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地区乡村公共空间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9 21:27
千百年来,鲁中地区乡村大多遵循自然生长的法则,与田相依、以林为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空间环境与自然景观。然而,随着乡村社会发展的演变,尤其是近几年在“美丽乡村”大背景下造成乡村人口结构变化和经济活力的提升,带来了乡村公共生活内容上的变化。同时,在土地开发影响下的“迁村并点”进程中,新型的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又大多不适应乡村公共生活的实际需求。形成信仰性公共空间萎缩、生活性公共空间衰弱以及套取建设用地指标或过度压缩乡村建设用地面积等一系列衰败或异化现象。如果不加以正确的方式引导,乡村公共空间很有可能变成被异化的场所和被遗忘的对象。本文通过对鲁中地区乡村公共空间与周边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以及村民生产、生活的联系梳理,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从影响要素、主要功能、主要类型和乡村特性等几个方面对鲁中乡村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进行概括。同时,以鲁中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作为研究个例,深入解析不同乡村公共空间体系的构成,总结出鲁中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公共空间各自鲜明的特征。提出“保护——建设——提升”的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策略,希望在乡村公共空间渐次被消解的当下,延续地域文脉,再造乡土特质,促进品质提升,为广大村民寻...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乡村公共空间衰败现状
1.2 研究对象
1.2.1 乡村公共空间
1.2.2 对象区域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2章 乡村公共空间的特征分析
2.1 乡村公共空间的影响因素
2.1.1 自然因素
2.1.2 人文因素
2.2 乡村公共空间主要功能
2.2.1 承载公共集会与节庆活动
2.2.2 承载村民日常的生产生活
2.2.3 生态景观观赏功能
2.3 乡村公共空间主要类型
2.3.1 乡村信仰性公共空间
2.3.2 乡村生活性公共空间
2.4 乡村公共空间的乡村特性
2.4.1 生成自发性
2.4.2 空间功能的复合性
2.4.3 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联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鲁中地区乡村公共空间实证研究
3.1 传统单姓乡村公共空间体系实证研究(朱家峪村)
3.1.1 朱家峪显性公共空间体系
3.1.2 朱家峪显性公共空间节点分析
3.1.3 当地人文精神的显性公共空间特征
3.2 传统杂姓乡村公共空间体系实证研究(三德范庄)
3.2.1 三德范庄显性公共空间体系
3.2.2 三德范庄显性公共空间节点分析
3.2.3 “一街十巷”的显性公共空间特征
3.3 当代乡村公共空间体系实证研究(竹泉村)
3.3.1 竹泉村显性公共空间体系
3.3.2 竹泉村显性公共空间节点分析
3.3.3 竹泉村公共空间的美学意蕴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鲁中地区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策略
4.1 传统公共空间的保护
4.1.1 自然环境的保护
4.1.2 空间线索的保存
4.1.3 环境意象的延续
4.2 传统公共空间的建设
4.2.1 自然环境营造
4.2.2 人文活动交流
4.2.3 空间场所弥合
4.3 传统公共空间的提升
4.3.1 宏观分区定位——建立整体乡村发展策略
4.3.2 中观组团调节——注重社群关系的传统调节与延续
4.3.3 微观建筑自主——公共建筑就地延续和更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语与思考
5.1 本文研究总结
5.2 本文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附录1 论文研究中调研的鲁中乡村
附录2 论文研究中调研的鲁中地区外的乡村
致谢
本文编号:3787762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乡村公共空间衰败现状
1.2 研究对象
1.2.1 乡村公共空间
1.2.2 对象区域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2章 乡村公共空间的特征分析
2.1 乡村公共空间的影响因素
2.1.1 自然因素
2.1.2 人文因素
2.2 乡村公共空间主要功能
2.2.1 承载公共集会与节庆活动
2.2.2 承载村民日常的生产生活
2.2.3 生态景观观赏功能
2.3 乡村公共空间主要类型
2.3.1 乡村信仰性公共空间
2.3.2 乡村生活性公共空间
2.4 乡村公共空间的乡村特性
2.4.1 生成自发性
2.4.2 空间功能的复合性
2.4.3 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联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鲁中地区乡村公共空间实证研究
3.1 传统单姓乡村公共空间体系实证研究(朱家峪村)
3.1.1 朱家峪显性公共空间体系
3.1.2 朱家峪显性公共空间节点分析
3.1.3 当地人文精神的显性公共空间特征
3.2 传统杂姓乡村公共空间体系实证研究(三德范庄)
3.2.1 三德范庄显性公共空间体系
3.2.2 三德范庄显性公共空间节点分析
3.2.3 “一街十巷”的显性公共空间特征
3.3 当代乡村公共空间体系实证研究(竹泉村)
3.3.1 竹泉村显性公共空间体系
3.3.2 竹泉村显性公共空间节点分析
3.3.3 竹泉村公共空间的美学意蕴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鲁中地区乡村公共空间发展策略
4.1 传统公共空间的保护
4.1.1 自然环境的保护
4.1.2 空间线索的保存
4.1.3 环境意象的延续
4.2 传统公共空间的建设
4.2.1 自然环境营造
4.2.2 人文活动交流
4.2.3 空间场所弥合
4.3 传统公共空间的提升
4.3.1 宏观分区定位——建立整体乡村发展策略
4.3.2 中观组团调节——注重社群关系的传统调节与延续
4.3.3 微观建筑自主——公共建筑就地延续和更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语与思考
5.1 本文研究总结
5.2 本文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附录1 论文研究中调研的鲁中乡村
附录2 论文研究中调研的鲁中地区外的乡村
致谢
本文编号:37877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787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