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密度对水稻秧苗素质及对本田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基因型及播种密度对冬小麦分蘖期生长、生物量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农业大学》 2010年
播种密度对水稻秧苗素质及对本田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刘岩
【摘要】: 本研究以东农04-18(穗数型)、东农423(穗重型)2品种为试材,于2008-2009年在东北农业大学香坊实验实习基地进行。试验以水稻秧苗播种密度为切入点,对水稻不同播种密度下对秧苗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不同素质的秧苗移栽本田后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以及RVA等表现的影响的研究,为提高黑龙江稻作区的粮食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试验设置3个播种密度:60g/m2、180g/m2和300g/m2,研究不同播种密度对水稻苗期的形态、生理生化影响,以及移栽本田后水稻的生长发育、最终产量构成因素和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播种密度对秧苗叶龄的生育进程产生影响。供试品种东农04-18中,播量为180g/m2、300g/m2叶龄明显要滞后60g/m2处理中的叶龄,叶龄分别平均滞后了0.11、和0.85个;东农423中也很明显,播量为180g/m2、300g/m2分别比播量60g/m2滞后0.2和0.72个。在苗期生长阶段,在60g/m2密度处理下,秧苗生育进程最快。 2.不同播种密度对秧苗株高影响较小,在整个育秧阶段,各处理差异都不显著;秧苗的叶面积、总根数、白根数、发根力和分蘖数随着播种密度的降低而增加,培育壮秧必须稀播,适当降低播种密度能够促进秧苗个体发育,培育带蘖壮秧,移栽后通过提高植株的分蘖力从而减少每穴的苗密度,起到以蘖代苗的作用。 3.2品种播量为60g/m2处理中干物质积累量最多,且充实度高。在60g/m2的播种密度下秧苗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最高,SOD、POD保护性酶活性在播量为60g/m2的处理中也显著高于其它密度处理。 4.随着播种密度的降低,2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均有大幅度的上升,整个育秧阶段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呈显著差异。说明在60g/m2密度处理下能够使秧苗群体内含有更多直接利用的有效氮素,有利于壮苗的形成。不同播种密度下秧苗全氮含量也存在差异。 5.不同播种密度下,秧苗根系活力的变化规律都呈现先增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东农04-18中,60g/m2处理秧苗的根系活力显著高于其它两处理,其它两播量处理差异不大,60g/m2处理的根系活力比180g/m2处理高13.19%,比300g/m2处理高17.8%;东农423中,60g/m2处理的根系活力比180g/m2处理高8.4%,比300g/m2处理高43.77%。 6.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随播种密度的降低,大田分蘖期以及分蘖高峰期略有提前,但抽穗期各处理差异不明显。带蘖壮秧比无蘖弱秧移栽本田后单株成穗率高,两品60g/m2处理中的单位面积内有效穗数最多,穗粒数多,结实率高,增产极显著。 7.2品种秧苗不同播种密度处理对大田各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存在明显差异。抽穗后东农04-18,60g/m2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180g/m2和300g/m2处理;东农423中,60g/m2处理干物质积累量也明显高于180g/m2和300g/m2处理。成熟期后,经济系数也以2品种60g/m2处理下分别为52.43%、53.14%最高。 8.适当降低播种密度增产明显。本试验两2品种均以播种密度60g/m2的秧苗处理产量最高。东农04-18,60g/m2处理产量为10285.88kg/hm2,比180g/m2增产7.1%,比300g/m2增产17.6%,结果极显著;东农423中60g/m2处理产量为10687.79kg/hm2,比180g/m2处理增产10.9%,比300g/m2处理增产20.8%。 9.不同播种密度对稻米营养品质有一定影响。东农04-18中60g/m2处理的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两处理,180g/m2与300g/m2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蛋白质含量东农04-18,60g/m2处理处理显著低于其它两处理,180g/m2与300g/m2处理之间差异不大;东农423,60g/m2处理中直链淀粉含量也显著高于其它两处理,且蛋白质含量低于180g/m2与300g/m2处理,可以看出不同秧苗素质对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有很大的影响。 10.在RVA谱特性分析中表明,适当降低播种密度可以提高最高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以及峰值时间。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S51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慧;陈和;陈健;沈会权;陶红;陈晓静;乔海龙;;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苏啤6号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其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2 王志新;郭泰;吴秀红;郑伟;李灿东;张振宇;刘忠堂;韩世峰;;密度和施肥水平对高产高油大豆合丰55油分含量及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1年04期
3 吴晓丽;包维楷;;基因型及播种密度对冬小麦分蘖期生长、生物量分配及产量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1年03期
4 赖丽仙;;马甲子播种育苗试验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11年04期
5 张群英;;密度和施肥对楠木播种苗生长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2011年02期
6 祝云宪;肖俊夫;冯跃华;;2010年豫东地区夏玉米种植密度试验研究[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年12期
7 王安邦;顾正中;周羊梅;;不同水稻茬口及密度、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对“淮麦28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2011年04期
8 王莹;段学义;张胜昌;段晓丽;杨慧玲;钱宝玲;;紫花苜蓿播种密度对草产量及其他生物学性状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1年07期
9 娄经刚;;水稻应用沼液浸种的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6期
10 侯淑艳;;北方春小麦晚播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其宁;符明联;吴学英;赵振玲;杜刚;;不同播种密度、不同N肥用量及不同NPK比例与亚麻产量的关系[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6年
2 郭景山;李文刚;曹春梅;张建平;张庆平;张艳芳;;内蒙古中西部马铃薯脱毒种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A];马铃薯产业与粮食安全(2009)[C];2009年
3 徐坤;康立美;;芦笋优化育苗技术研究[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论文集[C];1995年
4 陆建勋;邓展云;刘晓静;李鸣;徐林;贤武;刘海斌;;不同甘蔗新品种播种密度试验结果初报[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贾长盛;郭雄;;互薯202高产栽培技术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1999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6 柏劲松;谢红梅;;光皮树播种育苗技术研究[A];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7 陆峥嵘;王国忠;汤剑平;朱培民;;密度对直播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调节效应[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程向清;程圣;张士兵;程义菊;;“粘贴置种”——给水稻移栽机械插上翅膀的新农艺[A];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牛秀群;孙林祥;蒲建刚;王廷杰;;马铃薯微型脱毒种薯繁育技术应用[A];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1999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叶贻勋;沈清景;;闽南高海拔山区夏繁马铃薯脱毒原原种试验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00年年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纪可真;[N];佳木斯日报;2008年
2 ;[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7年
3 吴九林 彭长青 林昌明;[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4 ;[N];吉林农村报;2009年
5 方雅琴;[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田雁;[N];大同日报;2008年
7 王维;[N];中国花卉报;2006年
8 自治区农科院 供稿;[N];西藏日报;2006年
9 省种子管理工作站 李全衡;[N];云南科技报;2006年
10 凌启鸿 张洪程 丁艳锋 戴其根 凌励 王绍华 杨建昌 朱庆森 苏祖芳;[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靖民;利用模型对黑土条件下玉米生长和土壤碳氮循环的模拟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2 谢志成;水稻根部线虫鉴定及潜根线虫根结线虫对水稻的致病性[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3 顾梦鹤;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人工草地生产力和稳定性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李昂;青藏高原人工草地群落结构与生产力稳定性关系的生态学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刘宇;病原菌对亚热带树种光叶红豆幼苗增补的影响[D];中山大学;2011年
6 王成雨;氮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冠层结构与功能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岩;播种密度对水稻秧苗素质及对本田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2 冯宝;不同播种密度的秧苗群体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3 张文静;播种密度与氮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4年
4 董琦;不同播种密度对小麦抗倒形态特征及若干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1年
5 陈世斌;氮量和播种密度对豫南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6 罗广军;龙牙楤木栽培技术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7 田秀民;引进无芒雀麦与本地无芒雀麦生长特性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8 屈晓芳;节水灌溉下旱稻水肥利用研究及ORYZA2000模型的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9 文平;荞麦籽粒芦丁与蛋白质含量的基因型与环境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侯红乾;冬小麦—杂草氮素营养竞争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基因型及播种密度对冬小麦分蘖期生长、生物量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0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120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