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偏振信息探测的海空背景图像去雾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7 02:00
近年来,随着光电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成像方式的多元化需求日益强烈。偏振成像作为一种新型的目标探测方法,在其与传统的可见光成像和红外成像技术等相结合的过程中突显出了其独特优势。偏振成像技术在获取目标的二维强度信息的基础上,增加了偏振信息维度,有效利用偏振信息及偏振特性,可提高航空侦察对海上目标的探测和识别的能力,增大成像系统的工作距离,突破使用条件和环境限制,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海上偏振成像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地提高目标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增强对海上目标的探测和识别的能力,然而由于受到海上复杂背景环境的影响,如太阳耀光,海面杂波,海雾等其他因素的干扰,导致海上目标识别难度增大,作用距离降低。因此,十分有必要展开基于偏振成像技术的海上图像去雾处理的相关研究工作。已知全偏振成像技术可在线偏振成像的基础上探测目标场景的圆偏振信息,在一般情况下自然目标场景的圆偏振很弱,因而在非人造目标探测中一般仅采用线偏振探测,而在海域背景下,圆偏振特性与线偏振特性均有较强的响应,因此,全偏振探测更加适合于从海域背景中凸显目标,同时,包含圆偏振的全偏振信息在雾、霾、烟尘等传输环境下作用距离更远,因而...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省
【文章页数】:12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基于偏振信息去雾效果图(a)强度图像(b)基于特征的ICA去雾
第1章绪论9法、斯托克斯矢量法和空间频率分离法。图1.4大气物理退化模型Figure1.4Atmosphericphysicaldegradationmodel2001年YoavY.Schechner等人首次提出了偏振差分成像去雾法。差分成像法是在成像镜头前引入线偏振片,当旋转偏振片时,景物图像会表现出明暗交替变化,采集出最暗和最亮的场景图像,对这两幅图像进行差分成像可以获得去雾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偏振差分成像去雾法建立在三个近似条件的基础上:1)该方法主要研究场景光强信号的衰减和附加的天空光的退化问题,对图像模糊问题不做处理;2)对于引起图像模糊和偏振度的降低现象仅考虑单散射作用,而不计算多次散射效应;3)假设对于远距离目标成像时,从场景物体发出的光不具有明显的偏振特性,而天空光是部分偏振的。因此,该方法随着天空光的偏振度降低,其稳定性也会降低,为得到更好的去雾效果,需要建立包含多次散射效应在内的更精确的散射模型。为了避免偏振差分成像去雾方法中主观判断图像明暗的不准确性,2015年梁健等人进一步提出了基于斯托克斯矢量的偏振去雾法,其基本原理如下,由于受大气散射的影响,目标场景的直接反射光的偏振信息到达探测器时变得很微弱,因此假设场景光为非偏振光,已知偏振度信息中包含了场景光和天空光,而偏振角中几乎没有场景光信息,那么利用偏振角来估算天空光将更加准确[55]。该方法首先采集同一场景不同偏振方向的图像,为便于计算通常选取三幅偏振方向分别为0°、60°、120°的偏振图像,或者是四幅偏振方向分别为0°、45°、90°、
由麦克斯韦方程推导可知,平面光波作为一种横电磁波,它的传播方向与光场矢量的振动方向相互垂直,并且光场的振动方向在与平面光波传播方向垂直的平面内通常不是对称分布的,这种不对称的特征被称为光波的偏振特性,偏振特性是平面光波的横波性区别于纵波的最显著的标志。 空间光任意一点的光场矢量 E 的末端随光波的向前传播发生连续改变,根据光场矢量末端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内的投影轨迹不同,将偏振光归类为线偏振光、圆偏振光和椭圆偏振光。如图 2.1 所示为各偏振光光场矢量传播示意图,由此可以直观看出偏振光的形成过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机载红外与合成孔径雷达共孔径天线设计[J]. 吴文达,张葆,洪永丰,张玉鑫. 中国光学. 2020(03)
[2]偏振探测系统的图像配准[J]. 褚金奎,林威,张然,陈永台. 光学精密工程. 2018(05)
[3]海面耀光背景下的目标偏振检测[J]. 陈卫,孙晓兵,乔延利,陈震庭,殷玉龙.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7(S1)
[4]基于像素级偏振相机的超像素校正[J]. 张涛,徐文畅,王德江,孙翯. 光学精密工程. 2017(12)
[5]光谱成像技术在海域目标探测中的应用[J]. 梅风华,李超,张玉鑫. 中国光学. 2017(06)
[6]偏振场景目标探测的建模与仿真[J]. 李岩,张伟杰,陈嘉玉. 光学精密工程. 2017(08)
[7]宽波段铁电液晶偏振态分析器的优化设计[J]. 李建欣,刘勤,周建强,柏财勋,许逸轩,袁恒,刘杰. 光学学报. 2017(07)
[8]线偏振光与圆偏振光后向散射偏振保持能力[J]. 戴俊,高隽,范之国. 中国激光. 2017(05)
[9]分时偏振光谱测量系统的起偏效应校正[J]. 张海洋,李颐,颜昌翔,张军强. 光学精密工程. 2017(02)
[10]偏振光学成像去雾技术综述[J]. 梁健,巨海娟,张文飞,任立勇,屈恩世. 光学学报. 2017(04)
博士论文
[1]强度调制型偏振光谱成像系统测量误差及定标研究[D]. 杨斌.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8
[2]红外与红外偏振/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研究[D]. 朱攀.天津大学 2017
[3]透混沌介质偏振成像技术[D]. 刘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6
[4]空间调制型全偏振成像系统关键误差分析与性能优化研究[D]. 刘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
[5]偏振探测与成像系统研究及优化[D]. 代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5
[6]空间目标红外偏振特性获取关键技术研究[D]. 牛继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15
[7]分孔径同时偏振成像光学系统的研究[D]. 贺虎成.苏州大学 2014
[8]红外与可见光的图像融合系统及应用研究[D]. 张宝辉.南京理工大学 2013
[9]可见光与红外侦察图像融合技术研究[D]. 孙明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2
[10]多传感器图像融合算法研究[D]. 李晖晖.西北工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基于像素刻划线偏振相机校正方法的研究[D]. 徐文畅.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8
[2]红外成像系统非均匀校正技术研究[D]. 王琨.电子科技大学 2017
[3]强散射介质中圆偏振光的传输特性分析与探测方法研究[D]. 于洋.合肥工业大学 2016
[4]面向目标探测识别的红外偏振特性分析与特征提取[D]. 邱跳文.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
[5]基于红外偏振成像的目标增强技术研究[D]. 周强.浙江大学 2014
[6]灵巧型共口径双波段光学系统研究[D]. 李岩.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3
[7]基于偏振特性的图像去雾算法研究[D]. 夏宏丽.合肥工业大学 2013
[8]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地面运动目标检测与成像技术[D]. 尉志文.武汉理工大学 2012
[9]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方法研究[D]. 彭海.浙江大学 2012
[10]成像偏振探测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都安平.西北工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73584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省
【文章页数】:12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基于偏振信息去雾效果图(a)强度图像(b)基于特征的ICA去雾
第1章绪论9法、斯托克斯矢量法和空间频率分离法。图1.4大气物理退化模型Figure1.4Atmosphericphysicaldegradationmodel2001年YoavY.Schechner等人首次提出了偏振差分成像去雾法。差分成像法是在成像镜头前引入线偏振片,当旋转偏振片时,景物图像会表现出明暗交替变化,采集出最暗和最亮的场景图像,对这两幅图像进行差分成像可以获得去雾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偏振差分成像去雾法建立在三个近似条件的基础上:1)该方法主要研究场景光强信号的衰减和附加的天空光的退化问题,对图像模糊问题不做处理;2)对于引起图像模糊和偏振度的降低现象仅考虑单散射作用,而不计算多次散射效应;3)假设对于远距离目标成像时,从场景物体发出的光不具有明显的偏振特性,而天空光是部分偏振的。因此,该方法随着天空光的偏振度降低,其稳定性也会降低,为得到更好的去雾效果,需要建立包含多次散射效应在内的更精确的散射模型。为了避免偏振差分成像去雾方法中主观判断图像明暗的不准确性,2015年梁健等人进一步提出了基于斯托克斯矢量的偏振去雾法,其基本原理如下,由于受大气散射的影响,目标场景的直接反射光的偏振信息到达探测器时变得很微弱,因此假设场景光为非偏振光,已知偏振度信息中包含了场景光和天空光,而偏振角中几乎没有场景光信息,那么利用偏振角来估算天空光将更加准确[55]。该方法首先采集同一场景不同偏振方向的图像,为便于计算通常选取三幅偏振方向分别为0°、60°、120°的偏振图像,或者是四幅偏振方向分别为0°、45°、90°、
由麦克斯韦方程推导可知,平面光波作为一种横电磁波,它的传播方向与光场矢量的振动方向相互垂直,并且光场的振动方向在与平面光波传播方向垂直的平面内通常不是对称分布的,这种不对称的特征被称为光波的偏振特性,偏振特性是平面光波的横波性区别于纵波的最显著的标志。 空间光任意一点的光场矢量 E 的末端随光波的向前传播发生连续改变,根据光场矢量末端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内的投影轨迹不同,将偏振光归类为线偏振光、圆偏振光和椭圆偏振光。如图 2.1 所示为各偏振光光场矢量传播示意图,由此可以直观看出偏振光的形成过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机载红外与合成孔径雷达共孔径天线设计[J]. 吴文达,张葆,洪永丰,张玉鑫. 中国光学. 2020(03)
[2]偏振探测系统的图像配准[J]. 褚金奎,林威,张然,陈永台. 光学精密工程. 2018(05)
[3]海面耀光背景下的目标偏振检测[J]. 陈卫,孙晓兵,乔延利,陈震庭,殷玉龙.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7(S1)
[4]基于像素级偏振相机的超像素校正[J]. 张涛,徐文畅,王德江,孙翯. 光学精密工程. 2017(12)
[5]光谱成像技术在海域目标探测中的应用[J]. 梅风华,李超,张玉鑫. 中国光学. 2017(06)
[6]偏振场景目标探测的建模与仿真[J]. 李岩,张伟杰,陈嘉玉. 光学精密工程. 2017(08)
[7]宽波段铁电液晶偏振态分析器的优化设计[J]. 李建欣,刘勤,周建强,柏财勋,许逸轩,袁恒,刘杰. 光学学报. 2017(07)
[8]线偏振光与圆偏振光后向散射偏振保持能力[J]. 戴俊,高隽,范之国. 中国激光. 2017(05)
[9]分时偏振光谱测量系统的起偏效应校正[J]. 张海洋,李颐,颜昌翔,张军强. 光学精密工程. 2017(02)
[10]偏振光学成像去雾技术综述[J]. 梁健,巨海娟,张文飞,任立勇,屈恩世. 光学学报. 2017(04)
博士论文
[1]强度调制型偏振光谱成像系统测量误差及定标研究[D]. 杨斌.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8
[2]红外与红外偏振/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研究[D]. 朱攀.天津大学 2017
[3]透混沌介质偏振成像技术[D]. 刘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6
[4]空间调制型全偏振成像系统关键误差分析与性能优化研究[D]. 刘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
[5]偏振探测与成像系统研究及优化[D]. 代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5
[6]空间目标红外偏振特性获取关键技术研究[D]. 牛继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15
[7]分孔径同时偏振成像光学系统的研究[D]. 贺虎成.苏州大学 2014
[8]红外与可见光的图像融合系统及应用研究[D]. 张宝辉.南京理工大学 2013
[9]可见光与红外侦察图像融合技术研究[D]. 孙明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2
[10]多传感器图像融合算法研究[D]. 李晖晖.西北工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基于像素刻划线偏振相机校正方法的研究[D]. 徐文畅.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8
[2]红外成像系统非均匀校正技术研究[D]. 王琨.电子科技大学 2017
[3]强散射介质中圆偏振光的传输特性分析与探测方法研究[D]. 于洋.合肥工业大学 2016
[4]面向目标探测识别的红外偏振特性分析与特征提取[D]. 邱跳文.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
[5]基于红外偏振成像的目标增强技术研究[D]. 周强.浙江大学 2014
[6]灵巧型共口径双波段光学系统研究[D]. 李岩.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3
[7]基于偏振特性的图像去雾算法研究[D]. 夏宏丽.合肥工业大学 2013
[8]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地面运动目标检测与成像技术[D]. 尉志文.武汉理工大学 2012
[9]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方法研究[D]. 彭海.浙江大学 2012
[10]成像偏振探测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都安平.西北工业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73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357358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