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典型欠发达小城镇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8 13:19
小城镇位于城之尾、乡之首,起到连接城市和乡村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作用,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抓住政治经济体制创新的机遇,基于自身及周边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产生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镇,并带动周边小城镇的发展,形成了东部沿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区小城镇蓬勃发展的局面。然而,发展不均衡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在这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也不例外,存在着一批被忽视的欠发达小城镇。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小城镇作为我国城镇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尤其是欠发达小城镇不仅决定了我国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也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纽带。因此,如何促进我国欠发达小城镇的可持续,是当前我国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广东作为我国的人口、经济大省,是城镇化发展的先驱。珠三角地区的小城镇发展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小城镇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长期以来广东一直存在着珠三角地区发达、粤东西北地区落后的局面。这些地区的欠发达小城镇一方面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具有我国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小城镇无法比拟的优越区位;另一...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广东小城镇风貌
第一章 绪论城镇的形成机制。第五部分:总结与启示。总结前文所得结论,回答广东欠发达小城镇的概况、特征以及形成机制的问题。提出新时期欠发达小城镇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作用,并针对四个欠发达小城镇提出发展建议。1.4.2 研究框架
对小城镇形成专门的理论体系,但其城镇化发展城市理论、梯度推进理论、增长极理论、内生增的设想:田园城市是一种同时具备城市和乡村优由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市重视生态宜居性,城市中央设有公园,交通为射,通过环形的林荫大道将城市内各地区串联起心城市的规模以 5.8 万人为宜,超过规模则在周形成圈状布局1。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全国小城镇详细调查”的中国小城镇发展状况初步分析与思考[J]. 陈玲,杨超,赵鹏军,陆希刚. 小城镇建设. 2017(11)
[2]小城镇:战略定位与产业支撑[J]. 李圣军.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6(01)
[3]重返乡土:对环北京欠发达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思考[J]. 陈宇琳. 北京规划建设. 2014(05)
[4]从增长到转型——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小城镇的发展特征、现实问题与对策[J]. 卢道典,黄金川. 经济地理. 2012(09)
[5]田园城市思想及其传承[J]. 孙施文. 时代建筑. 2011(05)
[6]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问题和趋势[J]. 刘勇.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03)
[7]新中国60年来小城镇的发展历程与新态势[J]. 吴康,方创琳. 经济地理. 2009(10)
[8]改革开放30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回顾与展望[J]. 许学强,李郇. 经济地理. 2009(01)
[9]论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其路径[J]. 张立群. 经济研究导刊. 2008(02)
[10]不同地区、类型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初探[J]. 游宏滔,王士兰,汤铭潭. 小城镇建设. 2008(01)
博士论文
[1]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D]. 赵莹.福建师范大学 2013
[2]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D]. 刘志生.西北大学 2009
[3]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冉庆国.东北林业大学 2007
[4]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问题研究[D]. 孔凡文.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5]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D]. 袁中金.华东师范大学 2006
[6]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D]. 许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7]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建设[D]. 吴晓军.江西财经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资源型地区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 史旭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6
[2]长江三角洲地区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 连德宏.浙江大学 2007
[3]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发展策略探讨[D]. 刘泽洲.天津大学 2007
[4]城镇化背景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研究[D]. 张德仓.重庆大学 2006
[5]闽西北地区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 林善涛.福建师范大学 2004
[6]欠发达地区小城镇成长机制研究——以云南省凤庆县为例[D]. 李松志.云南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218540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广东小城镇风貌
第一章 绪论城镇的形成机制。第五部分:总结与启示。总结前文所得结论,回答广东欠发达小城镇的概况、特征以及形成机制的问题。提出新时期欠发达小城镇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作用,并针对四个欠发达小城镇提出发展建议。1.4.2 研究框架
对小城镇形成专门的理论体系,但其城镇化发展城市理论、梯度推进理论、增长极理论、内生增的设想:田园城市是一种同时具备城市和乡村优由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市重视生态宜居性,城市中央设有公园,交通为射,通过环形的林荫大道将城市内各地区串联起心城市的规模以 5.8 万人为宜,超过规模则在周形成圈状布局1。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全国小城镇详细调查”的中国小城镇发展状况初步分析与思考[J]. 陈玲,杨超,赵鹏军,陆希刚. 小城镇建设. 2017(11)
[2]小城镇:战略定位与产业支撑[J]. 李圣军.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6(01)
[3]重返乡土:对环北京欠发达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思考[J]. 陈宇琳. 北京规划建设. 2014(05)
[4]从增长到转型——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小城镇的发展特征、现实问题与对策[J]. 卢道典,黄金川. 经济地理. 2012(09)
[5]田园城市思想及其传承[J]. 孙施文. 时代建筑. 2011(05)
[6]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问题和趋势[J]. 刘勇.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03)
[7]新中国60年来小城镇的发展历程与新态势[J]. 吴康,方创琳. 经济地理. 2009(10)
[8]改革开放30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回顾与展望[J]. 许学强,李郇. 经济地理. 2009(01)
[9]论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其路径[J]. 张立群. 经济研究导刊. 2008(02)
[10]不同地区、类型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初探[J]. 游宏滔,王士兰,汤铭潭. 小城镇建设. 2008(01)
博士论文
[1]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D]. 赵莹.福建师范大学 2013
[2]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D]. 刘志生.西北大学 2009
[3]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冉庆国.东北林业大学 2007
[4]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问题研究[D]. 孔凡文.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5]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D]. 袁中金.华东师范大学 2006
[6]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D]. 许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7]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建设[D]. 吴晓军.江西财经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资源型地区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 史旭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6
[2]长江三角洲地区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 连德宏.浙江大学 2007
[3]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发展策略探讨[D]. 刘泽洲.天津大学 2007
[4]城镇化背景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研究[D]. 张德仓.重庆大学 2006
[5]闽西北地区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 林善涛.福建师范大学 2004
[6]欠发达地区小城镇成长机制研究——以云南省凤庆县为例[D]. 李松志.云南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2185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218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