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尾桉人工林生长、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

发布时间:2017-06-13 00:09

  本文关键词:巨尾桉人工林生长、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广西桉树人工林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加强对桉树人工林生物量、生产力及植物多样性的认识,才能更好的推进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广西重要桉树生产基地钦州市选择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calyptus urophylla)人工林为实验对象,设置两种更新方式(萌芽更新和植苗更新)的桉树人工林实验样地,每种更新方式林分各设3次重复,连续5年对样地林木生长及林下植被进行调查,具体分析两种更新方式巨尾桉人工林生物量、生产力及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阐明更新方式对林分结构和生长特性、生物量和生产力、植物多样性和功能群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如下: 更新方式对巨尾桉林分结构有一定影响:(1)萌芽林林木直径、径级分化较植苗林大;萌芽林的林木树高较植苗林的高一级;植苗林的林分结构多样性指数在前4年均比萌芽林大,但在第5年比萌芽林小。(2)萌芽林、植苗林冠层结构因子中的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散射辐射透过系数、直接辐射透过系数、消光系数差异不显著,萌芽林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斜角比植苗林略大,而植苗林散射辐射透过系数、直接辐射透过系数、消光系数比萌芽林略大。 萌芽林和植苗林的林分生长过程和生长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更新方式对巨尾桉林分的生长有较明显的影响:(1)萌芽林胸径、树高生长规律相似,生长高峰均出现在第1年,之后下降明显,第5年降至最低点;植苗林胸径、树高生长规律也相似,但是生长高峰出现在第2年,第5年降至最低点,呈现单峰格局。(2)萌芽林与植苗林遵循材积生长峰值落后于胸径生长峰值的一般规律,且材积连年生长高峰期均出现在第3年,然后下降明显,但到第5年时仍然大于第1年,呈现单峰格局。(3)在两种更新方式的巨尾桉人工林中,树高均随胸径的增加而增大,两者呈现紧密的正相关。(4)5年生的桉树萌芽林的胸径、树高、平均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生长均显著高于植苗林,分别高出28.78%、12.84%、75.71%、64.06%。 更新方式对巨尾桉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有明显影响:(1)虽然萌芽林林分密度(1433株/m2)极显著低于植苗林(1533株/hm2),但萌芽林单株林木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及生产力极显著的高于植苗林,这一现象贯穿在每个林龄阶段,其中5年生的萌芽林分的别为79.46kg、113.8t/hm2、22.76t/hm2.a,植苗林分别为52.14kg、79.97t/hm2、15.99t/hm2.a,萌芽林比植苗林分别高出52.38%、42.30%、42.30%。(2)萌芽林3次重复间生物量的变异系数为2.23%~9.79%,植苗林则为3.08%-26.78%。 更新方式对林下植物功能群有一定影响:(1)植苗林与萌芽林优势物种组成有所不同,植苗林和萌芽林灌木层优势种分别为地稔、玉叶金花、大青、海金沙和烂头钵、海金沙、黄牛木,植苗林和萌芽林草本层优势种分别为五节芒、东方乌毛蕨、铁芒萁和铁芒萁、五节芒、东方乌毛蕨。(2)植苗林的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物种数分别比萌芽林高出28.57%、7.41%、83.33%,藤本植物物种数则是萌芽林比植苗林多12.50%。(3)植苗林的高位芽植物Ph、地面芽植物H、地上芽植物Ch、分别比萌芽林高出11.43%、40.00%、37.50%。 更新方式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为:(1)若按600m2调查样地统计,萌芽林灌木层、草本层的平均物种丰富度分别为28.33±2.52、5.67±1.53,植苗林灌木层、草本层平均物种丰富度分别为30.67±1.15、5.67±1.15,两者灌木层、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差异不显著。(2)萌芽林灌木层Simpson指数极显著大于植苗林,生态优势度极显小于于植苗林,草本层Simpson指数差异不明显。(3)p多样性分析表明,两种更新方式林分内的Jaccard指数相近;植苗林的Cody指数、群落相异性系数比萌芽林的大,但差异不明显著。(4)萌芽林、植苗林的林分内相似性系数变动范围分别为59.38-76.47%、62.16-66.67%;林分间相似性系数范围在50.75-70.42%之间。
【关键词】:巨尾桉人工林 更新方式 生长 生物量 植物多样性 动态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S718.5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桉树人工林生长、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13-19
  • 1.1 桉树人工林生长研究进展13-14
  • 1.2 桉树人工林生物量研究进展14-16
  • 1.3 桉树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16-17
  • 1.4 桉树人工林更新方式及影响研究进展17-18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之处18-19
  • 第二章 研究地点和方法19-25
  • 2.1 研究地点和样地设计19-21
  • 2.1.1 研究区域的自然环境19-20
  • 2.1.2 实验地概况20
  • 2.1.3 样地设计20-21
  • 2.2 调查与测定方法21-22
  • 2.2.1 林木生长量调查21
  • 2.2.2 林下植物物种的调查21
  • 2.2.3 林木生物量调查21-22
  • 2.2.4 群落冠层结构测定22
  • 2.3 统计分析方法22-25
  • 2.3.1 单株材积和林分材积的计算22
  • 2.3.2 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计算22-23
  • 2.3.3 物种重要值的计算23-24
  • 2.3.4 植物多样性的计算24
  • 2.3.5 差异性分析24-25
  • 第三章 两种更新方式巨尾桉人工林林分结构和生长规律的比较研究25-45
  • 3.1 林分生长状况25-31
  • 3.1.1 胸径生长25-27
  • 3.1.2 树高生长27-28
  • 3.1.3 材积生长28-31
  • 3.2 两种更新方式林分结构分析31-39
  • 3.2.1 直径结构31-32
  • 3.2.2 树高结构32-36
  • 3.2.3 材积结构36
  • 3.2.4 冠层结构36-39
  • 3.3 林分乔木层的结构多样性39-40
  • 3.4 巨尾桉树高与胸径的相关性分析40-42
  • 3.5 两种更新方式巨尾桉人林分生长因子和结构因子的差异性分析42
  • 3.6 小结与讨论42-45
  • 3.6.1 更新方式对巨尾桉林分生长规律的影响42-43
  • 3.6.2 更新方式对巨尾桉林分生长特性的影响43
  • 3.6.3 更新方式对巨尾桉林分结构及冠层结构的影响43-45
  • 第四章 两种更新方式巨尾桉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比较研究45-53
  • 4.1 两种更新方式巨尾桉人工林生物量及动态45-48
  • 4.1.1 林木平均单株的生物量及器官分配45
  • 4.1.2 林木群体的生物量及动态45-48
  • 4.2 两种更新方式巨尾桉人工林乔木生产力及动态48-50
  • 4.3 两种更新方式巨尾桉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差异性分析50-52
  • 4.4 小结与讨论52-53
  • 4.4.1 巨尾桉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和生产力变化规律52
  • 4.4.2 更新方式对巨尾桉人工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影响52-53
  • 第五章 两种更新方式巨尾桉人工林植物多样性与植物功能群的研究53-71
  • 5.1. 林下植物科属种组成及其重要值分析53-57
  • 5.1.1 林下植物科属种组成53-54
  • 5.1.2 灌木层物种组成与重要值分析54-55
  • 5.1.3 草本层物种组成与重要值分析55-57
  • 5.2 植物功能群分析57-60
  • 5.2.1 植物的生长型特征57-58
  • 5.2.2 植物的生活型特征58
  • 5.2.3 植物的种子传播特征58-60
  • 5.3 两种更新方式林分植物多样性60-64
  • 5.3.1 物种丰富度60
  • 5.3.2 α多样性60-62
  • 5.3.3 β多样性62-63
  • 5.3.4 林分内、林分间群落相似性分析63-64
  • 5.4 群落植物多样性的时空变化64-68
  • 5.4.1 群落植物多样性动态64-66
  • 5.4.2 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多样性的变化66-68
  • 5.5 小结与讨论68-71
  • 5.5.1 更新方式对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68-69
  • 5.5.2 更新方式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69-70
  • 5.5.3 林下植物多样性的时空动态70-71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71-73
  • 6.1 结论71-72
  • 6.1.1 更新方式对巨尾桉林分结构和生长特性的影响71
  • 6.1.2 更新方式对巨尾桉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影响71
  • 6.1.3 更新方式对巨尾桉人工林植物多样性和功能群的影响71-72
  • 6.2 建议72-73
  • 参考文献73-77
  • 附录77-83
  • 附录1:广西钦州大番坡巨尾桉人工林样地植物名录77-82
  • 附录2:样地外貌及地形图82-83
  • 致谢83-8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国艳;张静妮;王琦;杨殿林;;贝加尔针茅草原主要植物地上生物量分配对放牧梯度的响应[J];草原与草坪;2011年02期

2 白永飞,李凌浩,王其兵,张丽霞,张焱,陈佐忠;锡林河流域草原群落植物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沿水热梯度变化的样带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0年06期

3 张浩,潘介昌,唐光大,庄雪影,高华业;广东天井山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与土壤持水性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02年01期

4 罗铮;董保华;张治明;;因地制宜创造有特色的植物多样性园林景观[J];北京园林;2002年04期

5 赵建民,陈海滨,李景侠;西北干旱荒漠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杨利民,周广胜,王国宏,王玉辉;人类活动对榆树疏林土壤环境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3期

7 陈士壬,石锐金;城市绿化美化的植物多样性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03期

8 陈昌笃;林文棋;;北京的珍贵自然遗产——植物多样性[J];生态学报;2006年04期

9 张晟;李先源;黎莉莉;周燕玲;胡勇;张芹;;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后植物多样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8期

10 李青;姜福志;郭伟;李静;樊金会;;德州市主要街道植物造景中植物多样性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旭;董玉琛;;中国农用植物多样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王磐基;杨永芳;胡_g;;河南伏牛山区植物多样性及保护研究[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杨飞;赵国华;郭延朋;刘广营;王欣;;人工抚育措施对华北落叶松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4 庄伟;;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种植物多样性的生态恢复、重建和开发建设[A];中国公园协会2009年论文集[C];2009年

5 李湛东;刘燕;潘会堂;;北京市园林植物多样性分析与评价研究[A];2011北京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C];2011年

6 许再富;刘宏茂;;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植物知识体系与植物多样性持续发展的关系[A];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7 李连芳;;草地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管理对策的探讨[A];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潘玉梅;唐赛春;刘明超;岑艳喜;蒲高忠;韦春强;;水分对三叶鬼针草形态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论文摘要集——“全球变化与生物入侵”[C];2010年

9 罗铮;董保华;张治明;;因地制宜创造有特色的植物多样性园林景观[A];北京奥运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论文集[C];2002年

10 黄玄;;谈如何在北京营造有特色的植物多样性园林景观[A];奥运环境建设城市绿化行动对策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尚平;东营绿化实施植物多样性工程[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2 报道员 周谷风;影响植物多样性[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记者 周羽谊 实习生 聂山;植物多样性 植被覆盖面广[N];泸州日报;2011年

4 记者 方云静 实习生 张敏;我区构建植物多样性研究平台[N];新疆日报(汉);2011年

5 罗毅波;我国兰科植物多样性的特点[N];中国绿色时报;2003年

6 李亚军 海涛;外来物种威胁植物多样性[N];工人日报;2005年

7 刘波;中科院专家莅临古蔺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N];泸州日报;2010年

8 通讯员 尹云彬 杨学禹;云龙志奔山被列入BGCI中国项目[N];大理日报(汉);2009年

9 黄宣传;古树名木全球卫星定位[N];湖北日报;2007年

10 赖有生;用GPS定位珍稀野生植物[N];中山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人工湿地中植物多样性对生物量及无机氮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李甜江;中国沙棘人工林衰退的水分生理生态机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杜有新;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群落特征及氮磷养分有效性[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蔡烁;金沟岭林场三种森林类型生物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5 魏永平;黄土高原苹果园植物多样性对果园昆虫群落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沈燕;亚热带天然次生混交林生物量及养分生物循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7 吴春华;植物多样性对铅污染土壤的响应及其生态学效应[D];浙江大学;2004年

8 刘艳红;东北东部森林植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9 黄庆丰;皖南低山天然次生阔叶林林分结构与优势树种地上生物量[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10 国红;基于GreenLab原理的油松结构—功能模型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郑周;燕山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及植物多样性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2 卢平平;汗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3 程丹丹;武汉市植物多样性信息系统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利;辽宁凤凰山植物多样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建军;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3S辅助分析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6 宋洪文;牡丹江林区森林/沼泽交错群落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7 刘正富;巨尾桉人工林生长、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D];广西大学;2012年

8 王清春;云蒙山林区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9 黄炬斌;成兰铁路沿线(岷江干旱河谷段)植物多样性及其工程扰动区植被恢复潜力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10 庞洁;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巨尾桉人工林生长、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52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4452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f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