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生境中AMF分解枯落物并向宿主植物传递养分
本文关键词:喀斯特生境中AMF分解枯落物并向宿主植物传递养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e fungi, AMF)如何利用土壤养分资源供给宿主植物生长是当前菌根生态研究的热点问题。水土流失严重的南方喀斯特地区,生境异质性高,喀斯特生境中的植物个体是如何通过AMF吸收并利用土壤中的养分资源来维持植物的生长,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和养分平衡的问题还没有认识清楚。喀斯特生境中AMF是否具有分解有机物并利用其养分的能力一直未见报道,土壤养分含量是如何调节了这一过程的发生?喀斯特生境中具有较高的AMF多样性,这些菌种是如何共同维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养分资源的?养分的形态是如何通过AMF影响了植物生长和土壤性质的?这些问题的明确对阐明喀斯特生态系统养分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进行了如下的两个试验,旨在探索喀斯特土壤中AMF是否具有分解枯落物的腐生营养能力以及多菌种的混合效应对宿主植物的共生发育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具体的试验方法为:试验一是以喀斯特地区适生植物香樟(Cinnamomum camphor a)为研究对象、采用隔室分离系统、温室控制实验以及15N同位素示踪方法,以喀斯特土壤作为基质接种AMF。分室系统隔室装置(用20um或0.45umm尼龙网双层隔离)对香樟幼苗进行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接种后,在根际周围施加外源无机氮NH4NO3,相邻隔室施加15N标记的黑麦草(Lolium perenne)枯落物,以检测AMF的腐生营养能力和外源氮对枯落物分解的影响;试验二采用相同的装置对香樟接种幼套球囊霉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的混合接种,相邻隔室用15N标记的(NH4)2SO4处理,并在12周后种植黑麦草,以检测AMF混合接种对香樟幼苗共生发育和土壤养分转移的影响。所有苗木培养15周后测定了隔室幼苗生理生化及土壤生化指标:侵染率、菌丝体密度、根系性状特征、光合指标、植株和土壤氮、磷含量,δ15N值、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碳、碱性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等。主要的试验结果如下: (1)外源氮调节AMF对-土壤枯落物分解和养分转移 施加外源N提高了相邻隔室菌丝密度,净光合速率、根系直径、根体积和生物量的积累;施加外源N提高了植株根、茎、叶各部分的N:P比率,但植株总N摄取量没有显著影响;施加外源N降低了香樟叶片δ15N值;提高了隔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有机碳的含量,也提高了微生物量C:N比率;施加外源N对隔室碱性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但菌丝隔离对二者影响显著。隔网对菌丝阻隔显著降低了相邻隔室菌丝体密度、苗高、地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从而降低了生物量的积累;菌丝隔网对植株N:P比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显著降低了植株N和P的摄取量和N:P比率;降低了幼苗叶片的δ15N值和微生物量C:N比率。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处理对香樟幼苗侵染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显著改变了相邻隔室菌丝体密度。菌丝体的阻隔改变了根系形态特征和植株生物量;试验证实了AMF具有腐生营养能力,促进了土壤枯落物的分解并吸收其释放的15N供应给宿主植物利用;香樟幼苗优先利用根际周围N维持生长;在低N状态下,香樟植株通过AMF菌丝体更多地利用了相邻隔室枯落物分解释放的15N;施加根际外源氮有利于AMF对隔室枯落物的分解,但降低了植株对枯落物氮的利用;根际高N状态下植株的N、P摄取量较大,相邻隔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菌丝体密度提高。 (2)AMF混合接种对宿主植物无机养分的吸收和转移效应 混合接种处理对侵染率和菌丝体密度没有显著影响;混合接种提高了香樟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改变了根系性状特征如根长、根体积等,但差异不显著;混合接种处理对净光合速率没有显著影响;混合接种提高了根和茎的N:P比率,也提高了植株总N摄取量,但总P摄取量效应不显著,也显著提高植株总体的N:P比率;混合接种提高了香樟叶片δ15N值,降低了相邻隔室土壤和黑麦草叶片的815N值;混合接种显著降低了相邻隔室的微生物量C,也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的C:N比率;混合接种提高了相邻隔室碱性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菌丝隔网对菌丝阻隔显著影响了相邻隔室菌丝体密度,降低了根、茎、叶生物量、根长、根体积、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隔网显著降低了植株N、P摄取量和N:P比率、15N值,但相邻隔室土壤和黑麦草叶片δ15N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隔网显著降低了隔室土壤的微生物量N和微生物量C及其比率;隔网对相邻隔室全N、碱解N和有效P有显著的降低作用,但是相邻隔室碱性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则提高。试验结果表明:混合接种对香樟幼苗侵染率和相邻隔室菌丝体密度没有显著影响。菌丝网的阻隔改变了根系形态特征和植株生物量。AMF混合接种效应提高了相邻隔室养分的利用,促进植株生长,改变了共生体系中的根系性状特征和生物量的积累和植株体内N、P的摄取、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C、N等。菌丝体显著影响了植株养分的利用,从而影响到光合作用和生物量的积累。混合接种促进了植株利用更多的远距离的无机养分,而这些养分的利用时通过菌丝体吸收并转移获得的。 (3)养分形态和AMF菌丝对宿主植物共生发育建成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养分形态(有机和无机养分)对香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了根系生物量改变了植株总生物量的积累,光合速率和叶绿素a的含量也显著受养分形态的影响,而菌丝对植株的生物量积累以及形态建成均有显著或较大的影响;香樟幼苗总N和总P摄取量受有机养分或无机养分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对摄取养分的N:P比率影响显著,而菌丝隔网对N:P比率影响不显著,养分形态和菌丝隔网交互作用对N的摄取影响显著,但对P的摄取不显著。交互作用主要是影响了植株茎的生物量来影响植株总的生物量的,养分形态对根系性状没有显著影响,但是这些指标主要受到菌丝隔网的显著影响,他们共同影响了植株的光合和叶绿素含量;土壤有效态的N和P含量受养分形态和菌丝网影响显著,他们共同影响了土壤微生物量C,而微生物量N则主要受到菌丝隔网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养分的形态对植株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和土壤生化过程产生显著影响,AM菌丝体在植物养分利用方面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植株生长维持所需的养分与其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和AM菌丝状况有关。 综上所述,AM真菌具有促进土壤有机物分解的能力,根际养分的高低对植株养分利用和有机物分解产生显著的作用,多菌种的混合效应在植株养分利用和维持生长方面具有显著的正效应,植株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土壤养分形态和菌丝体状况的影响,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并影响了植物-AM-土壤共生体系的生化过程。
【关键词】:喀斯特 AM真菌 枯落物 分解 养分 传递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S154.3
【目录】:
- 摘要7-10
- ABSTRACT10-13
- 第1章 文献综述13-31
- 1.1 丛枝菌根营养生态学研究进展13-18
- 1.1.1 丛枝菌根的概念及多样性13-14
- 1.1.2 丛枝菌根改善宿主植物营养利用的机理14-15
- 1.1.3 丛枝菌根对土壤养分利用的研究15-16
- 1.1.4 丛枝菌根与宿主植物养分动力学机制研究16-17
- 1.1.5 丛枝菌根网络系统中养分平衡与分配的研究17-18
- 1.2 喀斯特地区植物生态学研究进展18-20
- 1.2.1 喀斯特的概念18
- 1.2.2 喀斯特地区植物群落生态研究18-19
- 1.2.3 喀斯特适生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19
- 1.2.4 喀斯特地区适生植物遗传生态学研究19-20
- 1.2.5 喀斯特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生态学研究20
- 1.3 喀斯特生态系统中的菌根生态学研究20-21
- 1.4 小结21-22
- 参考文献22-31
- 第2章 前言31-35
- 2.1 立题依据31
-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31
- 2.3 科学问题31-32
- 2.4 研究内容32-33
- 2.5 项目来源33
- 2.6 技术路线33-35
- 第3章 外源氮调节AMF对土壤枯落物分解和养分转移效应35-61
- 3.1 引言35
- 3.2 研究方法35-37
- 3.2.1 试验设计35-36
- 3.2.2 材料培养和处理36-37
- 3.3 结果与分析37-54
- 3.3.1 试验处理对香樟幼苗菌根侵染率和隔室菌丝体密度的影响38
- 3.3.2 试验处理对香樟幼苗生长及形态性状特征的影响38-41
- 3.3.3 试验处理对香樟幼苗光合生理的影响41
- 3.3.4 试验处理对香樟幼苗植株根、茎、叶的氮、磷浓度的影响41-43
- 3.3.5 试验处理下香樟幼苗植株根、茎、叶的氮、磷摄取量43-45
- 3.3.6 不同AMF接种处理下香樟幼苗植株的氮磷分配比例45-47
- 3.3.7 试验处理对香樟幼苗叶片和隔室土壤δ~(15)N值的影响47-48
- 3.3.8 试验处理对隔室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有机碳的影响48-50
- 3.3.9 试验处理下隔室土壤中的氮磷含量的影响50-52
- 3.3.10 试验处理的隔室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比率和微生物量碳/有机碳比率52-53
- 3.3.11 试验处理对隔室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53-54
- 3.4 讨论54-58
- 参考文献58-61
- 第4章 AMF混合接种对宿主植物无机养分的吸收和转移效应61-87
- 4.1 引言61
- 4.2 研究方法61-64
- 4.2.1 试验设计61-62
- 4.2.2 材料培养和处理62-64
- 4.3 结果与分析64-81
- 4.3.1 试验处理对香樟幼苗菌根侵染率和隔室菌丝体密度的影响64
- 4.3.2 试验处理香樟幼苗生长及形态性状特征的影响64-67
- 4.3.3 试验处理对香樟幼苗光合生理的影响67
- 4.3.4 试验处理香樟幼苗植株根、茎、叶的氮、磷浓度的影响67-70
- 4.3.5 试验处理对香樟幼苗植株根、茎、叶的氮、磷摄取量的影响70-72
- 4.3.6 试验处理对香樟幼苗植株的氮磷分配比例的影响72-73
- 4.3.7 试验处理对香樟幼苗叶片和隔室土壤δ~(15)N值的影响73-75
- 4.3.8 试验处理对TEST隔室中黑麦草叶片δ~(15)N值的影响75
- 4.3.9 试验种处理对隔室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有机碳的影响75-77
- 4.3.10 试验处理对隔室土壤中的氮磷含量的影响77-80
- 4.3.11 试验处理隔室土壤中的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比率和微生物量碳/有机碳比率80
- 4.3.12 试验处理对隔室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80-81
- 4.4 讨论81-84
- 参考文献84-87
- 第5章 养分形态和AMF菌丝对宿主植物共生发育建成及土壤性质的影响87-95
- 5.1 引言87
- 5.2 研究方法87-88
- 5.3 结果与分析88-92
- 5.3.1 养分形态与菌丝阻隔对香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88-89
- 5.3.2 养分形态与菌丝阻隔对香樟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89-90
- 5.3.3 养分形态与菌丝阻隔对香樟幼苗氮磷摄取的影响90-91
- 5.3.4 养分形态与菌丝阻隔对隔室土壤氮磷含量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91-92
- 5.4 讨论92-93
- 参考文献93-95
- 第6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95-97
- 6.1 主要结论95
- 6.2 特色与创新点95-96
- 6.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96-97
- 附图一 喀斯特生境97-99
- 附图二 实验图片99-101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101-103
- 致谢10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华;裴世芳;张洪荣;;贺兰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草地土壤氮特征[J];草业学报;2005年06期
2 闫明;钟章成;;铝胁迫对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樟树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8年09期
3 曹建华,袁道先,潘根兴;岩溶生态系统中的土壤[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4 周厚高,谢义林,黎桦,周琼,张西丽,王中仁,周世良;广西石灰岩地区蜈蚣蕨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广西植物;2002年01期
5 黄玉清;王晓英;陆树华;汪青;赵平;;岩溶石漠化治理优良先锋植物种类光合、蒸腾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初步研究[J];广西植物;2006年02期
6 王世杰,季宏兵,欧阳自远,周德全,郑乐平,黎廷宇;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9年05期
7 司彬;何丙辉;姚小华;任华东;;喀斯特石漠化形成原因及植被恢复途径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8 喻理飞,朱守谦,叶镜中,魏鲁明,陈正仁;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评价研究[J];林业科学;2000年06期
9 闫明;钟章成;;铝胁迫对感染丛枝菌根真菌的樟树幼苗生长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7年04期
10 刘玉国;刘长成;李国庆;魏雅芬;刘永刚;郭柯;;贵州喀斯特山地5种森林群落的枯落物储量及水文作用[J];林业科学;201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盖京苹;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丛枝菌根真菌的多样性及其生长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喀斯特生境中AMF分解枯落物并向宿主植物传递养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13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341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