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居民满意度的城市住区空间环境适宜性指标研究 ——以温州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14 15:37
宜居城市建设是当前国内外城市建设的共同目标,城市住区空间环境适宜性建设是宜居城市的核心内容。同时,宜居城市建设是温州市今后城市发展建设的长远目标,城市住区空间环境适宜性指标研究是温州当前宜居城市建设的迫切课题之一。温州城市住区发展面临着居住空间混杂、开发规模较小、开发强度过大等现实问题,城市人居环境不尽如人意。本研究基于当前温州市大规模城市住区空间环境建设阶段,首先通过分析国内外住区空间环境建设宜居性背景和温州住区空间环境宜居性建设的迫切需求,发现温州住区空间环境宜居性建设和指标构建中的问题,其次对相关规范与技术规定和相关理论及研究案例进行综述,并结合温州实际研究了温州住区空间环境适宜性指标的现状和特点,并运用调查法和定性分析与定量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温州市住区空间环境建设宜居性指标进行深度分析,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指标体系分析框架,提出基于居民满意度的住区空间环境建设宜居性指标体系。最后通过适宜性指标与居住适应度、环境舒适度等几个层次的因子关联性和温州城市住区适应性指标分级定量分析,得出了基于居民满意度的小区规模、小区容积率、小区建筑密度、小区绿地率等住区空间环境适宜性指标规模。同时,...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8本次调研住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宜居城市研究进展[J]. 袁坤,韩骥,孟醒,黄鲁霞.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S2)
[2]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思考[J]. 张文忠. 国际城市规划. 2016(05)
[3]住区宜居性建设探析[J]. 胡江珊. 山西建筑. 2016(23)
[4]基于宜居性特征的城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结构方程模型[J]. 武永祥,黄丽平,张园. 经济地理. 2014(10)
[5]青岛历史住区宜居更新研究[J]. 于红霞,蒋里桃,潘光香.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4(05)
[6]可持续城市空间的规划准则体系研究[J]. 任绍斌,吴明伟. 城市规划. 2011(02)
[7]试论宜居性城市绿地的规划与建设[J]. 伍学进,曾菊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01)
[8]层次分析法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J]. 赵红. 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10(01)
[9]国内外宜居城市研究进展与展望[J]. 崔亚楠,郑潇蓉. 山西建筑. 2009(05)
[10]宜居城市研究进展[J]. 董晓峰,杨保军. 地球科学进展. 2008(03)
博士论文
[1]新城市主义与宜居性住区研究[D]. 滕夙宏.天津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青岛历史住区宜居性评价及其更新策略研究[D]. 蒋里桃.青岛理工大学 2014
[2]基于深圳市的城市住区热声环境综合宜居性评价研究[D]. 髙嘉明.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3]长沙市宜居性评价研究[D]. 陈铭.湖南大学 2012
[4]城市空间设计视角下天津居住空间的演变与发展研究[D]. 姜黎黎.天津大学 2012
[5]西安市上世纪80年代旧住区更新的适宜性途径初探[D]. 王红杰.长安大学 2010
[6]开封城市宜居性评价与提升研究[D]. 鲍小芬.河南大学 2010
[7]城市居住区宜居性及其评价体系建构的研究[D]. 刘慧.合肥工业大学 2010
[8]大连地区节地型住区设计策略研究[D]. 武丽晶.大连理工大学 2008
[9]南京市区居住外环境适宜性设计研究[D]. 邢萌萌.南京林业大学 2008
[10]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D]. 李小英.兰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84421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8本次调研住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宜居城市研究进展[J]. 袁坤,韩骥,孟醒,黄鲁霞.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S2)
[2]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思考[J]. 张文忠. 国际城市规划. 2016(05)
[3]住区宜居性建设探析[J]. 胡江珊. 山西建筑. 2016(23)
[4]基于宜居性特征的城市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结构方程模型[J]. 武永祥,黄丽平,张园. 经济地理. 2014(10)
[5]青岛历史住区宜居更新研究[J]. 于红霞,蒋里桃,潘光香.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4(05)
[6]可持续城市空间的规划准则体系研究[J]. 任绍斌,吴明伟. 城市规划. 2011(02)
[7]试论宜居性城市绿地的规划与建设[J]. 伍学进,曾菊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01)
[8]层次分析法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J]. 赵红. 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10(01)
[9]国内外宜居城市研究进展与展望[J]. 崔亚楠,郑潇蓉. 山西建筑. 2009(05)
[10]宜居城市研究进展[J]. 董晓峰,杨保军. 地球科学进展. 2008(03)
博士论文
[1]新城市主义与宜居性住区研究[D]. 滕夙宏.天津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青岛历史住区宜居性评价及其更新策略研究[D]. 蒋里桃.青岛理工大学 2014
[2]基于深圳市的城市住区热声环境综合宜居性评价研究[D]. 髙嘉明.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3]长沙市宜居性评价研究[D]. 陈铭.湖南大学 2012
[4]城市空间设计视角下天津居住空间的演变与发展研究[D]. 姜黎黎.天津大学 2012
[5]西安市上世纪80年代旧住区更新的适宜性途径初探[D]. 王红杰.长安大学 2010
[6]开封城市宜居性评价与提升研究[D]. 鲍小芬.河南大学 2010
[7]城市居住区宜居性及其评价体系建构的研究[D]. 刘慧.合肥工业大学 2010
[8]大连地区节地型住区设计策略研究[D]. 武丽晶.大连理工大学 2008
[9]南京市区居住外环境适宜性设计研究[D]. 邢萌萌.南京林业大学 2008
[10]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D]. 李小英.兰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84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284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