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分蘖发生调控及构建合理群体结构的化控途径

发布时间:2017-12-21 00:31

  本文关键词:小麦分蘖发生调控及构建合理群体结构的化控途径 出处:《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小麦 茎蘖生产力 外源激素 调控 产量


【摘要】:小麦是最基础的粮食作物之一。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对小麦产量呈刚性需求,同时种植面积难以持续扩大,决定了我国小麦生产发展必须以提高单产来增加总产。小麦群体的结构与质量是提高小麦单产的基础,其直接受小麦个体发育的影响。而植株个体生长发育呈异质性,小麦个体由主茎和一系列分蘖构成,由于茎蘖的不同空间位置和发生时间,决定了其生长发育的明显差异性,由此预示着其茎蘖间具有不同的生产力。因此,可通过以小麦优势茎蘖为基础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以提高小麦产量。为重组群体的茎蘖构成,关键在于调控小麦分蘖的发生与发育。小麦的分蘖由分蘖芽发育而来,激素在分蘖芽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而,外施激素可作为调控分蘖发生发育的有效措施。为此,本研究中,通过两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评价茎蘖间生产力差异;分析外源激素对分蘖发生的影响及潜在机制;调查通过外源激素处理,改变小麦茎蘖构成后,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明确了以上问题,可为通过重组小麦茎蘖构成以构建高产的合理群体结构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小麦茎蘖生产力差异及其生理基础 低位蘖(早发生蘖)比高位蘖(后发生蘖)具有较多的穗粒数,较多的可孕小穗数、较少的不孕小穗数及较高的粒重,直接决定了其保持较高的单穗产量。通过对不同蘖位单茎单穗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山农15茎蘖可分为2组,一组定义为强势蘖,包括0、I和II,另一组定义为弱势蘖,包含III和I-p。而山农8355则可分为3组,0和I为强势蘖,II和III为中势蘖,I-p为弱势蘖。 进一步分析产生差异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在小麦籽粒灌浆期,旗叶光合速率呈下降趋势,且低位蘖的旗叶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同期高位蘖的光合速率。两小麦品种中,强势粒和弱势粒灌浆速率均先升高后降低,呈“∧”型,而粒重增加则呈“S”型。低位蘖籽粒较高位蘖籽粒有较高的灌浆速率,且较早到达最大灌浆速率。同时,粒重在整个灌浆进程中呈增加趋势,且低位蘖一直较高位蘖保持较高的粒重。通过分析小麦不同蘖位功能叶衰老特性得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灌浆进程均呈下降趋势,且低位蘖功能叶较同期高位蘖功能叶保持较高的酶活性。与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相反,丙二醛(MDA)含量呈上升趋势,且低位蘖较高位蘖功能叶一直保持较低的MDA含量水平。而可溶性蛋白则在低位蘖功能叶中保持较高水平。随着蘖位的升高,单茎生物量表现下降趋势,与此类似,单茎经济系数也随蘖位的升高而降低。 由此表明,小麦不同茎蘖间存在明显的产量差异。低位蘖较高位蘖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灌浆能力、抗衰老能力以及较高的单茎生物量和经济系数,决定了前者在生产力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2外源激素对小麦分蘖发生生长的调控及作用机制 两小麦品种在不同外源激素处理下分蘖I、II、III、I-p均能发生。而喷施IAA和GA3显著降低了分蘖IV、I-1、II-p、II-1的发生率。与外源IAA和GA3对分蘖发生率的影响不同,喷施ABA仅降低了分蘖IV、II-1的发生率,而对分蘖I-1、II-p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小麦分蘖由分蘖芽发育而来,进一步分析外源激素对分蘖芽的调控效应,结果显示,外源IAA和GA3完全抑制分蘖芽的生长,而外源ABA明显减缓了分蘖芽的生长速率。 激素在调控小麦分蘖芽生长中起关键作用。分蘖芽生长过程中,分蘖节中内源ZT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喷施IAA和GA3显著降低了ZT含量。而ABA处理中,内源ZT含量于处理后缓慢上升,但明显低于CK处理。喷施IAA和GA3于处理后明显提高了分蘖节中IAA含量。CK和ABA处理,分蘖节中IAA含量略有升高或降低,无明显规律性。CK、IAA和ABA处理中,分蘖节中GA3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且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喷施GA3处理后,分蘖节中GA3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于处理后2d达到峰值,随后迅速下降。在分蘖芽生长过程中,分蘖节中ABA含量保持稳定,且IAA和CK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而ABA和GA3处理中其含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同时,分蘖发生不仅受激素绝对含量的影响,还取决于激素间相对含量。外源IAA和GA3较对照和ABA处理显著提高了分蘖节中IAA/ZT水平。随分蘖芽生长,分蘖节中ABA/ZT呈下降趋势,而IAA处理中其比值基本保持不变,GA3和ABA处理中其比值则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外源ABA处理后,ABA/ZT于处理后2d达到峰值,而GA3处理中其峰值出现在处理后4d。 相关性分析显示,分蘖芽的生长与ZT呈显著的正相关,与IAA、IAA/ZT和ABA/ZT呈显著负相关,与GA3和ABA呈不显著的负相关。 由此表明,IAA和ZT在小麦分蘖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外源激素主要通过影响内源IAA、ZT含量,以改变IAA/ZT和ABA/ZT来影响分蘖芽的生长,进而调控小麦分蘖的发生。 3外源激素对小麦群体动态和籽粒产量影响 从出苗到成熟,两小麦品种单位面积总茎数变化均先升高后降低,呈“∧”型。与对照相比,外施IAA、GA3和ABA可显著降低越冬期和拔节期单位面积总茎数;同时,IAA和GA3处理下单位面积总茎数又低于ABA处理,且IAA与GA3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随后,单位面积总茎数迅速下降,至抽穗期和成熟期,各处理间无明显差异。 外源激素处理后,两品种小麦单茎生物量均明显提高。此外,喷施外源激素对山农15各蘖位单茎的经济系数无明显影响;而显著提高了山农8355各蘖位单茎的经济系数。两小麦品种,单茎穗粒数、粒重随蘖位升高而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相比,外施IAA、GA3和ABA明显提高了各蘖位单茎穗粒数和粒重。然而,外施激素对小麦单位面积穗数无明显影响。喷施外源激素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且外源IAA的增产作用优于GA3和ABA处理。 由此得出,外源激素主要通过改善群体结构促进小麦个体发育进而影响穗粒数和粒重以调控小麦产量。 4基于重组小麦茎蘖组成构建合理群体结构的化控途径 山农15的稳定穗数为750穗·m2左右,其优势蘖为0,I和II,为实现基于优势蘖重组群体的茎蘖构成,可提高种植密度至240株·m2的同时喷施外源IAA(60mg·L1),通过抑制分蘖发生而降低越冬期和拔节期单位面积总茎数,改善群体空间环境,促进单茎个体发育,提高单茎粒数、粒重,进而提高小麦产量。而山农8355,其稳定穗数为570穗·m-2左右,通过提高种植密度至270株·m2结合喷施外源IAA(60mg·L1)构建以优势蘖(0和I)为主的群体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512.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旭东,于振文;施磷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3年06期

2 王东,于振文,贾效成;播期对优质强筋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3 石佰达,周素英,吴健,李杰;小麦群体指标及优质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的实践与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0年06期

4 杨小利;蒲金涌;王立科;张谋草;;光温因子对冬小麦发育·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5 赵昌平,董克勤,诸德辉,张凤延,郭晓维, 郑兴耘,朱永懿,陈景坚,杨俊成,,刘学莲;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光合产物的分配特性研究[J];北京农业科学;1995年04期

6 王志敏,王树安;小麦穗茎生长与穗粒数的关系[J];北京农业科学;1996年03期

7 赵会杰,郭天财,邹琦,于振文,董中东;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分蘖发育的代谢基础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2年02期

8 王义芹;谭伟;杨兴洪;李滨;童依平;李振声;;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旗叶的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7年12期

9 张祖德;;提高水稻成穗率的化学调控技术研究[J];福建稻麦科技;2006年02期

10 梁银丽,康绍忠,张成娥;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生长特性及氮磷营养的调节作用[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9年04期



本文编号:13140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13140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4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