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催化氧化法处理H_2S废气的工艺及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7 16:03

  本文关键词:生物催化氧化法处理H_2S废气的工艺及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硫化氢是危害性极强的毒性气体,也是恶臭气体的主要成分之一,H_2S的排放既严重污染环境,又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H_2S废气的治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本文针对H_2S废气处理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利用生物催化氧化脱硫自主发明专利技术,将生物法和液相生化催化氧化法技术有机结合,进行了详细的工艺及相关理论研究,以期为H_2S废气的治理提供一种新的处理方法和工艺。 本论文的创新性主要有如下几点:①建立了生物催化氧化去除H_2S的新工艺,其特点是利用T.f菌和Fe(Ⅲ)的氧化特性,通过对H_2S的化学氧化、催化氧化以及生物氧化和T.f菌对Fe(Ⅱ)氧化的有机结合,在填料塔中实现了对H_2S的去除及Fe(Ⅲ)氧化剂的再生,使得两者相互促进,发挥其协同作用。②利用再生曝气装置强化Fe(Ⅲ)氧化剂和T.f菌的再生,实现喷淋液连续再生,循环利用。③利用电位—pH图的热力学理论,对操作过程可能产生的各种相关气、固相物质组分的稳定性进行理论分析,以指导实际操作和运行过程。④利用同时平衡原理的溶液化学理论进行了H_2S去除过程的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本法去除H_2S的Fe(Ⅲ)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和催化机理。 确定了T.f菌在生物催化氧化体系中的最佳生长环境,根据试验数据利用MATLAB工具计算得到了不同条件下T.f菌氧化Fe~(2+)的动力学方程,为本工艺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数据。 论文设计了生物催化氧化法处理H_2S废气的具体工艺和试验装置,利用再生曝气装置提高T.f菌对Fe~(2+)的氧化能力,系统研究了工艺参数对五种不同的填料塔去除H_2S气体效果的影响。在进气浓度较低时,五种填料塔均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当进气浓度较高时,五种填料塔去除H_2S效果的顺序为:沸石焦碳塑料小球混合填料软性塑料纤维填料。在进气浓度为2.0g/m~3时,在通气量0.25m~3/h和温度30℃的条件下,沸石填料塔在喷林量和停留时间分别为1000ml/h和85s的条件下,可将进气中的H_2S完全去除;焦碳填料塔在喷林量和停留时间分别为1400ml/h和102s的条件下可将H_2S完全去除:对于塑料小球填料塔,当喷林量和停留时间分别为1400ml/h和102s时,H_2S的去除率达到99.6%,出气H_2S浓度已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对于塑料纤维填料塔和混合填料塔,在最大喷淋量和停
【关键词】:生物催化氧化法 硫化氢 氧化亚铁硫杆菌 电位-pH图 溶液化学 动力学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X70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0
  • 第一章 绪论80-104
  • 1.1 硫化氢废气的来源与危害80-82
  • 1.1.1 硫化氢废气的来源80-81
  • 1.1.2 硫化氢的危害81-82
  • 1.2 物理法处理硫化氢废气的研究现状82-84
  • 1.2.1 活性炭吸附法82
  • 1.2.2 物理吸收法82
  • 1.2.3 分子筛法82-83
  • 1.2.4 辐照分解法83
  • 1.2.5 膜分离法83-84
  • 1.3 化学法处理硫化氢废气的研究现状84-89
  • 1.3.1 克劳斯法84
  • 1.3.2 铁、锰、锌氧化物脱硫84-85
  • 1.3.3 离子交换法85-86
  • 1.3.4 物理化学吸收法86
  • 1.3.5 液相催化氧化法86-89
  • 1.4 生物法处理硫化氢废气的研究现状 1O89-102
  • 1.4.1 生物脱硫原理89-90
  • 1.4.2 生物脱硫菌种的种类90-93
  • 1.4.3 生物脱硫工艺及设备93-98
  • 1.4.4 踱气牛物处理填料选用原则及种类98-100
  • 1.4.5 生物法处理H_2S废气的国内外研究动态100-102
  • 1.5 课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102-104
  • 1.5.1 课题的提出及目的意义102-103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103-104
  • 第二章 试验方法与分析方法104-108
  • 2.1 细菌培养试验104-105
  • 2.1.1 细菌的来源及所用培养基104-105
  • 2.1.2 细菌培养、鉴定及计数105
  • 2.2 试验流程及方法105-107
  • 2.2.1 试验流程105-107
  • 2.2.2 挂膜试验107
  • 2.2.3 H_2S去除试验107
  • 2.3 分析方法107-108
  • 第三章 生物催化氧化体系中细菌的生长及过程动力学研究108-134
  • 3.1 T.f菌的生理特性108-110
  • 3.2 生物催化氧化体系中环境因素对T.f菌生长的影响110-115
  • 3.2.1 温度对T.f菌生长的影响110-111
  • 3.2.2 pH值对T.f菌生长的影响111-112
  • 3.2.3 Fe~2+浓度对T.f菌生长的影响112-114
  • 3.2.4 Fe~3+浓度对T.f菌生长的影响114-115
  • 3.3 T.f菌氧化Fe~2+的动力学115-132
  • 3.3.1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式及反应级数116-117
  • 3.3.2 不同温度下,T.f菌氧化Fe~2+的动力学117-121
  • 3.3.3 不同初始pH值下,T.f菌氧化Fe~2+的动力学121-125
  • 3.3.4 不同初始Fe~2+浓度下,T.f菌氧化Fe~2+的动力学125-129
  • 3.3.5 不同初始Fe~3+浓度下,T.f菌氧化Fe~2+的动力学129-132
  • 3.4 小结132-134
  • 第四章 生物催化氧化法处理H_2S废气的工艺研究134-166
  • 4.1 概述134-135
  • 4.2 催化再生装置中微生物对Fe~+的氧化135-136
  • 4.3 以焦碳为填料的工艺研究136-142
  • 4.3.1 Fe~3+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136-137
  • 4.3.2 进气H_2S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137-138
  • 4.3.3 空塔停留时间对去除效果的影响138-140
  • 4.3.4 循环液喷淋量对去除效果的影响140-142
  • 4.4 以沸石为填料的工艺研究142-147
  • 4.4.1 概述142-143
  • 4.4.2 进气H_2S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143
  • 4.4.3 空塔停留时间对去除效果的影响143-145
  • 4.4.4 循环液喷淋量对去除效果的影响145-147
  • 4.5 以塑料小球为填料的工艺研究147-152
  • 4.5.1 进气H_2S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147-148
  • 4.5.2 空塔停留时间对去除效果的影响148-150
  • 4.5.3 循环液喷淋量对去除效果的影响150-152
  • 4.6 以塑料纤维为填料的工艺研究152-157
  • 4.6.1 进气H_2S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152-153
  • 4.6.2 空塔停留时间对去除效果的影响153-155
  • 4.6.3 循环液喷淋量对去除效果的影响155-157
  • 4.7 混合填料的工艺研究157-162
  • 4.7.1 进气H_2S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157-158
  • 4.7.2 空塔停留时间对去除效果的影响158-160
  • 4.7.3 循环液喷淋量对去除效果的影响160-162
  • 4.8 不同填料去除效果的比较162-163
  • 4.9 生物催化氧化法处理H_2S废气技术的工业应用前景分析163-164
  • 4.10 小结164-166
  • 第五章 生物催化氧化过程中细菌对相关含硫物质的氧化利用研究166-182
  • 5.1 T.f菌对单一含硫物质的利用166-173
  • 5.1.1 T.f菌对单-Na_2S的利用166-168
  • 5.1.2 T.f菌对单一S的利用168-169
  • 5.1.3 T.f菌对单一Na_2S_2O_3的利用169-170
  • 5.1.4 T.f菌对单一Na_2SO_3的利用170-171
  • 5.1.5 T.f菌对四种含硫物质利用情况的比较171-173
  • 5.2 Fe~2+存在时,T.f菌对含硫物质的利用173-179
  • 5.2.1 T.f菌对FeSO_4和Na_2S的利用173-174
  • 5.2.2 T.f菌对FeSO_4和S的利用174-176
  • 5.2.3 T.f菌对FeSO_4和Na_2S_2O_3的利用97176-177
  • 5.2.4 T.f菌对FeSO_4和Na_2SO_3的利用98177-178
  • 5.2.5 T.f菌对四种双底物利用情况的比较178-179
  • 5.3 小结179-182
  • 第六章 生物催化氧化处理H_2S废气的热力学分析182-238
  • 6.1 概述182-183
  • 6.2 生物催化氧化系电位-pH图中气固相硫化物的稳定性183-196
  • 6.2.1 生物催化氧化体系中固相硫的稳定性183-186
  • 6.2.2 生物催化氧化体系中气相H_2S的稳定性186-188
  • 6.2.3 生物催化氧化体系中气相SO_2的稳定性188-195
  • 6.2.4 生物催化氧化体系中气、固相硫化物的稳定性195-196
  • 6.3 生物催化氧化体系中固相铁化合物的稳定性196-207
  • 6.3.1 生物催化氧化体系中固相Fe(OH)_3的稳定性197-201
  • 6.3.2 生物催化氧化体系中固相Fe(OH)_2的稳定性201-206
  • 6.3.3 生物催化氧化体系中固相铁化合物的稳定性206-207
  • 6.4 生物催化氧化体系中固相铁硫化物的稳定性207-236
  • 6.4.1 生物催化氧化体系中固相FeS的稳定性207-222
  • 6.4.2 生物催化氧化体系中固相FeS_2的稳定性222-236
  • 6.5 小结236-238
  • 第七章 生物催化氧化法处理H_2S废气的溶液化学特性研究238-262
  • 7.1 概述238
  • 7.2 生物催化氧化体系中硫化合物的溶液化学特性238-255
  • 7.2.1 H_2S(aq)水溶液的溶液化学特性238-240
  • 7.2.2 只考虑液相时,生物催化氧化体系的溶液化学特性240-244
  • 7.2.3 考虑固相S时,生物催化氧化体系的溶液化学特性244-248
  • 7.2.4 考虑气相H_2S时,生物催化氧化体系的溶液化学特性248-255
  • 7.3 生物催化氧化体系中Fe(Ⅲ)的溶液化学特性255-259
  • 7.4 小结259-262
  • 第八章 生物催化氧化处理H_2S废气的动力学模型262-284
  • 8.1 滴滤塔中气液两相流的流体力学性质262-264
  • 8.1.1 气相的流体力学性质262-263
  • 8.1.2 液相的流体力学性质263-264
  • 8.2 生物膜的特性264-265
  • 8.2.1 生物膜的结构264
  • 8.2.2 生物膜的厚度264-265
  • 8.3 生物催化氧化过程的理论分析265-271
  • 8.3.1 生物催化氧化法去除H_2S的一般过程265-266
  • 8.3.2 生物催化氧化过程的数学描述266-271
  • 8.4 生物催化氧化法处理H_2S废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271-273
  • 8.5 不同填料塔动力学参数的确定273-282
  • 8.5.1 以焦碳为填料时的动力学参数273-274
  • 8.5.2 以沸石为填料时的动力学参数274-276
  • 8.5.3 以塑料小球为填料时的动力学参数276-278
  • 8.5.4 以塑料纤维为填料时的动力学参数278-279
  • 8.5.5 混合填料的动力学参数279-281
  • 8.5.6 不同填料塔试验常数的比较281-282
  • 8.6 小结282-284
  •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284-288
  • 9.1 结论284-286
  • 9.2 建议286-288
  • 致谢288-290
  • 参考文献290-300
  • 附录300-301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苏宏久;微通道内溶液吸收H_2S传质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祁贵生;超重力湿式氧化法脱除气体中硫化氢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晓;生物化学法脱除天然气中H_2S的工艺及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2 李万全;微生物培养液脱除天然气中硫化氢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生物催化氧化法处理H_2S废气的工艺及理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6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2706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2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