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杂交杨品系的生长初期生物量分配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10个杂交杨品系的生长初期生物量分配特征研究
【摘要】:2007~2008年采用收割法,通过对5个本地种与5个欧美杨引进品系的杂交杨1~2年扦插苗生长初期的生物量进行测定,研究10个杂交杨生物量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杨树的地上生物量始终要高于地下生物量,与2007年相比,2008年NM6、DN182、NE19、I467、DN2、SIM和DA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明显升高,变化范围为2%~50.03%,增长比例的绝对值最小的为JIA,最大的为DA和SIM;10个品系中,只有DN2在2007年比2008年分配更多光合作用固定的物质来生长茎。I262和P64分配更多的光合作用固定的物质用于地上部分的生长。JIA在2007年和2008年地上与地下生长分配比例几乎相等。地上部分叶片的干物质与全株干物质比重2007年要高于2008年。试验结果显示,杨树绝大多数品系在初期生长季内(2007年)将干物质的重量分配于地下的比例要高于地上部分;地上部分在初期的生长季内将更多的干物质分配于叶片的生长。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关键词】: 杂交杨 生物量 分配 生长季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069)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7CB106807) 国家973计划项目(2009CB421105);国家973计划项目(2010CB950902)
【分类号】:S792.11
【正文快照】: 林木的生物量直接影响到人类获取林产品的丰富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木材的量,同时林木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对其生产力和生物量分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2]。生物量是研究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分配和碳循环的首选项目。植物在生长中总要不断地调整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贾炜玮;于爱民;;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生物量模型研究[J];林业科技情报;2008年02期
2 樊后保;李燕燕;苏兵强;林德喜;刘春华;蒋宗垲;;马尾松-阔叶树混交异龄林生物量与生产力分配格局[J];生态学报;2006年08期
3 汪金松;张春雨;范秀华;赵亚洲;;臭冷杉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异速生长模型[J];生态学报;2011年14期
4 尤鑫;龚吉蕊;张新时;段庆伟;葛之葳;陈冬花;安然;;伊犁地区5个欧美杨引进品系的苗期适应性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修麟;;不同坡位6年生厚朴药用林生物量分布格局[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2 蔡清楼;;马尾松人工林群落生物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3 范少辉;刘广路;苏文会;杜满义;吴继林;;闽西北不同类型毛竹林生物量分布格局[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4 刘文飞;樊后保;;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氮素循环特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5 李燕燕;樊后保;刘文飞;黄荣珍;袁颖红;苏兵强;廖迎春;;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6 李江;孟梦;邱琼;朱宏涛;翟明普;陈宏伟;郭永清;冯弦;刘永刚;;思茅松中幼龄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动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7 刘广路;范少辉;苏文会;肖复明;吴继林;;施肥时间对毛竹林生产力分配格局及土壤性质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刘应芳;何蕾;黄从德;陈其兵;;华西雨屏区退耕还林地杂交竹生物量空间分配格局[J];福建林业科技;2010年03期
9 范春楠;庞圣江;郑金萍;李兵;郭忠玲;;长白山林区14种幼树生物量估测模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10 郭宝华;范少辉;刘广路;杜满义;黄永南;;经营方式对毛竹林养分分布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秀云;不同年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分布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李江;思茅松中幼龄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动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刘延惠;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典型植被生长固碳及耗水特征[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4 李慧;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NPP和NEP时空模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陶玉华;广西罗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林地碳储量的变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王轶浩;重庆酸雨区受害马尾松林的结构与水文功能特征[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7 蔡烁;金沟岭林场三种森林类型生物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黄庆丰;皖南低山天然次生阔叶林林分结构与优势树种地上生物量[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9 郭孝玉;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树冠结构及生长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10 王飞;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密度与碳平衡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善财;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动态及生物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2 封晓辉;气候变化对中国马尾松径向生长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3 许雯;江淮丘陵区马尾松林碳密度和碳储量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陈绘画;仙居县马尾松毛虫发生量预测的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庞家平;西双版纳橡胶林的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9年
6 欧阳涛;武夷山生态公园典型针阔混交林林分结构数量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7 张立沙;高山松与其亲本种多种群在高海拔生境下的苗期适应性[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王东波;内蒙古典型草原退化群落植物根系分布浅层化的现象分析与机理探讨[D];内蒙古大学;2007年
9 史大林;碳汇林经营数表编制的探索[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邓慧华;沿海马尾松、相思次生林群落生态学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钦彦;中国油松生物量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2 姜萍;叶吉;吴钢;;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大样地木本植物组成及主要树种的生物量[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S2期
3 温远光;杉木林生产力与森林结构关系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4 樊后保,林德喜,苏兵强,刘春华,蒋宗垲,沈宝贵;林下套种阔叶树的马尾松林凋落物生态学研究 Ⅰ.凋落物量及其动态[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刘兴平,王国红,刘向辉,韩瑞东,戈峰;不同林相的松针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J];昆虫学报;2003年06期
6 万雪琴;夏新莉;尹伟伦;张新时;;北美杂交杨无性系扦插苗生长比较[J];林业科技开发;2006年04期
7 冯宗炜;陈楚莹;张家武;王开平;赵吉录;高虹;;湖南会同地区马尾松林生物量的测定[J];林业科学;1982年02期
8 张小全,吴可红;森林细根生产和周转研究[J];林业科学;2001年03期
9 孙长忠,沈国舫;我国主要树种人工林生产力现状及潜力的调查研究Ⅰ.杉木、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0年06期
10 丁贵杰,王鹏程;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变化规律研究Ⅱ.不同林龄生物量及生产力[J];林业科学研究;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雪琴;夏新莉;尹伟伦;张新时;;北美杂交杨无性系扦插苗生长比较[J];林业科技开发;2006年04期
2 Y.T.Kim,R.H.Leech,饶用渡;杂交杨用综合诊断法施肥的潜力[J];山东林业科技;1987年04期
3 刘增文;高国雄;吕月玲;李骁;;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棘种群生物量的比较与预估[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4 梁妮;王卫斌;倪金碧;田昆;;西南桦纯林与西南桦+肉桂混交林幼林期的生物量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07年02期
5 彭龙福;;不同林分密度楠木人工林生物量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8年04期
6 陈小月;;桤木×杉木混交林生物量及分布格局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2009年01期
7 田大伦;朱凡;;不同林龄两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积累特征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11年02期
8 胡道连,李志辉,谢旭东;黄山松人工林生物产量及生产力的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9 艾训儒,沈作奎;中亚热带日本落叶松生物量、生长量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张文英 ,王丽霞 ,贾彩霞;杂交杨伐根嫁接毛白杨的试验[J];内蒙古林业;200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红林;何芳;;湖北森林碳汇量初步估算[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陈红林;何芳;;湖北森林碳汇量初步估算[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3 刘妍妍;金光泽;黎如;;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粗木质残体的贮量特征[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4 张建萍;曾珍英;;灌木各测树因子相关性以及器官生物量相关性的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炜;孙发政;刘荣堂;;深圳类芦边坡绿化的应用状况[A];草坪与地被科学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6 牛正田;李金花;张绮纹;童书振;;欧美杨107地上部分生物量及生长规律研究[A];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牛正田;李金花;张绮纹;童书振;;欧美杨107地上部分生物量及生长规律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8 郭群;王宝松;潘明建;涂忠虞;;苏柳无性系纸浆林生物量研究[A];持续发展,,再创辉煌——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五届年会文集[C];2002年
9 张骏;朱锦茹;应宝根;袁位高;宋绪忠;高洪娣;沈爱华;江波;;浙江省公益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初探[A];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10 于立忠;王作梅;卢正茂;丁国泉;;辽东山区人工阔叶红松林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A];中国林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冯宗炜;中国森林对全球碳循环及气候变化做贡献[N];科技日报;2010年
2 姚学文 伍谦 邹敏 刘丹;田大伦:让杉木林成为财富之源[N];湖南经济报;2006年
3 王锦;积极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N];中国证券报;2007年
4 王志光;长期承包的“三二一”[N];海南农垦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王景军;2007年苗木市场蕴藏新商机[N];山东科技报;2007年
6 于汝元;城市绿化应以树为主[N];湖南经济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齐薇薇;看好中国再生能源 美农业官弃政从商[N];国际商报;2006年
8 鲁农;苗木市场频频“冰火两重天”[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9 本版编辑 沈国舫 尹伟伦 冯宗炜;林业应对气候变暖专家如是说[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10 通讯员 张文举 吕志强;科学造林育林的探索之路[N];朔州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成;新疆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柳林生产力与碳密度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2 曹庆先;北部湾沿海红树林生物量和碳贮量的遥感估算[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3 闫明;铝胁迫和丛枝菌根真菌感染对樟树幼苗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7年
4 肖兴威;中国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5 罗天祥;中国主要森林类型生物生产力格局及其数学模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96年
6 白静;油松人工林生长特征及其与林分结构关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7 陈宏伟;西南桦人工林群落特征及土壤肥力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8 应天玉;城市森林资源结构与降温功能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9 张焕朝;杨树无性系磷营养效率的差异及其机理[D];南京林业大学;1999年
10 孙志虎;长白落叶松人工用材林长期生产力维持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琼;桉树工业原料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贮量初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2 孙国定;松材线虫病的传播特点和治疗技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3 苏文会;关于大木竹的开发与利用评价[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4 李小军;文县杨生长规律及其生态学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5 李炳凯;皖南丘岗地区火炬松林分结构调控技术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6 李冬;西双版纳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6年
7 杜燕星;山苍子施肥及其营养诊断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8 闵志强;长白落叶松生物量估测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曾亚梅;基于3S技术的高速公路植被解译及生物量的估算和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乌吉斯古楞;大青山油松人工林密度对林木生长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28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engwushengchang/728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