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ifimViiiw)生物膜的形成及相关

发布时间:2017-02-26 09:30

  本文关键词: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ifimViiiw)生物膜的形成及相关基因功能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广西大学》 2015年

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ifimViiiw)生物膜的形成及相关基因功能分析

李培谦  

【摘要】:黄瓜枯萎病(Cucumber Fusarium Wilt)是黄瓜生产上严重的土传真菌病害。这种土传真菌能够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中存活并导致植株发病,病害一旦发生,往往会给黄瓜的质量与产量造成严重的损失。黄瓜枯萎病菌是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关于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机理方面已有很多报道,主要包括导管堵塞假说、毒素作用假说、细胞壁降解等。但是由于对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认知的局限性,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完全阐明黄瓜枯萎病菌的致病机理,因此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仍然没有非常行之有效的措施。生物膜(biofilm)是微生物聚集在一起,附着在生物或者非生物的表面,并包埋在自身分泌的胞外物质里,与浮游状态相对的一种存在形式。生物膜的形成是人体、动物病原菌致病的关键因素。受人体角膜炎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能够形成生物膜并参与致病的启发,本研究探索黄瓜枯萎病菌(F.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Foc-GD生物膜的形成与致病性的关系。主要开展生物膜形成条件的摸索、生物膜特性的分析、生物膜调控基因的挖掘及功能验证等方面的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黄瓜枯萎病菌Foc-GD生物膜的形成方法及条件。研究发现,用RPMI 1640培养基重悬黄瓜枯萎病菌Foc-GD孢子至106cfu/mL,将200μL标准的孢子悬浮液添加至平底96孔聚苯乙烯细胞培养板的每孔内,将细胞培养板置于28℃C培养箱内静置培养2h,用微量洗涤器将培养基及没有黏附到培养板的孢子轻轻吸取,用PBS轻柔地漂洗两次,最后粘附在细胞培养板表面的是生物膜的初始菌落,然后添加200μL RPMI 1640培养基于细胞培养板每个孔内继续静置培养48h,至生物膜成熟。采用XTT(3,3'-[1-(苯氨酰基)-3,4-四氮唑]-二(4-甲氧基-6-硝基)苯磺酸钠)减低法对生物膜进行半定量测定。结果显示,黄瓜枯萎病菌生物膜形成与培养基pH值、碳源和培养温度有关。生物膜形成最适温度是28℃,最适pH环境为微酸和中性环境(pH5-7),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能够形成生物膜。2、病原菌Foc-GD生物膜特性分析。黄瓜枯萎病菌形成的生物膜用荧光染料染色后,借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微观结构。研究发现Foc-GD形成的成熟生物膜由浓密的菌丝细胞和胞外多糖分泌物组成,菌丝细胞与胞外多糖物质紧密排列,形成质地均一的复合体。成熟生物膜与浮游孢子相比,表现出对外界环境压力不敏感型。研究发现,在45℃的亚致死温度下,处理30 min和min,成熟生物膜的代谢活动无明显影响,而浮游孢子代谢活动分别降低了62.25%和86.29%。成熟生物膜与浮游孢子在-20℃,-10℃,4℃下处理24h,浮游孢子与成熟生物膜在4℃下代谢活动没有明显差异,而-20℃,-10℃的低温对成熟生物膜的影响明显小于对浮游孢子的影响。样品在紫外线下处理20min,30min后,成熟生物膜分别下降了29.18%、43.11%,而浮游孢子却下降了52.29%、90.23%。用6.4μg/mL的多菌灵、咪酰胺、丙环唑分别处理样品24h之后,成熟生物膜的代谢活动分别下降了33.8%、39.2%和26.6%,而浮游孢子分别下降了76.5%、73.2%、50.7%。3、病原菌Foc-GD丝绒蛋白基因FocVell的克隆与表达。研究表明,丝绒蛋白FocVell(GenBank:KJ716229)编码532个氨基酸,最大开放阅读框为1596bp,含有1个94bp的内含子。将FocVell氨基酸序列比对,分别与F.fujikuroi的FjVell (GenBank: FN548142), F. verticillioides的FvVel (GenBank:DQ274059), F. graminearum的FgVEA from (GenBank:JN635273)具有97.56%,97.74%,78.29%的相似性。借助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FocVell在野生型Foc-GD菌丝发育的24,36,48,60,72h表达情况。FocVell在菌丝发育的24和36h,表达量较低(p0.05);在48h,达到高峰,在60和72h,表达量相对降低并稳定保持较高水平(p0.05)。FocVell的表达结果与文献报道黄瓜枯萎病菌分生孢子梗在48h之后增殖的结果是一致的。4、黄瓜枯萎病原菌丝绒蛋白基因FocVell的功能验证。利用基因敲除与回补的方法研究FocVell的功能。研究发现,丝绒蛋白FocVell基因具有调控病原菌孢子发育、菌丝生长、细胞壁组分、生物膜形成与致病性的作用。用马铃薯葡萄糖(PDA)培养基培养菌株,FocVell敲除突变体△FocVell-3产孢量远远小于野生型菌株Foc-GD和回补突变体△FocVell-3C(p 0.05),△FocVell-3菌落生长明显变慢,气生菌丝变少变短,并且菌丝分支明显增多。分别用1.0 M KCl、1.0 M山梨醇、16 μg/mL异菌脲、0.2 μg/mL咪鲜胺、48μg/mL恶霉灵、0.05%刚果红、5mM咖啡碱添加至培养基,研究菌落对渗透压力与细胞破坏剂的敏感性。研究发现,△Foc Vell-3对1.0 M KCl、1.0 M山梨醇、0.05%刚果红、5 mM咖啡碱的敏感性下降(p0.05),对16 μg/mL异菌脲、0.2 μg/mL咪鲜胺的敏感性上升(p0.05),结果表明Focvell可能与细胞壁的组成、细胞壁的完整性有关。生物膜形成比较发现,在聚苯乙烯片上,突变体△FocVell-3孢子在聚苯乙烯板上的聚集减少,而且孢子萌发和菌丝的生长延迟,△FocVell-3形成的生物膜比较稀薄,比较松散,菌丝与胞外物质分布不均。XTT半定量法测定显示野生型Foc-GD和回补型菌株△FocVell-3C成膜的量分别是基因敲除突变菌株△FocVell-3的1.23,1.52,1.69,2.56倍。用突变体△FocVell-3与野生型Foc-GD、回补型△FocVell-3C接种黄瓜苗,15天后,接种野生型Foc-GD和回补型△FocVell-3C的黄瓜苗逐渐发病并枯萎死亡,病情指数DSI分别为93.7和92.3,而接种FocVell基因敲除突变菌株△FocVell-3的黄瓜苗发病率明显下降,多数黄瓜苗只出现轻微黄化症状,病情指数DSI为37.3(p0.05)。结果表明FocVell基因与黄瓜枯萎病菌F.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生物膜形成及致病力有关。5、黄瓜枯萎病菌转化GFP载体。借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在接种病原菌孢子悬浮液24h后,孢子不断萌发并粘附到黄瓜苗侧根的表面,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病原菌逐渐刺穿侧根表皮,进入表皮细胞。侵染进展期,病原菌侵入主根表皮,并不断向维管束部分侵染,接种120h之后,即侵染后期,病原菌占据主根维管束部位,菌丝逐渐密集成交错菌丝网。本研究中黄瓜枯萎病菌Foc-GD FocVell基因敲除后,生物膜的形成受损,致病力下降,表明生物膜的形成是植物病原真菌重要的致病因子,该研究结果为揭示黄瓜枯萎病的致病机理提供新思路,对黄瓜枯萎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36.421.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璐;杜秉海;魏珉;丁延芹;王秀峰;;黄瓜枯萎病拮抗菌的生防效果及其对植株生长代谢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2 周村建;真菌形态转变及致病性相关的信号传导[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1年05期

3 黄仲生,杨玉茹,,朱晓丹;中国黄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防治[J];华北农学报;1994年04期

4 孙勇;曾会才;彭明;王旭初;易小平;;香蕉枯萎病致病分子机理与防治研究进展[J];热带作物学报;2012年04期

5 杨粟艳;刘长远;浦铜良;赵奎华;苗则彦;梁春浩;王辉;;大葱提取物对黄瓜枯萎病菌抑菌活性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6 黄卫,汪天虹,吴志红,吴静,李滢冰;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系统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0年03期

7 黄晓群;;细菌生物膜及其相关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右江医学;2007年01期

8 翁祖信,徐新波,冯东昕;黄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研究初报[J];中国蔬菜;1989年01期

9 王震;郭爱玲;冯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植病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06期

10 朱育菁;车建美;肖荣凤;苏明星;黄晓芸;蓝江林;;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的生长特性[J];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霜;吴洪生;周晓冬;张富存;刘小雪;王增辉;孔祥云;刘正柱;;黄瓜枯萎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2 余林辉;姚伟;段真珍;何正权;来佑勤;;绿色荧光蛋白及其在农作物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3 季敬霖;刘志民;马焕普;;桃根癌病菌拮抗放线菌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及其初步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4 朱永生;赖新山;康国华;谢嵘;徐宏锋;;产地检疫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22期

5 高军;高增贵;赵世波;庄敬华;;瓜类枯萎病及其防治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2006年01期

6 武英;侯翠丽;林晓兰;林志斌;;黄瓜枯萎病田间药效试验[J];福建热作科技;2006年03期

7 黄涛,林毓娥,陈清华,卓齐勇,谢双大,朱天圣;黄瓜新品种夏青4号的选育[J];广东农业科学;1997年05期

8 魏列新;梁巧兰;徐秉良;马鸿文;;福星、世高及其复配剂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毒力测定[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9 陆宁海;王生荣;吴利民;田雪亮;;黄瓜褐斑病菌产孢条件的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10 何苏琴;金秀琳;王春明;;一种简便的胡麻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胚根接种法[J];甘肃农业科技;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伟雄;甘蔗梢腐病病原菌—串珠镰刀菌分子生物学研究初探[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2 李松;米根霉CICIM F0071α-淀粉酶:基因克隆、鉴定与异源表达[D];江南大学;2011年

3 王璐;农杆菌介导转化及原生质体融合法选育红曲菌Monacolin K高产株[D];江南大学;2011年

4 曹云;SQR 9微生物有机肥防治黄瓜土传枯萎病的效应与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严蕾艳;灰霉病菌双组分组氨酸激酶信号途径上五个关键基因的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李宏宇;稻瘟病菌T-DNA插入突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7 李红民;紫杉二烯合成酶及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基因克隆与转基因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8 钱春桃;黄瓜异源易位系的细胞遗传学形成机制及其对枯萎病的抗性遗传特点[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9 张欣;香蕉枯萎病菌遗传多态性及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化的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

10 孙虎;柿树炭疽菌基因组文库构建及致病性相关突变体的筛选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峰;农艺技术措施对黄瓜制种产量和质量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亚亚;掌叶大黄根腐病病原物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红;稻瘟病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MoMET13)功能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胡英畅;黄瓜根际土壤细菌种群及酮基合酶基因多样性与黄瓜枯萎病发病关系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5 袁媛;抗蚜虫PPA基因高效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在小麦原生质体中的表达验证[D];河北科技大学;2011年

6 曾祥萍;AL-1单用及联合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王红梅;极地微生物抑制植物病原真菌活性菌株的筛选及代谢产物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年

8 吕红豪;甘蓝枯萎病抗源筛选和抗性遗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9 朱磊;茄科尖孢镰刀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其定殖特性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10 刘贯锋;芽胞杆菌分类学特征及其生防功能菌株筛选[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艳平,宋宝安,吴平,颜贤仔,刘楠;苯并噻唑类农药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7期

2 吴凤芝,赵凤艳,刘元英;设施蔬菜连作障碍原因综合分析与防治措施[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3 吴凤芝,赵凤艳;根系分泌物与连作障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4 黄永红;魏岳荣;左存武;李春雨;易干军;;韭菜对香蕉枯萎病菌生长及香蕉枯萎病发生的抑制作用[J];西北植物学报;2011年09期

5 陈瑾;王标;李敏慧;习平根;姜子德;;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致病力减弱突变体C1576的初步研究[J];福建果树;2009年03期

6 李春雨;陈石;孙清明;邝瑞彬;左存武;郑加协;周红玲;易干军;;香蕉枯萎病菌fga1基因克隆及其多样性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11年06期

7 郭培钧;古祎茗;何衍彪;詹儒林;何庭玉;;β-细辛醚和丁香酚酯对芒果炭疽病菌和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J];广东化工;2009年09期

8 董章勇;王振中;;真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18期

9 小林宏行;细菌菌膜的基础与临床[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9年04期

10 杜志勇;樊小林;;改性石灰氮防治香蕉枯萎病及其恢复香蕉生产的效果[J];果树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阳;分蘖洋葱根系分泌物对黄瓜的化感作用及其应用[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燕丹;香蕉枯萎病菌GFP标记和β-葡萄糖甘酶基因克隆[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2 刘昌燕;壳聚糖降解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香蕉枯萎病的生物防治[D];海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敬辉;文平兰;陈宏州;朱桂梅;潘以楼;;植物相关细菌生物膜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2 傅本重;;植物与病原物互作中的生物膜研究[J];植物保护;2011年01期

3 潘兴华;朱亮;潘梅;孙凌宇;汤颖;康琳琦;;水动力对生物膜净化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03期

4 于瑞海;;日本研制出一种新型生物膜水过滤装置[J];国外水产;1990年02期

5 李延;矿质营养胁迫与生物膜伤害的研究[J];世界农业;1992年04期

6 赵启美,何佳,李玙璠;生物膜与环境保护[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7 李鱼;陈界江;马海燕;花修艺;董德明;郭书海;;选择性化学萃取对自然水体生物膜上微生物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02期

8 刘树森;膜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J];动物学报;1977年04期

9 姜明;曲艳娇;刘月;李雪;韩晓云;曹振岭;于雅楠;;低温生物膜中耐冷菌的分离与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10 王金花;吴永红;冯彦房;陆海鹰;周徽;杨林章;;高浓度氮磷对自然生物膜群落功能和结构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波;;生物膜研究进展[A];第8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暨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集[C];2010年

2 Michael Gittins;;生物膜及其清除[A];中华护理学会第7届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论坛大会资料[C];2011年

3 于树云;宋诗铎;;万古霉素联合盐酸氨溴索对表葡菌生物膜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呼吸道感染学术大会暨第一届多学科抗感染治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隋森芳;;从分子到细胞——生物膜研究发展的动力[A];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5 陈佺;;生物膜与后基因组时代[A];后基因组时代的基因功能研究——青年科学家论坛第八十次活动论文集[C];2003年

6 吴骏逸;陆维昌;陈邦林;;新型悬浮材料上的生物膜降解氮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于树云;宋诗铎;;万古霉素联合盐酸氨溴索对表葡菌生物膜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唐梦丹;郑建锋;赵敬军;;曲霉生物膜研究进展[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9 李剑锋;张红东;邱枫;杨玉良;;离散变分原则在生物膜形变模拟中的应用[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B:高分子理论、计算与模拟[C];2013年

10 叶树集;马素兰;李红春;;生物膜上胆固醇传输动力学的非线性光谱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孙琪;[N];四川日报;2011年

2 记者 盛利;[N];科技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常丽君;[N];科技日报;2012年

4 常丽君;[N];科技日报;2014年

5 实习生 操秀英;[N];科技日报;2007年

6 田建军;[N];经济参考报;2004年

7 辽君;[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李颖;[N];中国花卉报;2006年

9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N];中国渔业报;2013年

10 唐伟;[N];科技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静;表面附着、休眠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滞留菌形成的影响及滞留菌相关基因的初步筛选[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李培谦;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ifimViiiw)生物膜的形成及相关基因功能分析[D];广西大学;2015年

3 陈颖;肺癌生物材料植入白色念珠菌—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与宿主免疫功能的关系[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4 史惠卿;亚-MIC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对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5 王小燕;气管导管材料表面细菌与真菌混合生物膜形成及真菌密度感应分子对混合生物膜的作用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6 王培培;生防枯草芽胞杆菌NCD-2歯株丰产素合成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7 梁伊丽;奥奈达希瓦氏菌气液界面生物膜的生长及其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秦松岩;德国奥德河水中生物膜形态及其生物多样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9 李双阳;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关系的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10 马勇;模拟生物膜的电化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颖娟;基于生物膜形成的乳酸菌连续接种工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薇;管道特征对实际供水管网生物膜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杨安逸;沼气搅拌式固定床的工艺及其生物膜特性[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4 王娟;抗生素锁技术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实验室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5 尼逸伦;池塘生物膜低碳养殖新模式应用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6 尹正国;脱管散体外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D];甘肃中医药大学(原名:甘肃中医学院);2015年

7 董丽红;棉花根系分泌物对枯草芽胞杆菌NCD-2菌株生物膜形成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8 谢冰涵;低温对MFC产电性能及阳极生物膜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翟振;LEA蛋白特征重复片段对POPE生物膜的干燥保护活性研究[D];上海理工大学;2015年

10 刘慧娜;给水管网管壁生物膜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ifimViiiw)生物膜的形成及相关基因功能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56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2456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9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