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对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本文选题:生物炭 + 夏玉米 ; 参考:《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8期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在夏玉米(Zea mays L.)主要生育时期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重等指标,在成熟期测定产量,分析生物炭不同施用量[0(CK)、1000 kg·hm-2(T1),5000 kg·hm-2(T2),10 000 kg·hm-2(T3)]对夏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量的生物炭施用均能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其中T1增产幅度最大,达8.8%;产量构成因素表现为穗粒数T3显著高于T1和CK,百粒重T1显著高于T3和CK。生物炭显著影响LAI、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等指标,T2、T3处理能显著增加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重,在各生育时期分别高于对照9.2%~20.5%和11.5%~36.7%;在生长前期表现为高生物炭施用量更有利于叶面积指数的增加和光合速率的提高,但生长后期,较低量的生物炭施用更有利于叶片的持绿和光合作用的持续,而较高量的生物炭施用下生育后期植株有早衰迹象,从收获指数来看,T1收获指数达57.4%,分别显著高于T2、T3和CK8.3%、13.2%和6.5%,这表明低施用量生物炭更有利于夏玉米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运。综合来看,生物炭施用有利于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尤其是较低的生物炭施用量更有利于后期叶片光合性能的维持和籽粒产量的提高。
[Abstract]:In summer maize, Zea mays L. Leaf chlorophyll content,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leaf area index (Lai), dry matter weight (DW) were measured at main growing stage, yield was measured at maturity stage, an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pplication of biochar on growth and yield of summer maiz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 of summer maiz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applying different amounts of biochar, among which T1 increased the yield by 8.8.The yield componen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grains per ea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1 and CK, and that of 100 kernel weight T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3 and CK. Biochar significantly affected Lai, leaf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chlorophyll content,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so on. In each growth period, the rate of leaf area index and photosynthetic rate were increased by 20.5% and 11.56.7g, respectively, and the increase of leaf area index and photosynthetic rate increas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growth, but in the late stage of growth, higher application of biochar was more beneficial to the increase of leaf area index and photosynthesis rate. The lower amount of biochar application was more favorable to the green retention and photosynthesis of leaves, while the higher amount of biochar application showed early senescence in the late growth period. The harvest index of T 1 was 57.4%,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 2T 3 and CK 8.3% and 6.5%, respectively, which indicated that low application of biochar was more favorable to the transport of photosynthate from summer maize to grain. In general, the application of biochar was beneficial to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of summer maize, especially to the maintenance of leaf photosynthesis and the increase of grain yield.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基金】:“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2013BAD20B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71375)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资助(B12007) 大学生科学创新实验项目(201210712002)
【分类号】:S5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慧君;谢晋英;;从新乡地区热量特征讨论夏玉米的适播期[J];河南农业科学;1980年04期
2 李伯航;郑卓琳;;夏玉米氮肥两次追肥的分配方式[J];农业科技通讯;1984年05期
3 王少仁,夏培桢;夏玉米磷肥追施技术[J];土壤肥料;1989年03期
4 尤清亮;皇木亮;王忠祥;常守乾;;夏玉米氮肥施用量试验[J];河南农业科学;1992年05期
5 阎慧敏;靳书喜;宋启云;张军慧;宋新田;;夏玉米“3414”田间肥效试验初报[J];种业导刊;2009年03期
6 ;烟台地区秋作物技术考察会议关于1975年夏玉米增产技术措施的几项建议(初稿)[J];山东农业科学;1975年01期
7 张红叶;刘建明;朱顶目;顾文亮;吴万秀;;夏玉米抗逆高产栽培主要技术[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9年01期
8 各阳修;;莱州市夏玉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1989年02期
9 郑丽敏;牛永锋;祁国宾;;实现夏玉米高产的几个关键措施[J];麦类文摘(种业导报);2006年05期
10 高旭忠;;夏玉米施肥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09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房稳静;徐月顺;陈天锡;张俊波;刘世学;;驻马店市夏玉米高产限制因子探讨[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余卫东;陈怀亮;;河南省夏玉米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3 王贺;白由路;杨俐苹;卢艳丽;王磊;;沙质潮土夏玉米“3414”肥效试验研究[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晓迎;杨娜娜;卢学锋;王长坤;罗长青;;气候变暖背景下豫北地区冬小麦和夏玉米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研究[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5 陈尚洪;陈红琳;沈学善;王昌桃;张玉兰;刘定辉;;密度和施氮量对丘陵区机播夏玉米产量及倒伏影响研究[A];全国丘陵山地农机化技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崔力;王春玲;李改琴;许庆娥;吴丽敏;杜丽娅;;濮阳市气候生态因子对夏玉米生育期的影响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南纪琴;肖俊夫;刘战东;刘祖贵;杨静敬;;不同灌水次数对夏玉米产量性状及耗水规律的影响[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陈静静;张富仓;;不同生育期灌水和施氮对夏玉米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上)[C];2010年
9 杨海鹰;;河南省夏玉米产量预报方法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石彦琴;陈源泉;隋鹏;高旺盛;;华北平原不同耕层厚度对夏玉米土壤养分影响试验初报[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衡水市农业技术推广站;2010年秋季种麦技术指导意见[N];衡水日报;2010年
2 驻马店市农科所 郭中义 潘增茂 遂平县土肥站 靳书喜;氮磷钾配合施用 夏玉米高产高效[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高平;基于蒸渗仪的夏玉米耗水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2 赵霞;夏玉米免耕精播限制因素及其关键调控技术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3 何守法;小麦和夏玉米一体化种植布局与技术经济效果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4 代快;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水氮优化利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5 李克南;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生产体系产量差特征解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6 王贺;华北平原砂质土壤夏玉米对肥料类型及施肥方法的响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7 何奇瑾;我国玉米种植分布与气候关系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8 何奇瑾;我国玉米种植分布与气候关系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沈学善;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10 胡亚南;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郁凌华;黄淮海夏玉米涝渍灾害影响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2 高肖贤;河北省北部山前平原区夏玉米高产高效制约因素及关键技术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3 尹洪涛;不同降雨量对夏玉米土壤氮素迁移转化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4 杜园园;夏玉米时空交替补灌技术的生理生态效应[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刘洪军;黄淮海地区夏玉米产量潜力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6 姜春霞;秸秆覆盖对红壤夏玉米水氮利用和抗旱能力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温利利;夏玉米水、氮、钾耦合效应的量化指标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8 谭鉴利;北京地区夏玉米耗水与生长规律田间试验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9 靳立斌;综合农艺管理对夏玉米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10 张权;隔年深耕对土壤肥力及夏玉米生育和产量的影响[D];河南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753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1775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