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店油田馆陶组辫状河—曲流河转换及其控制因素
本文关键词: 沉积特征 河流类型 主控因素 演化模式 出处:《断块油气田》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探讨孔店油田馆陶组河流类型的转换模式,在沉积学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对研究区岩心及测井资料的详细描述,在河流成因岩相类型识别的基础上,确定了6种沉积微相类型,并且通过对馆陶组地层垂向沉积微相、河道堆叠样式和河道宽厚比等的变化特征分析,确定了研究区发育辫状河和曲流河2种类型的河流,并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河型转换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基准面变化、物源供给及古气候3个因素控制着孔店油田馆陶组河流类型的转换过程。受到基准面的逐渐升高、物源供给能力的减弱及古气候环境变的干热等因素的影响,馆陶组沉积逐渐由辫状河体系向曲流河转换,最终建立了研究区河型演化模式。
[Abstract]:In order to discuss the river type conversion model of Guantao formation in Kongdian Oilfield, under the guidance of sedimentology theory, the core and logging data of the study area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and based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fluvial origin lithofacies type. Six types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were determined, and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vertical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channel stacking style and width to thickness ratio of the Guantao formation were analyzed. Two types of rivers, braided river and meandering river, are identified in the study area, and the sedimentary model of the study area is established. On this basis, the control factors of river type conversion are analyzed,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tum level changes. The three factors of material supply and paleoclimate control the river type conversion process of Guantao formation in Kongdian Oilfield, which is influenced by the increasing of datum level, the weakening of material supply capacity and the change of dry heat in paleoclimate environment. The deposition of Guantao formation w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from braided stream system to meandering stream system, and the fluvial evolution model of the study area was finally established.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沉积过程分析的砂质辫状河储层中细粒沉积成因机制与分布模式研究”(41672129)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0引言河流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在时空上极具变化性,会表现出多种河型。河道形态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在外界因素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河型就可能发生转化,河型的转化会导致不同河段砂体的发育特征存在明显差异[1]。河型研究是判别地下不同成因砂体的关键,较为准确地判断河型并分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家俊,王永诗,石砥石,王学军;胜利油田沾车地区馆陶组地层速度特征[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2 朱美衡,郭建华,刘辰生;曙一区馆陶组沉积特征分析[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张若祥;李建平;刘志刚;刘士磊;卢辉楠;;渤海中部馆陶组层序地层特征及底部界限研究[J];海洋石油;2010年03期
4 张若祥;李建平;刘士磊;卢辉楠;朱文森;王保全;;渤海中部馆陶组层序地层特征及其底界研究[J];地层学杂志;2011年02期
5 张善文,曾溅辉;断层对沾化凹陷馆陶组石油运移和聚集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J];地球科学;2003年02期
6 刘鹏;周军;;饶阳凹陷馆陶组沉积相类型及分布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15期
7 张兆臣;李凡华;惠钢;周晓阳;;大港油田埕海一区馆陶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05期
8 邢凤存,刘连启,刘成鑫,孙波,王昌勇,高振中;太平油田馆陶组下段沉积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年06期
9 陈莹;谭茂金;;桩106井区馆陶组油气藏形成条件及控制因素[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朱桂平;;水平井技术高效开发草20馆陶西北部薄层特稠油油藏[J];内江科技;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庞忠和;杨峰田;李义曼;段忠丰;;馆陶组咸水层与二氧化碳的相互作用及其地热利用与碳封存意义[A];地热能开发利用与低碳经济研讨会——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十四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李义曼;庞忠和;杨峰田;;北塘凹陷新近系馆陶组的CO_2-EATER实验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4年
3 李义曼;庞忠和;杨峰田;段忠丰;;北塘凹陷馆陶组地热水同位素与CO_2-EATER的可行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钟建华;刘云田;姜波;管全俊;张跃忠;柳祖汉;吴孔友;李勇;;山间(季节性)曲流河边滩的沉积学特征——以柴达木盆地英雄岭的曲流河为例[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5 渠永宏;隋新光;刘国涛;龙涛;;曲流河点坝砂体建模技术及在水平井地质设计中的应用[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肖丽;刘浩伟;陈全红;曹红霞;;环县地区沉积相研究[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贾文宏;王淑英;吴名;许丽艳;李长富;;关于白垩系泉头组四段地层曲流河的研究[A];“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吉林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印森林;吴胜和;李俊飞;张莉;冯文杰;范明霏;;砂砾质辫状河内部构型模式研究——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黑油山沟三叠系克拉玛依组露头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喜新;济阳坳陷馆陶组构造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2 王文楷;辫状河砂岩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3 陈留勤;高含水油田曲流河储层沉积学表征与地质建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张善严;喇萨杏油田曲流河型砂体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岳大力;曲流河储层构型分析与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丽颖;多属性分析技术在孔店地区馆陶组的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2 房煦;饶阳凹陷留西油田南部馆陶组精细构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3 刘斌楠;饶阳凹陷留西油田北部馆陶组沉积微相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4 肖瑛s,
本文编号:14638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463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