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浓度升高与水肥互作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09-28 14:18

  本文关键词:CO_2浓度升高与水肥互作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年

CO_2浓度升高与水肥互作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姜帅  

【摘要】:小麦是我国和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未来CO_2浓度升高,降水的变化以及施肥量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变化。因此,研究高浓度CO_2与水肥互作对冬小麦的影响对于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北京昌平试验基地FACE系统平台,设置高CO_2浓度(550μmol·mol~(-1))和正常大气CO_2浓度(400μmol·mol~(-1))、高水分条件(75%田间持水量)和低水分条件(55%田间持水量)以及高氮肥水平(N1,0.16g·kg~(-1))和不施氮肥(N_0,0g·kg~(-1))的盆栽处理,,开展了CO_2浓度升高与水肥互作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本研究选用北京地区主要种植的―中麦175‖冬小麦品种,在冬小麦关键生长阶段对其形态和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其中主要的指标包括叶片光合参数、荧光参数、地上部生物量、单株产量以及产量构成等,经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CO_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CO_2浓度升高后,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和单株产量分别提高15%和14.8%。 CO_2浓度升高后,冬小麦叶片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显著提高13.7%和54.7%,水分利用效率的增高是光合速率提高,蒸腾速率下降共同作用的结果。 CO_2浓度升高后,冬小麦叶片PSⅡ有效量子产量、相对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化学猝灭系数显著下降,表明高浓度CO_2下,可能发生了光合适应的现象。 (2)CO_2浓度升高与水分互作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CO_2浓度升高后,低水分条件下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和单株产量的增加幅度比高水分相对增加19.2%和12.8%。表明相对于高水分条件,低水分条件下高浓度CO_2更能缓解水分不足对冬小麦生长的不利影响。 高浓度CO_2条件下,低水分处理冬小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的降幅比高水分条件下降幅更大,相对增加2.3%和5%;对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增加幅度更大,比高水分条件下相对增加5.4%和11.4%。因此高浓度CO_2降低了干旱给小麦光合作用的不利影响。 (3)CO_2浓度升高与氮肥互作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CO_2浓度升高后,高氮肥条件下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和单株产量的增加幅度比低氮肥条件下相对增加7.9%和12.8%。所以相对于低氮肥条件,高氮肥条件下更能发挥CO_2肥效的作用。 高氮肥条件下高浓度CO_2使冬小麦叶片初始荧光的增加幅度比低氮肥条件下相对减少2.5%,Fv/F0的增加幅度比低氮肥条件下相对增加4.1%,光化学猝灭系数的降低幅度比低氮肥条件下相对减少4.5%。表明CO_2浓度升高后,增施氮肥将缓解高浓度CO_2对植物叶片PSⅡ反应中心的破坏,增加PSⅡ的潜在活性和增强PSII反应中心开放程度,将会降低由CO_2浓度升高所导致的光合适应程度。 (4)CO_2浓度升高与水肥互作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在水肥充足条件下,高浓度CO_2使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和单株产量的增加幅度比在水肥亏缺下显著增加3.7%和4.8%。这表明相对于低水肥条件,高水肥条件下更能发挥CO_2的肥效作用。 在水肥充足条件下,高浓度CO_2使冬小麦叶片可变荧光的增加幅度比在水肥亏缺条件下显著增加5.0%,PSⅡ有效量子产量、相对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化学猝灭系数的平均降低幅度比在水肥亏缺条件下显著减小7.8%、7.8%和6.2%,这使得PSII原初电子受体(QA)的还原情况得到了改善,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得到提高,促进了光合电子流向光化学过程传递,降低了光合适应程度。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512.1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润佳;高世铭;张绪成;;高大气CO_2浓度下C3植物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升高的研究进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年06期

2 王春乙;;OTC-1型开顶式气室的结构和性能与国内外同类气室的比较[J];环境科学进展;1996年01期

3 王春乙,高素华,刘江歌;OTC-1型开顶式气室的结构和性能[J];环境科学进展;1994年03期

4 郝兴宇;李萍;林而达;仝乘风;魏强;巫国栋;董小刚;;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谷子生长发育与光合生理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0年03期

5 曹宏鑫;金之庆;石春林;葛道阔;高亮之;;中国作物模型系列的研究与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06年05期

6 刘红江;杨连新;黄建晔;董桂春;朱建国;刘钢;王余龙;;FACE对常规籼稻扬稻6号产量形成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7 谢辉;范桂枝;荆彦辉;东丽;邓华凤;;植物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光合适应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年03期

8 谢立勇;马占云;高西宁;仝乘风;林而达;;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对作物影响研究方法(FACE)的问题与讨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9 王修兰;作物—CO_2环境模拟装置及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1997年01期

10 孙景生;大气CO_2浓度增加对植物生长发育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伟红;郭卫华;徐飞;王仁卿;;三种枣树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2 赵红军;魏海蓉;姜涛;李勃;刘庆忠;;黑核桃砧和本砧香铃核桃的光合特性初探[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3 周梅;赵炎;盖树鹏;郑国生;;三种不同衰老类型牡丹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4 邓仰勇;苗保河;;大豆生长发育对大气CO_2增加的响应[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5 赵逢涛;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韩宗福;李汝忠;;鲁棉研21号高产稳产生理特性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6 康晓飞;郭先锋;许世磊;宋春花;;夏季遮光对川赤芍光合特性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7 赵传麟;王磊;刘瑞伟;;西葫芦光系统Ⅱ耐热性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8 岳伟;蒋跃林;陈庭甫;;大豆生长对CO_2浓度增加的响应[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6期

9 陈庭甫;刘玲;岳伟;;植物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6期

10 凌霄霞;李浩;;臭氧胁迫对农作物影响研究中的试验方法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跃林;张庆国;张仕定;岳伟;姚玉刚;;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小麦营养品质的影响[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蒋跃林;;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大豆光能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袁慧红;陈菁珏;吴昀;郑日如;常乐;夏宜平;;五种野生宿根花卉的耐阴性研究[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4 冯海旗;;基于SOA的农作物水肥耦合调控仿真分析平台[A];2007年全国第十一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李东;王雪梅;曹苏娅;;气候变化对冬小麦适播期影响及对策[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6 常馨方;郭小平;杜文利;;垃圾场边坡覆盖蚯蚓土对野花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A];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与填埋场绿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曹宏鑫;金之庆;石春林;葛道阔;魏秀芳;;基于WEB与模型的小麦栽培数字化设计国内外研究进展[A];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永江;侯名语;李存东;;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及在作物胁迫生理研究中的应用[A];作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中国作物生理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刘红江;杨连新;黄建晔;董桂春;朱建国;刘钢;王余龙;;FACE和N处理对三系杂交籼稻汕优63产量形成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绍辉;张振贤;;遮荫对生姜光抑制防御作用的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瑛;延迟荧光信息处理技术在植物光合及逆境生理检测中的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李玉华;高山离子芥再生苗响应低温和干旱的生理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王俊峰;氮、水和温度对羊草有性生殖及克隆生长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爱芳;干旱胁迫下白皮松苗木电阻抗及生理指标的比较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5 党红凯;小麦/玉米不同复合群体对光合器官生态生理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6 颜日明;聚球藻7942光自养本征生长动力学及其能量利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陈兵;基于多平台棉花黄萎病的遥感监测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8 付晓萍;模拟酸雨对6种城市绿化植物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9 刘卫东;湖南假俭草遗传多样性、生理学特性及护坡性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周小玲;4个四川桤木品系苗木的生理生态机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丽娜;锌胁迫下CO_2浓度升高对三种不同光合途径植物生长发育和锌积累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贾炎;镉胁迫下黑麦草对二氧化碳升高的生理生化响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冯玖玲;杜氏盐藻RbcS基因家族新成员的克隆及功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王鑫;盐胁迫下高粱新生叶片结构和光合特性的系统调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孙彦丽;类囊体膜磷脂酰甘油不饱和度对番茄耐盐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于肇端;外源NO缓解黄瓜、油菜幼苗镉胁迫的生理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范素芳;土壤水分胁迫对黄土丘陵区3个树种叶片气体交换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李红;黄土丘陵区3个树种光合效率光响应过程及其模拟[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胡婧楠;三种楠木光合生理特性及叶子养分年变化的比较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10 沈薇薇;UV-B辐射增强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庭甫;刘玲;岳伟;;植物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6期

2 史建伟;张育平;王国昌;;环境胁迫对植物体内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3 侯新村;牟洪香;高东升;李萌;李宪利;;设施桃树CO_2施肥过程中的光合适应现象[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4 刘发民;王利荣;李怡;冯起;宋耀选;;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木本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5 蒋跃林,张仕定,张庆国;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茶树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J];茶叶科学;2005年01期

6 谢立勇;马占云;韩雪;林而达;;CO_2浓度与温度增高对水稻品质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7 周玉梅,韩士杰,张军辉,邹春静,陈永亮;CO_2含量升高对水曲柳幼苗净光合与水分利用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8 田展;徐新良;史军;;气候变化对甘肃定西、安徽合肥小麦生产影响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9 熊伟;林而达;蒋金荷;李岩;许吟隆;;中国粮食生产的综合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学报;2010年04期

10 李克让,陈育峰;中国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方法的进展[J];地理研究;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亚琦;唐宇丹;石雷;张少英;李向应;;辽东栎研究进展[A];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萍;种衣剂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J];吉林气象;1994年04期

2 杨赞林!230031,甘斌杰!230031;不同剂量的奥普尔溶液处理土壤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1998年09期

3 高蓓;;暖冬对陕西省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科技咨询导报;2006年18期

4 常绍安;张茹倩;张习约;;小麦的减灾高产栽培[J];农家参谋;2009年05期

5 关立;王阔;郭鹏飞;张红;;不同灌溉模式对小麦产量及生育性状的影响[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李永清;;小麦施用磷酸二氢钾的作用机理及其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9期

7 周洪涛;;乌盟小麦单产与自然降水关系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1984年04期

8 王久志,巫东堂,萧复兴,梁伟俊;沥青乳剂对土壤水热状况及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J];土壤肥料;1985年05期

9 康立新,张纪林,倪竞德,李长胜,李玉德;泡桐对小麦生长发育和土壤水盐含量的影响动态[J];生态学杂志;1989年01期

10 李莉;田士林;;宽行播种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元广;王伟良;金建;;生物能源与CO_2减排领域的热点战略研究方向——微藻生物柴油产业化技术的发展思路及若干科学问题分析[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2 邹定辉;;长时期的高CO_2浓度生长条件对羊栖菜光合作用没有下调的作用[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3 冯振刚;;CO_2激光在自体表皮移植术中的应用[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刘程惠;胡文忠;姜爱丽;田密霞;王艳颖;何煜波;金黎明;;超临界CO_2萃取牡蛎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条件优化的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南北红;赵青松;;不锈复合钢板的CO_2半自动焊接[A];晋冀鲁豫鄂蒙川云贵甘沪湘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南、贵州分册)[C];2007年

6 王勇;李海龙;张俊清;赖伟勇;刘明生;;海南香茅油超临界CO_2萃取条件的优化和筛选[A];海南省药学会二○一○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钟华;蒲彪;胡旭;;超临界CO_2萃取麻疯树籽油工艺的响应面优化[A];2010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华南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樊丽华;聂阳;;离子液体吸收CO_2的研究进展[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杨营;林日嘉;吴清华;陈水挟;;固体胺纤维的制备及其对CO_2的吸附再生性能研究[A];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何海;曹寅雪;李爱军;;基于LMDI方法的湖北省工业CO_2排放分解分析:1999-2007[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山东科技报;2004年

2 本报实习记者 刘伟;[N];咸阳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孔繁哲;[N];河南科技报;2009年

4 记者 卞思杰;[N];济南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张华;[N];青岛日报;2011年

6 刘鸿燕;[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9年

7 本报记者 马彦铭 赵红梅;[N];河北日报;2010年

8 记者 宁启文;[N];农民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王瑾;[N];衡水日报;2011年

10 李赛 陈磊;[N];中国气象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鸿雁;高功率轴快流CO_2激光器气体流场及热交换的模拟与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张芳;大气CO_2、CH_4和CO浓度资料再分析及源汇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3 戴耀;钯催化CO_2、CO的转化及C-N键偶联反应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4 王度;射频板条CO_2激光器的光束特性及其热稳定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杨东晓;分离CO_2固定载体膜传质机理及其膜过程模拟和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朱咏莉;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5年

7 刘长江;CO_2地质储存煤储层结构演化与元素迁移的模拟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8 申俊琦;基于激光视觉传感的CO_2横焊焊缝图像处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夏菲;基于超临界CO_2强化溶液分散法制备营养素脂质体前体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于景金;高浓度CO_2下高羊茅应对温度和水分变化的生理生化响应及其机理[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帅;CO_2浓度升高与水肥互作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2 徐善雷;新造船舶CO_2指数计算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曲亚琳;高密度CO_2诱导羊肉糜凝胶的形成因素及机理初探[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4 朱赛;表面改性对活性炭物理、化学性质及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0年

5 朱赛;表面改性对活性炭物理、化学性质及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0年

6 谢菲;球形活性炭对CO_2吸附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谌艳珍;双台子自然保护区深部咸水层CO_2地质储存机制与潜力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梁丽丽;超临界CO_2萃取含油污泥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9 史翠华;CO_2激光写入旋转折变型长周期光纤光栅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李娜;CO_2浓度与铜绿微囊藻生长关系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CO_2浓度升高与水肥互作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55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1255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2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