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胞外活性物质对球形棕囊藻的溶藻特性研究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频繁出现在我国南部沿海水域,严重影响生态系统安全和人体健康。棕囊藻爆发性增殖时会产生巨大数目的胶质、糖和溶血毒素,同时消耗大量溶解氧,造成鱼类大面积死亡,其释放的二甲基丙磺酸(DMSP)和二甲基硫醚(DMS)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也是形成酸雨的影响因素之一,因而棕囊藻赤潮的有效治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以“菌治藻”为思路,以广东沿海发生频率高、范围广的赤潮原因种球形棕囊藻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珠海赤潮高发区海域采集水样,从中筛选高效的海洋溶藻细菌,开展溶藻细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溶藻作用方式探讨、溶藻前后藻形态的变化、溶藻细菌胞外活性物质分离的理化性质,推测溶藻可能发生机理,旨在为球形棕囊藻的生物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实践基础,主要结论如下: (1)从分离纯化得到的17株细菌中筛选出溶藻效果最好的一株B1,溶藻率达95.6%,平板观察细菌B1菌落呈圆形,直径3~4mm,稍有隆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有光泽,乳白色不透明,为革兰氏阳性(G+)菌,单个排列,杆状。电镜观察下菌体为杆状,大小为0.7~0.8μm×2.0~2.2μm,无鞭毛。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B1进行序列分析,得到溶藻细菌Bl PCR扩增产物的长度分别为1542bp,在GenBank中的菌株编号为1465471,登录号为JN228893;序列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表明,溶藻细菌B1与多株芽抱杆菌的16S rDNA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均在99%以上,属于芽抱杆菌属。 (2)根据绘制的B1生长曲线,处于稳定期的B1菌株液和胞外滤液都具有较好的溶藻效果,表现出良好的溶藻稳定性。B1是通过分泌胞外活性物质的方式对棕囊藻生长产生抑制,当额外提供细菌生长所需的2216E营养液时,细菌会释放出溶藻活性物质。活性物质的产生是依赖于营养的提供,并且溶藻能力大小与溶藻物质的浓度成正相关。B1无菌滤液能在短时间内破坏藻细胞膜系统的完整性,使细胞内含物质溶出,进而使整个藻细胞溶解。球形棕囊藻单体细胞的死亡过程为:细胞膜破裂—细胞质溢出—色素分解。 (3)分离浓缩B1菌胞外活性物质进行分析,,溶藻活性物质的分子量小于3.5KD,能用乙醇沉淀法分离去除部分杂质,三种有机溶剂(正戊烷,甲苯,乙酸乙酯)中只有乙酸乙酯可以萃取到少量的活性物质,活性物质极性较强。胞外分泌液中的溶藻活性物质有较广的温度适应性,在一定的pH范围内保持较强溶藻能力,将胞外分泌液调节在pH为9.0条件下溶藻能力增强,适宜pH为6.0-9.0,增加或降低pH,溶藻能力均下降。活性物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由此推测该活性物质为含有酸性或碱性基团的非生物活性分子,不属于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物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172
【目录】: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晶晶;汪雪婷;夏赛周;陈敏;;溶藻细菌MS7的分类鉴定及其溶藻活性的初步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3年03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旭阳;张雯;杨阳;蔡小宁;;分光光度法测定小球藻数量的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3期
2 叶姜瑜;钟以蓉;俞岚;李文娟;;一株水华鱼腥藻溶藻菌的分离鉴定及菌藻关系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3 贺蓉;胡伟;张锐;洪宇航;杨逸凡;翁建江;;溶藻细菌的分离及溶藻特性研究[J];水产科学;2011年11期
4 郭吉;浦跃朴;尹立红;范凯红;梁戈玉;吕锡武;李先宁;;太湖溶藻细菌的分离及评价[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5 龚良玉,王修林,李雁宾,张传松,梁生康,祝陈坚;铜绿假单胞菌产吩嗪类色素的分离纯化及其对赤潮生物生长的影响[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6 吴林豪;刘新;樊正球;王祥荣;;H1菌降解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特性[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7 陈宇炜,高锡云;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测定[J];湖泊科学;2000年02期
8 李建宏,翁永萍,陈正林,华菁,蒲传圣,邓鑫;电子水处理器杀菌灭藻效果的研究[J];工业水处理;1998年01期
9 ;Alga-lysing bioreactor and dominant bacteria strai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7年05期
10 尹平河,赵玲,李坤平,齐雨藻,冯德雄,白燕;缓释铜离子法去除海洋原甲藻赤潮生物的研究[J];环境科学;200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西华;有机改性粘土去除赤潮生物的机制与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英;溶藻细菌筛选方法的优化及W5菌株溶藻特性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郭吉;太湖溶藻芽孢杆菌的溶藻作用及机制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3 王梅;球形棕囊藻定量方法及盐度、N、P、Fe对其生长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6年
4 熊莉;溶藻细菌的筛选及其溶藻效应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5 唐晨;放线菌AN02溶藻活性物质的初探及其改性制剂对铜绿微囊藻的控藻能力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91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219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