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共享场所精神探析 ——以昭山安化茶庄设计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19 10:31
  近年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人们在乡村旅游的建设开发中,盲目的消费模式和盲从的审美观念开始发生转变。在当下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外来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源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乡村的建设发展从早期的盲目开发追求显著经济利益逐渐转向对乡村地域文化特性的探析反思,和对自我文化的深度认知发掘。本论文以乡村建设为大的背景,运用场所精神在新时代语境中的新内涵,结合共享理念,以具体研究对象——昭山“山市晴岚”特色小镇项目中的安化茶庄设计为例,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了解,和在昭山地区进行的实地考察走访,采用文献史记收集、本地居民访谈等方式手段,对当地乡村特性和场所精神进行了提炼。结合对黑茶文化的解析,将安化黑茶与昭山场相契合,使安化茶庄的设计与自然地景和当地特性元素结合起来,艺术化重构,再现历史情境,产生在乡村发展中形成与人的存在息息相关的游览体验空间的效果。将乡村原有优秀的文化和生态资源与建设发展相结合,以独特不可复制的特点吸引不同受众,重塑昭山地区场所精神,提升地域特性和生命力。场所精神重塑对于昭山的乡村发展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达到传播昭山和安化黑茶优秀的历史文化、塑造具有本土特色... 

【文章来源】: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共享场所精神探析 ——以昭山安化茶庄设计为例


图1-3所示,由感官体验和情感记忆在特走的空间环境中找到归属与认同感

作者,场所精神


代表人物?意义(形而上)?结构(形而下)?场所精神的发现??海德格尔?诗意定居?营建?营建中感受诗意析居??诺伯格.舒尔滋?氛围?事物集合?事物集合中获取氛围??金伯利.杜威?经验空间?几何空间?几何空间中获取经验??空间??史蒂芬.霍尔?锚固?建筑与场地关联?从建筑与场地关联中??获得锚固???表1.?2场所精神理论的代表观点(作者自绘)??如图1-3所示,由感官体验和情感记忆在特走的空间环境中找到归属与认同感。一??个场所存在的被普遍接受的精神就是认冋性.与归属感。场所的认同性足由地理位賈、空??间配置和特性的明晰性所决定的,稳定的精神是人类基本的需求。人对场所的认R在时??间轴线下慢慢构成了稳定的场所精神。???.??'?.??

图片,日本


?由此赋予自然场所特殊的意义,形成特殊的情感体验。??如图1-4,由阿尔瓦罗?西扎设计的博阿?诺瓦餐厅4从1963年在海岸边建起,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体现了与历史环境之间建立深刻的联系;建筑与地形紧密结合,整个??建筑的体量与屋项形式借助地形如同海岬地段中生长出来;空间中多样的门窗开口设??计,以不同的方式增强着室内与周边景观之间的联系;白色粉墙等源自于地中海岸传统??的建筑元素的提炼。??<T7?j?^?iwiiniir?B?ri??图1_4葡萄牙AD?Classics:?Boa?Nova?Tea?House,阿尔瓦罗?西扎(图片来源于筑龙网)??在不同的地域旅游,或许是当代人的兴趣之一,这种乐趣在于体验不同地域独特的??场所特质和精神\现代人疏离感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现代场所在方向和认同感提供了太少??的可能性,地域发展中变迁过于剧烈,以至于完全丧失了对之前稳定场所精神的延续。??保留连续的历史情境即便经过长久的岁月,场所精神仍能保存下来。??如图卜5,日本白川乡合掌村在历史变迁中整个村庄具有特性的建筑形式和路径节??点被保留下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建筑语言对场所精神的诠释——以中国新乡土建筑为例[J]. 王心源.  重庆建筑. 2016(07)
[2]国外乡村景观营建的整体模式解析与启示[J]. 孙炜玮,贺勇.  建筑与文化. 2016(02)
[3]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的历史演进[J]. 王伟强,丁国胜.  时代建筑. 2015(03)
[4]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J]. 胡最,刘沛林,曹帅强.  地理学报. 2013(02)
[5]乡镇规划中地域性场所精神的塑造——瑞士小镇蒙特加罗索的城市设计实践启示[J]. 肖毅强,杨焰文,叶鹏.  规划师. 2010(11)
[6]建筑的场所精神——西扎建筑的诠释[J]. 蔡凯臻.  时代建筑. 2002(04)

硕士论文
[1]基于GIS的城市重大危险源选址优化研究[D]. 吴芳.湖南科技大学 2013
[2]临海古城滨水区景观规划研究[D]. 程思.东北林业大学 2012
[3]基于GIS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D]. 周厚均.湖南科技大学 2012
[4]“潇湘八景”山水文化景观考证研究[D]. 黄晴.中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894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0894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a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