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MRI与TMS技术研究腹侧视觉通路中结构优势效应的加工
发布时间:2021-09-28 15:11
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Wertheimer强调,我们的知觉是以一种将物体与背景分离的方式进行组织的。这表明物体的形成是知觉组织的重要目标。然而,在对知觉组织的研究中,物体形成的重要性被忽略了。知觉组织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结构优势效应(Configural superiority effect,CSE):当图形的整体具备结构优势的时候,识别整体要优先于识别图形的局部。那么为什么结构优势在视知觉中有效?考虑到物体形成在知觉组织中的重要性,我们提出,结构优势效应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形成知觉物体。因此,当物体没有形成时,结构优势也将不再有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很多研究CSE现象的实验,但是关于该现象的神经机制的研究非常有限,尤其是视觉相关脑区对CSE的神经编码仍未得到充分认识。已有研究表明,相对于早期视觉皮层(Early visual cortex,EVC),较高级的视觉皮层,例如外侧枕叶复合体(Lateral occipital complex,LOC)对于CSE的处理起着关键作用。但是该区域是否对于结构优势效应在大脑的形成具有必要性?结构优势的处理是否只和该区域有关?在前人的研究中...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质地辨别实验[3]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图1-2结构优势效应[5]1.1.3物体形成对于结构优势效应的重要性Wertheimer[1]等人在研究中强调,人类的感知是一种将物体与背景分离的方式进行组织的。这表明物体的形成是知觉组织的重要基矗结构优势效应也是一种知觉组织原则,它表明,在单一的视觉特征中添加一个不相关的结构时,构成图像的视觉搜索效率远比单一特征的快。知觉组织的目的是什么?考虑到物体形成在知觉组织中的中心地位,可以提出,知觉组织的目的是形成人类能感知到的某些物体。那么当没有物体形成时,是否也就没有知觉组织?当我们将知觉组织聚焦于结构优势效应时,也即是当没有物体形成时,是否也就没有结构优势效应?为了研究该问题,需要构建非物体的刺激来进行探讨。在视觉感知的研究中,洞(Hole)曾因独特的本体论、拓扑和视觉性质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讨论。洞是位于物体表面的切口,却并不是具体存在的物体,它们在知觉过程中的存在无疑是传统视觉原则的一个例外。本文中所涉及的“洞”均指建立在三维结构的基础上、且具有立体深度的图形。如图1-3所示,在视觉感知的过程中,左图被感知为知觉物体;而右图则以“洞”的形式存在。
第一章绪论5图1-3三维结构的物体与洞[109]本体论围绕着洞是否独立于人类意识外的真实存在进行了讨论。许多证据表明,将洞看作是独立于大脑之外的实物并不是一个无意义的假设。比如,洞可以用来描述被打过洞的物体的形状。同时,Bertamini等人的实验表明,被试能够对洞或者物体进行视觉搜索[7];Palmer等人的实验揭示,洞的形状和图形一样能够被记住[8]。然而,如果认为洞是真实存在的,也会导致许多理论问题和逻辑矛盾产生。首先,洞不是物质实体,但它却具有几何性质,这将使得格式塔规则无法将可视场景转化为物体对象。然而,如果洞具有图形的形状,但却无法阻止被看作背景的部分出现,会导致同一个区域同时成为图形和背景。结合图形-背景组织原则和单向轮廓所有权,这种解释显然存在问题。对于这种矛盾存在许多种解释。其中一种理论认为,洞有一种特有的性质,但这种性质并不一定在视觉感知的过程中表现出来。Hoffman、Richard和Siegel提出,洞可以是非物质的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的负部分[9],也可以是物体边界的一部分,感知可能对它们的真实本质视而不见,但它却仍然能够给人一种感知到一个洞的印象[10]。许多理论试图解释洞的存在导致格式塔原则中产生的矛盾。有一种理论认为,洞是格式塔原则中的例外,它们的存在使格式塔原则错误地触发了“图形”反应,也即认为洞是格式塔原则中极罕见的一类例外。然而,Nelson等人认为,洞有一种特殊的属性,是作为物体失去的一部分而存在的[11]。这种说法为格式塔原则做出了较少的改动。这项理论提出,在图形-背景原则中,图形不仅是有形状的,更是与表面分层更加相关的东西。
本文编号:3412147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质地辨别实验[3]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图1-2结构优势效应[5]1.1.3物体形成对于结构优势效应的重要性Wertheimer[1]等人在研究中强调,人类的感知是一种将物体与背景分离的方式进行组织的。这表明物体的形成是知觉组织的重要基矗结构优势效应也是一种知觉组织原则,它表明,在单一的视觉特征中添加一个不相关的结构时,构成图像的视觉搜索效率远比单一特征的快。知觉组织的目的是什么?考虑到物体形成在知觉组织中的中心地位,可以提出,知觉组织的目的是形成人类能感知到的某些物体。那么当没有物体形成时,是否也就没有知觉组织?当我们将知觉组织聚焦于结构优势效应时,也即是当没有物体形成时,是否也就没有结构优势效应?为了研究该问题,需要构建非物体的刺激来进行探讨。在视觉感知的研究中,洞(Hole)曾因独特的本体论、拓扑和视觉性质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讨论。洞是位于物体表面的切口,却并不是具体存在的物体,它们在知觉过程中的存在无疑是传统视觉原则的一个例外。本文中所涉及的“洞”均指建立在三维结构的基础上、且具有立体深度的图形。如图1-3所示,在视觉感知的过程中,左图被感知为知觉物体;而右图则以“洞”的形式存在。
第一章绪论5图1-3三维结构的物体与洞[109]本体论围绕着洞是否独立于人类意识外的真实存在进行了讨论。许多证据表明,将洞看作是独立于大脑之外的实物并不是一个无意义的假设。比如,洞可以用来描述被打过洞的物体的形状。同时,Bertamini等人的实验表明,被试能够对洞或者物体进行视觉搜索[7];Palmer等人的实验揭示,洞的形状和图形一样能够被记住[8]。然而,如果认为洞是真实存在的,也会导致许多理论问题和逻辑矛盾产生。首先,洞不是物质实体,但它却具有几何性质,这将使得格式塔规则无法将可视场景转化为物体对象。然而,如果洞具有图形的形状,但却无法阻止被看作背景的部分出现,会导致同一个区域同时成为图形和背景。结合图形-背景组织原则和单向轮廓所有权,这种解释显然存在问题。对于这种矛盾存在许多种解释。其中一种理论认为,洞有一种特有的性质,但这种性质并不一定在视觉感知的过程中表现出来。Hoffman、Richard和Siegel提出,洞可以是非物质的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的负部分[9],也可以是物体边界的一部分,感知可能对它们的真实本质视而不见,但它却仍然能够给人一种感知到一个洞的印象[10]。许多理论试图解释洞的存在导致格式塔原则中产生的矛盾。有一种理论认为,洞是格式塔原则中的例外,它们的存在使格式塔原则错误地触发了“图形”反应,也即认为洞是格式塔原则中极罕见的一类例外。然而,Nelson等人认为,洞有一种特殊的属性,是作为物体失去的一部分而存在的[11]。这种说法为格式塔原则做出了较少的改动。这项理论提出,在图形-背景原则中,图形不仅是有形状的,更是与表面分层更加相关的东西。
本文编号:3412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341214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