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叶红松林两种主要树种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异速生长模型

发布时间:2017-11-14 03:31

  本文关键词:阔叶红松林两种主要树种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异速生长模型


  更多相关文章: 阔叶红松林 生物量 分配格局 异速生长模型 红松 紫椴 胸径


【摘要】:为了解阔叶红松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按照不同径级,采用全收获法对阔叶红松林主要针叶树红松和阔叶树紫椴的地上地下生物量进行分析.利用胸径(DBH)、树高(H)及胸径-树高(D2H)作为变量建立两个树种各器官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结果表明:(1)11株红松的整株生物量变化范围为6.99-1 165.30 kg/株,叶、枝、干、根的生物量相对分配百分数分别为6.54%、18.33%、53.14%和21.99%.10株紫椴的整株生物量变化范围为10.83-1 004.31 kg/株,叶、枝、干、根的生物量相对分配百分数分别为1.80%、16.21%、56.39%和25.60%;(2)两个树种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均呈现显著线型关系(P0.001),拟合方程系数红松为0.30,紫椴为0.27;(3)基于胸径(DBH)建立红松和紫椴各器官的生物量模型可解释量分别超过了96%和90%,与其比较,利用树高(H)为变量建立两者的模型可解释量有所降低,采用胸径-树高(D2H)作为变量建立的生物量模型未能显著提高预测精度.综合模型解释量和回归系数显著性可知,胸径是建立两个树种各器官生物量模型的可靠变量.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生态系统过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904022)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2012BAC01B03) 北京市共建项目专项(2012)资助~~
【分类号】:Q948.12
【正文快照】: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库,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地上碳库的4/5[1]和地下碳库的2/5[2-3].植物生物量是构成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植物生物量分配特征有助于了解森林碳储量和碳平衡的动态变化.植物生物量的测定是深入研究各种林业和生态问题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宇;;我国森林生物量估测方法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2 马钦彦;中国油松生物量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3 邵国凡;红松人工林单木生长模型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5年03期

4 陶波,葛全胜,李克让,邵雪梅;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2001年05期

5 薛立,杨鹏;森林生物量研究综述[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冯宗炜;陈楚莹;张家武;王开平;赵吉录;高虹;;湖南会同地区马尾松林生物量的测定[J];林业科学;1982年02期

7 王蕾;张春雨;赵秀海;;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空间分布格局[J];林业科学;2009年05期

8 罗云建;张小全;王效科;朱建华;侯振宏;张治军;;森林生物量的估算方法及其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2009年08期

9 黄玫;季劲钧;曹明奎;李克让;;中国区域植被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模拟[J];生态学报;2006年12期

10 汪金松;张春雨;范秀华;赵亚洲;;臭冷杉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异速生长模型[J];生态学报;2011年1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剑辉;汪茂林;黄庆丰;宫守飞;;天然麻栎单木地上生物量模型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11年04期

2 聂辰;;暖温带松栎混交林林下草本层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7期

3 林文;;不同坡位7a生乐昌含笑人工林生物量分布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7期

4 童丽丽;汤庚国;许晓岗;;中国城市森林群落结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8期

5 吴昌应;韦许梅;石海明;庄嘉;赖家业;;退耕还林尾叶桉模式生物量及枯落物持水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6 唐立红;牛林龙;周国峰;秦立金;;黑里河天然油松林生态类型与结构初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7 张晴;李力;;我国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8 蔡清楼;;马尾松人工林群落生物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9 董宇;;我国森林生物量估测方法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10 李岚;于法展;王朋晓;张彩云;;苏北低山丘陵区群落次生演替中碳贮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义祥;吴志丹;翁伯琦;邢世和;王峰;;7年生柑橘果园植被的碳吸存研究[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新平;朱金兆;常建国;;煤炭开采对山西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A];《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1届4次编委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王迪生;;北京城区园林植物生物量的计测研究[A];2009北京生态园林城市建设[C];2010年

4 叶金盛;汪求来;;广东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地理分布规律[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2009年

5 刘健;余坤勇;赖日文;;闽江流域森林资源碳汇市场价值功能的遥感估测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2009年

6 玉宝;乌吉斯古楞;王立明;张秋良;;不同结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生物量生产力特征[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2009年

7 刘广;李贵才;王军邦;;中国陆地植被NPP的时空格局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朱远辉;王树功;刘凯;邹建明;;基于遥感模型的河口红树林植被碳储量研究初探[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9 倪绍祥;;中国的LUCC研究:回顾与展望[A];中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研究[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金友;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谭骏珊;会同杉木人工林连栽生物量动态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石军南;亚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贮量特征[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方江平;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高述超;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文仕知;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过程[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徐星欧;基于目标分解的全极化雷达数据估算生物量相关参数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李世玉;中国茶园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白燕远;植物地下和地上密度调控的差异随湿润度梯度变化的定量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甜;基于机载激光雷达的亚热带森林参数估测[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世红;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生物量和矿质养分特征[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杰伟;合肥市三种常绿园林树木生长模型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4 许善财;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动态及生物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5 陈志云;杉木—米老排混交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养分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6 孙秀丽;安徽省“自然—经济”复合系统碳收支估算及其特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林伟;井冈山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贺旭东;万木林常绿阔叶林粗木质残体碳库及其呼吸通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国斌;湖南会同退耕还林不同造林模式碳吸存及分布[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10 李晓曼;广州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世仁,关玉秀;油松林生态系统的研究(Ⅰ)——山西太岳油松林的生产力初报[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0年00期

2 马钦彦;华北油松人工林单株林木的生物量[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3年04期

3 马钦彦;一块油松人工林夏日的净光合速率[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4 沈国舫 ,董世仁 ,聂道平;油松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研究 Ⅰ.营养元素的含量及分布[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5年04期

5 马钦彦;油松林生物量—密度管理图[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6 马钦彦;油松分布区气侯区划[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7 马钦彦;中国油松生物量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8 耿玉清,单宏臣,谭笑,孙向阳,王登芝;人工针叶林林冠空隙土壤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9 姜萍;叶吉;吴钢;;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大样地木本植物组成及主要树种的生物量[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S2期

10 张春雨;赵秀海;王新怡;侯继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红松阔叶林空间格局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S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丽铭;薛立;王相娥;谢腾芳;任向荣;曹鹤;;不同密度下大叶相思幼林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格局[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2 马兰涛;陈双林;邹跃国;庄裕根;;Guadua amplexifolia现存生物量分配和竹材物理结构研究[J];广西植物;2009年02期

3 解蕊;李俊清;赵雪;李楠;;林冠环境对亚高山针叶林下缺苞箭竹生物量分配和克隆形态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0年06期

4 刘瑞;靳虎甲;马全林;王耀琳;李银科;孙涛;宋德伟;朱国庆;;甘肃景电灌区不同栽植年限枸杞生物量分配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2年10期

5 杨昊天;李新荣;刘立超;贾荣亮;王增如;李小军;李刚;;荒漠草地4种灌木生物量分配特征[J];中国沙漠;2013年05期

6 刘贵周;蔡传涛;罗媛;刀祥生;;两种萝芙木生物量分配与估测模型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2009年01期

7 杨莹;王传华;刘艳红;;光照对鄂东南2种落叶阔叶树种幼苗生长、光合特性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年22期

8 王仁忠,祖元刚,聂绍荃;羊草种群生物量生殖分配的初步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9年05期

9 丁建林;韩越;包维楷;向双;;岷江百合的生物量分配对策及其海拔效应[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4年02期

10 王俊峰,冯玉龙;光强对两种入侵植物生物量分配、叶片形态和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玉梅;唐赛春;刘明超;岑艳喜;蒲高忠;韦春强;;水分对三叶鬼针草形态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论文摘要集——“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C];2010年

2 陈香;胡雪华;陆耀东;黄伟;鞠建文;郭永久;;铝胁迫对入侵植物北美车前生长特性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植物生态学前沿论坛第三届全国克隆植物生态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3 马长明;刘广营;杨飞;王欣;;燕山山地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特征[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4 马长明;刘广营;王广海;张立民;杨飞;王欣;;燕山山地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特征[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5 马长明;张燕华;王树峰;徐郑周;;燕山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乔木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4 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论文集[C];2009年

6 周晓兵;张元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类型一年生植物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对氮素增加的响应差异[A];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分会场: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C];2013年

7 杨同辉;达良俊;;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及生物量[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Ⅶ——第七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丹凤;刘苑秋;黄国贤;柳恒饶;;能源树种晚松生物量及其能源利用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1森林培育技术创新与特色资源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9 张吴平;李保国;郭焱;张智才;;根系结构生长发育通用模型的研究[A];中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学术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贵周;蔡传涛;罗媛;刘宝;孙成逊;;不同混农林种植模式下灯台树生物量和生长规律研究[A];第六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黄五星;兼性金属型植物齿果酸模生物量分配变异及其机制[D];武汉大学;2011年

2 蔡烁;金沟岭林场三种森林类型生物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3 谭骏珊;会同杉木人工林连栽生物量动态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宁波;樟子松人工林结构动态及生物量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5 谢永宏;外来入侵种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的营养生态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6 黄兴召;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7 赵新华;播期与氮素对棉(Gossypium hirsutum L.)铃生物量、氮积累分配和棉铃品质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鑫;北京地区刺槐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王开;八种落叶树种的当年枝形态学特征与生物量分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3 范小莉;长白山地区云冷杉林和近原始林林下灌草生物量预测模型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杨洪国;四川巨桉纸浆原料林幼龄生物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5 裴雅茹;北京山地人工林生物量测定与模拟[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6 樊维;土壤氮素对克氏针茅群落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7 黎如;小兴安岭原始阔叶红松林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8 张丽琼;桉树人工林生物量遥感估测模型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9 胡莎莎;新疆典型森林类型生物量监测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年

10 陈国荣;闽南山地相思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837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11837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0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