王宏杰. 城市发展研究. 2015(09)
[9]紧凑城市:香港高密度城市空间发展策略解析[J]. 凌晓红. 规划师. 2014(12)
[10]“密路网,小街区”规划模式的土地利用与城市设计研究——以美国波特兰市为例[J]. 申凤,翟辉. 价值工程. 2014(18)
博士论文
[1]基于可持续宜居城市发展的TOD城市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吴放.浙江大学 2014
[2]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式研究[D]. 卞洪滨.天津大学 2010
[3]从“居住小区”到“居住街区”[D]. 朱怿.天津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我国当代城市街巷系统复兴策略探究[D]. 王里漾.东南大学 2016
[2]城市街区型住区开放性设计研究[D]. 商宇航.大连理工大学 2015
[3]小尺度街区模式研究[D]. 陈超.重庆大学 2015
[4]宜居视角下城市高密度住区规划策略研究[D]. 陈星.天津大学 2015
[5]深圳市超高密度居住社区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 张菲菲.深圳大学 2014
[6]中央商务区的合理街廓尺度研究[D]. 雷霄雁.华南理工大学 2014
[7]城市小格网交通倡导下的居住街区规划设计研究[D]. 蔡晓晗.山东建筑大学 2014
[8]“密路网,小街区”规划模式在昆明呈贡新区核心区的适用性研究[D]. 申凤.昆明理工大学 2014
[9]“新城市主义社区”在国内的适应性探讨及设计实践[D]. 陆泉.清华大学 2014
[10]基于紧凑城市理念步行原则的街区尺度与道路模式研究[D]. 李恒鑫.南京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27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2927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