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格兰德河水体磷素形态转化及水生生物对磷素吸收释放研究
本文关键词:加拿大格兰德河水体磷素形态转化及水生生物对磷素吸收释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磷素是自然界重要的营养元素,在水生态系统中通常为首要的限制因子,其在水环境中的赋存、迁移和转化等过程对水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但过量的磷素进入水体后会严重影响水体质量,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充分了解水体磷素循环状况对于制定相关水体最佳养分管理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水体磷素的研究逐渐从关注不同形态磷的浓度变化,转向定量描述磷素在不同形态间及在生物相-非生物相之间的转化过程,但对于某一具体河流在这方面的综合研究,例如水体可溶性有机磷(DOP)潜在生物可利用性及对水体活性磷库的贡献、精确定量正磷酸盐(P043-)被水生生物吸收和释放的过程,及占水体磷素绝大多数的悬浮颗粒态磷(PP)的潜在可利用活性的研究仍然较少,且还不完善,因此本研究从水体不同形态磷的生物可利用性角度,以汇入北美五大湖之一Eire湖的最大支流、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格兰德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同位素标记示踪技术和化学连续提取分级等方法,对不同磷形态季节性变化、相互转化关系、与水环境的关系及在被水生生物吸收释放等过程进行了研究,这将有助于加深对格兰德流域水体磷素循环过程的认识,加深了解磷素地球化学特性,为指导该流域生产的磷素养分管理,防止面源污染发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主要结论如下: 1.格兰德河水体中可溶性有机磷参与磷素循环的研究 在格兰德中段、按水流方向设置三处采样点:布里奇波特(Bridgeport)、维多利亚(Victoria)和布莱尔(Blair)。主要探讨了水中可溶性有机磷(DOP)对水中可溶性生物活性磷(SRP)库的贡献、影响DOP浓度变化的特定酶种类及活性大小。这3个采样位点在本试验进行阶段水体DO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24μg PL-1,16.73μgP L-1和40.19μg P L-1。在比较不同过滤压力条件(0mm Hg,100mm Hg,300mm Hg及500mm Hg)对水中DOP浓度影响时,发现水样的过滤压力对水体DOP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即过滤压力越大,滤液中的DOP浓度越高,这是由于在过滤过程中浮游动植物等水生生物部分断裂的肢体通过了滤膜进入滤液中成为DOP的一部分,或部分活性固体颗粒物的细胞膜在压力下破裂,使细胞液等含磷物质(主要为RNA等)渗入到滤液中从而影响了滤液中的DOP浓度;在探讨自然水体DOP对SRP库贡献的试验中,发现自然状态下水中DOP浓度随时间推移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而水体SRP浓度有缓慢上升趋势,且不同采样季节格兰德河水体中的DOP的浓度下降速度与SRP浓度增加速率相似(都在小于2μg P L-1h-1范围变化);在随后的水体酶活测定试验中发现格兰德河水体中存在的碱性磷酸酶在降解DOP再生为生物可利用活性磷的过程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表明DOP不但可以参与水体磷素的循环过程,而且是水体生物可利用活性磷的来源之一;同时也发现格兰德河水体胞外自由态碱性磷酸酶活性较强,占水体总碱性磷酸酶活性的50%左右;在DOP参与下的格兰德河水体磷素周转时间为10-24h,对比之前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可知格兰德河是水体营养循环速度很快,水体生物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和新陈代谢活动旺盛的一条富营养化河流。 2.格兰德河水体中不同磷形态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 格兰德河干流与支流水体总磷(TP)在2012年的平均浓度分别为87.42和82.15μg P L-1,单从水体TP浓度来说这两条河流都属于富营养化河流。相关性显示康内斯托加河水体TP浓度变化对于格兰德水体TP变化间没有显著影响(P0.05),表明支流水体虽然携带较高磷浓度汇入干流,并不对水体磷素营养浓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表明格兰德河中段水体磷素除了来源于支流输入以外,还有其它含较高磷素浓度的输入源,可能与支流河口位置与格兰德河中段采样位点间存在直接向格兰德河排放含有大量营养元素污水的滑铁卢市污水处理厂有关;格兰德河中段水体与支流康内斯托加河口处SRP和DOP全年平均浓度分别为9.77和10.14μg PL-1,10.85μg P L-1和16.28μg P L-1,相关性分析显示支流水体SRP和DOP浓度对于流水体相应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表明格兰德河中段水体的溶解态磷(SRP和DOP)除来源于支流输入以外,在支流河口与格兰德河中段采样位点之间的河段还存在大量外源性溶解态磷输入;格兰德河干流与支流水体悬浮颗粒态磷(PP)全年平均浓度分别为67.51和55.30μg P L-1,相关性分析显示格兰德河支流河口水体颗粒态磷浓度对干流水体颗粒态磷浓度存在显著影响(P0.05),可推测占格兰德河支流水体总磷全年平均百分比69.09%的悬浮颗粒态磷在汇入干流后可以随水流向下游移动,对格兰德河中段干流水体悬浮颗粒态磷贡献明显,格兰德河中段区域水体颗粒态磷主要来源于支流的输入。 相关性分析显示格兰德河水体PP与DOP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表明藻类等水生有机体是兰德河水体PP重要组分,当藻类等浮游生物生长旺盛时,部分小型水生生物或其肢体在过滤水样时可以通过滤膜进入滤液成为DOP的一部分,而部分大型藻类等水生生物会被滤膜拦截成为悬浮颗粒态含磷物质的一部分;PP与SRP之间也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表明PP可以作为潜在活性磷成为水中生物可利用磷库SRP的重要补充。格兰德河水温对TP、PP、SRP和DOP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水温与TP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水生生物在水温较高的条件下活性较强,对水体磷素的吸收利用需求增加,因此水中TP浓度会随着水温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由于细菌、藻类等水生生物活性会随着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本研究显示溶解氧与水体TP间呈现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表明细菌、藻类等浮游水生有机体对格兰德河水体TP组成贡献较大。 3.格兰德河水体中悬浮颗粒态磷的潜在活性分析 用化学连续分级提取方法获得格兰德河干流与支流水体悬浮颗粒态磷5种可潜在活性磷组分年度平均浓度变化趋势都呈现:BD-SRP85℃NaOH-SRP NH4C1-SRP HC1-SRP NaOH-SRP;其中BD-SRP组分平均浓度最高,甚至比NaOH-SRP浓度高出几倍,由于BD-SRP代表了与铁离子、铝离子、锰离子等金属离子结合对水中氧化还原状态很敏感的磷素组分,因此推测该区域格兰德河干流和支流水体从陆地生态系统受纳的含磷颗粒态物质的地球化学性质相似,它们流域的土壤可能都是由含铁、锰、镁和铝等金属离子相对丰富的基性岩母质发育而来;相关性分析显示,格兰德河水体悬浮颗粒态磷各可提取组分中,NH4CI-SRP浓度与水体总悬浮颗粒态磷浓度间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表明代表不稳定结合态生物活性磷的NH4CI-SRP可以随着水体悬浮PP的增加,对水体生物可利用活性磷库产生一定影响;同时85℃NaOH-SRP与其它可提取组分相比浓度相对较高,且与水体DOP之间存在良好地相关关系,也说明格兰德河水体悬浮颗粒态磷大多以有机态形式存在,间接表明格兰德河水中细菌、藻类、原生动物等水生生物由于接受充足的光照和能量而生长旺盛、数量较多、活性较强、生物量丰富;格兰德河干流与支流水体悬浮颗粒态磷5种潜在活性组分中浓度最低的潜在活性磷组分都为NaOH-SRP,由于此种磷素组分代表了存在于腐殖质中或富集在微生物体内的含磷有机物,因此可以推断格兰德河干流与支流水体中与土壤、岩石结合的小型细菌藻类等有机颗粒物、水中腐殖质含量较少;格兰德河干流与支流水体悬浮颗粒态磷各潜在活性磷组分平均浓度高低值出现在不同季节,表明格兰德河干流域支流水环境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因为在不同水环境条件下水体腐殖质含量、细菌藻类等水生生物种群及数量会有所不同,水体悬浮颗粒态磷中有机组分含量随季节变化会存在差异,进而对水体悬浮颗粒态磷中潜在可利用磷素组分的释放过程和释放量产生影响。 4.水生生物对格兰德河水体中磷素的吸收和释放过程研究 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32P)探讨了河流生态系统中有关正磷酸盐循环的几个方面内容:格兰德河水体两种不同形态水生生物:河床石面水生生物(包括生长在河底卵石表面的表层藻类及微型底栖动物等)、悬浮颗粒态水生生物(细菌蓝藻等浮游生物)对水中被32P标记的正磷酸盐(32P-P043-)的吸收状态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加入32P-PO43-后的前两个小时内河床石面生物和悬浮颗粒态水生生物体对32P的吸收速度很快,但随着时间推移河床石面生物逐渐占水中32P-PO43-吸收量的绝大多数,水中悬浮颗粒态水生生物体内所含32P的量由于被河床石面水生生物等其他水生生物吞食等原因呈下降趋势。水中河床石面生物和悬浮颗粒态水生生物在温度较高的夏季8月份对水中正磷酸盐(PO43-)的吸收速率最大,分比为0.33和0.24μg Pcm-2h-1;冬季12月份水中河床石面生物和悬浮颗粒态水生生物对水体正磷酸盐(PO43-)的吸收速率最小,分别为0.036和0.034μg P cm-2h-1。在对水体中存在的不同尺寸水生生物对PO43-的吸收贡献大小的研究发现无论季节如何变化,格兰德河水中尺寸在0.2~2μm的超微浮游生物(细菌)都是格兰德河水体吸收正磷酸盐(PO43-)的主要水生生物种类。水中正磷酸盐(PO43-)的周转时间呈现温度较高周转时间越短趋势,在夏季8月份最短,大概在0.75h左右,冬季相对较长大概在2.67h左右。用凝胶柱层析法对水体32P-PO43-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后释放再生的形态的研究结果表明格兰德河水生生物释放32P磷的形态主要以小分子量(≥200MW)溶解态PO43-为主。 综上所述,本文对格兰德河干流与支流水生态系统各种形态磷素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及不同磷形态之间之间相互转化情况,对目前研究较少的水体可溶性活性磷和水中悬浮颗粒态磷的潜在生物可利用性进行了探讨,并定量描述了格兰德河水体正磷酸盐在生物相和非生物相之间的转化情况,为制定该流域磷素养分最佳管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格兰德河流域 碱性磷酸酶 可溶性有机磷 悬浮颗粒态磷 周转时间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52
【目录】:
- 目录5-8
- 摘要8-12
- Abstract12-18
- 第1章 文献综述18-34
- 1.1 磷素的研究历史18-22
- 1.2 磷素运移22-23
- 1.2.1 陆地磷循环过程22
- 1.2.2 土壤侵蚀22
- 1.2.3 地表径流22
- 1.2.4 壤中流运移22-23
- 1.3 磷素在水体中的存在形态及转化23-30
- 1.3.1 磷素在水体中的形态23-27
- 1.3.2 磷素在水体中的转化27-30
- 1.4 影响水体磷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因素30-34
- 第2章 绪论34-38
- 2.1 选题背景及依据34-36
- 2.2 研究目标36
- 2.3 研究内容36-37
- 2.4 技术路线37-38
- 第3章 格兰德河水体中可溶性有机磷参与磷素循环的研究38-54
- 3.1 材料与方法39-42
- 3.1.1 样品采集39-40
- 3.1.2 试验设计40-42
- 3.1.3 测定方法42
- 3.2 结果与分析42-50
- 3.2.1 水样处理方式对DOP浓度的影响42-44
- 3.2.2 DOP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44-47
- 3.2.3 水体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测试试验—解释DOP水解原因47-49
- 3.2.4 DOP对水体磷素循环的贡献49-50
- 3.3 讨论50-52
- 3.3.1 水中可溶性有机磷表征和研究手段的复杂性50-52
- 3.3.2 水体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与磷循环及其生物有效性探讨52
- 3.4 小结52-54
- 第4章 格兰德河水体不同磷形态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54-74
- 4.1 材料与方法54-56
- 4.1.1 样品采集54-56
- 4.1.2 测定方法56
- 4.2 结果与分析56-70
- 4.2.1 格兰德河水体理化性质及其季节变化56-59
- 4.2.2 格兰德河水体各种磷形态季节性变化状况59-67
- 4.2.3 格兰德河支流水体不同形态磷的季节性变化67-70
- 4.3 讨论70-72
- 4.4 小结72-74
- 第5章 水体中悬浮颗粒态磷的来源及潜在活性分析74-98
- 5.1 材料与方法75-78
- 5.1.1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75-78
- 5.2 结果与分析78-93
- 5.2.1 格兰德河干流水体悬浮颗粒物中各种磷组分的变化78-84
- 5.2.2 格兰德河支流水体悬浮颗粒物中各种磷组分的变化84-89
- 5.2.3 格兰德河干支流水体悬浮颗粒物中各种磷组分对比分析89-91
- 5.2.4 水环境中含磷颗粒态物质来源及影响因素分析91-93
- 5.3 讨论93-95
- 5.4 小结95-98
- 第6章 水生生物对格兰德河水体中磷的吸收和释放过程研究98-118
- 6.1 材料与方法99-103
- 6.1.1 试验设计99-103
- 6.1.2 测定方法103
- 6.2 结果与分析103-114
- 6.2.1 不同类型水生生物对水体中磷的吸收103-109
- 6.2.2 水体不同尺寸水生生物对正磷酸盐(PO_4~(3-))的吸收109-111
- 6.2.3 水生生物的磷素释放速率及磷素再生形态111-113
- 6.2.4 水体磷素循环模型的建立113-114
- 6.3 讨论114-116
- 6.4 小结116-118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118-124
- 7.1 结论118-120
- 7.1.1 格兰德河水体中可溶性有机磷参与磷素循环的研究118
- 7.1.2 格兰德河水体中不同磷形态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118-119
- 7.1.3 格兰德河水体中悬浮颗粒态磷的潜在活性分析119-120
- 7.1.4 水生生物对格兰德河水体中磷素的吸收和释放过程研究120
- 7.2 特色与创新120
- 7.3 存在的问题120-121
- 7.4 展望121-124
- 参考文献124-144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144-146
- 致谢146-148
- 附录148-1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业础;;关于东湖污染与防治问题的探讨[J];法学评论;1982年02期
2 祝玉珂;关于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1期
3 高建平,王珊玲;水体富营养化评价和防治的一些进展[J];农村生态环境;1989年03期
4 余允贵;;杭州东郊水域水体富营养化动态与家鱼存亡探讨[J];科技通报;1990年05期
5 韩伟明;;底泥释磷及其对西湖富营养化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1年05期
6 许武德,于辉,王璞;水体富营养化预测方法探讨[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1997年02期
7 邵文杰;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专家呼吁加快推广环保型无磷洗衣粉[J];中国水利;1998年03期
8 李颖;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及影响[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2年04期
9 刘静;水体富营养化与浮游植物的指示作用[J];植物杂志;2002年03期
10 周景博;国外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经验及对我国的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200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晓东;周斌;徐俊锋;刘婷;谢斌;;基于遥感和GIS的农业区有效磷流失风险评价研究[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2 杜勤;赵保全;;浅议水体富营养化及污水脱氮除磷技术[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3 谢寄清;白同春;刘德启;张芸;;淡水藻水体富营养化与总糖浓度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秦玉生;郑德吉;戴萍;;日照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分析和防治对策研究[A];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调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济福;袁涛;;水体富营养化模型的定性分析及赤潮发生机理[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6 郑建初;盛婧;陈留根;朱普平;张岳芳;周炜;薛新红;;江苏太湖流域养分组链型循环农业初步研究[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7 张薇;罗颖;;控制水体磷污染及其削减途径[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8 汪双清;黄怀曾;;官厅水库中磷的来源、形态分布及其与富营养化的关系[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永江;;水产养殖业与水体富营养化[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钱周兴;;水体富营养化对我省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A];浙江省第二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胡亚亭 记者 熊珠琴;溱湖治理水体富营养化[N];泰州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蔡新华 通讯员 刘静;上海 空气质量优良率超九成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N];中国环境报;2011年
3 省农科院 张辉;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途径[N];福建科技报;2004年
4 记者 王明杰;引污水上山浇出翠绿山林[N];福建日报;2009年
5 陈洁;昆明破解滇池水体富营养化难题[N];西部时报;2011年
6 赵陕雄;垃圾对环境的影响[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7 记者 崔璀 王建平;云和每天有3500吨污水变为清流[N];丽水日报;2009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杨春;含磷洗涤剂不是惟一凶手[N];中国环境报;2004年
9 记者 冯亦珍 兰岚;长江口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赤潮频发[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10 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翟世奎;汇聚海大科技力量 促海藻肥健康发展[N];农资导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正峰;加拿大格兰德河水体磷素形态转化及水生生物对磷素吸收释放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江莉;水体富营养化对碳钢腐蚀影响及机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3 刘Y蒠,
本文编号:3691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369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