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二次生烃研究进展与关键问题
本文选题:石炭系—二叠系 + 煤系烃源岩 ; 参考:《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7年01期
【摘要】:渤海湾盆地下伏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自古近纪以来的二次生烃具有重要的油气成藏意义,成为中国东部深层油气研究的热点。综合前人对该套烃源岩的分布特征、地化特征、二次生烃研究方法以及二次生烃模式等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的二次生烃起始点确定、二次生烃动力学机制分析以及二次生烃有效性评价是研究的关键问题;此外,构造演化解析和烃源岩生烃史的恢复可以确定二次生烃起始点,开展不同二次生烃起始点的热模拟实验可以揭示二次生烃过程中形成油气的有机质性质及其生烃动力学机制,结合研究区不同构造单元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可以预测二次生烃资源量,达到深层油气资源预测的目的。
[Abstract]:The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from the lower Carboniferous to Permian coal-bearing source rocks in the Bohai Bay Basin has important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significance since Paleogene and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the deep oil and gas research in eastern China.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ethods and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odels of the source rock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starting point of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the Carboniferous to Permian coal measure source rocks in the study area is determined. The analysis of the kinetic mechanism of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the evaluation of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effectiveness are the key problems in the study, in addition, the analysis of structural evolution and the restoration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history of source rock can determine the starting point of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erm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t different starting points of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an reveal the organic property of hydrocarbon formation and its hydrocarbon-generating kinetic mechanism in the process of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ombined with th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tectonic units in the study area, the secondary hydrocarbon resources can be predicted and the deep oil and gas resources can be predicted.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渤海湾盆地深层油气地质与增储方向”(2016ZX05006-007) 青岛市人社局博士后项目“渤海湾盆地南部石炭—二叠系烃源岩二次生烃模式”(05T15010830) 青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页岩气勘探开发工艺与技术装备项目”(13-4-1-2-gx)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蜀民;李良;张威;齐荣;马超;陈敬轶;;鄂尔多斯盆地北缘石炭系-二叠系大型气田形成条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6年02期
2 倪春华;包建平;周小进;许书堂;徐良发;徐田武;苏颂臣;;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胡古2井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J];石油实验地质;2015年06期
3 方旭庆;;沾化凹陷凸起带旋扭运动及其与新近系油气聚集的关系[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5年02期
4 张松航;梁宏斌;唐书恒;钱铮;赵俊斌;;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热史及成熟史模拟[J];高校地质学报;2014年03期
5 万丛礼;金强;李钜源;缪俊茜;;裂谷盆地岩浆活动控制油气概论[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4年01期
6 朱建辉;胡宗全;吕剑虹;王保华;周新科;;渤海湾盆地济阳、临清坳陷上古生界烃源岩生烃史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10年01期
7 金强;宋国奇;王力;;胜利油田石炭-二叠系煤成气生成模式[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9年03期
8 金强;宋国奇;梁宏斌;程付启;王力;;渤海湾盆地源于石炭系—二叠系的煤成气成因特征和潜力分析[J];地质学报;2009年06期
9 胡晓庆;金强;王秀红;林腊梅;王娟;王婷婷;;烃源岩二次生烃热模拟实验研究进展[J];断块油气田;2009年03期
10 吕剑虹;缪九军;张欣国;朱建辉;;济阳—临清东部地区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二次生烃研究[J];江苏地质;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郭春清;沾化凹陷孤北潜山中、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特征及其煤成气判识标志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力;济阳和临清坳陷深层天然气成因鉴别与生成模式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林;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二次生烃模拟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2 王艳;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特征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功强;陈雨霖;贾会冲;赵永刚;谢锐杰;刘四洪;李丽;;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十里加汗区带致密砂岩储层流体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J];天然气工业;2017年02期
2 徐进军;金强;程付启;林腊梅;;渤海湾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二次生烃研究进展与关键问题[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7年01期
3 徐春华;王亚琳;;基于无机二氧化碳成藏期探讨博兴断层启闭性——兼论断层活动性与启闭性的关系[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6年05期
4 梁钊;周瑶琪;王瑞;刘晨光;朱之锦;张德彬;;临清坳陷东部高古4井煤成气藏成藏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6年04期
5 万丛礼;张玺;;茫汉断陷图1井区油气藏成因及其意义[J];油气地球物理;2016年03期
6 彭威龙;胡国艺;黄士鹏;房忱琛;刘丹;冯子齐;韩文学;蒋锐;陈慧娟;;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气田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7 董银磊;于浩雨;曹建康;刘司红;王亮;李锋;;伊宁凹陷构造样式及其与油气关系[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6年01期
8 朱炎铭;侯晓伟;崔兆帮;刘刚;;河北省煤系天然气资源及其成藏作用[J];煤炭学报;2016年01期
9 贾京坤;孙波;万丛礼;;裂谷盆地侵入岩区油气成藏系统研究——以济阳坳陷罗家地区为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年35期
10 孙玉花;李志鹏;林承焰;刘魁元;;邵家地区北部断阶带沙四段灰岩油气成藏分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娟;咸化环境盐类物质与有机质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廉娟;大庆探区晚古生界油气资源前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2 宫萍萍;环渤海湾地区石炭—二叠系油气成藏条件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威;张春生;方金;马雪娟;;鄂尔多斯盆地绥靖地区长7油层组沉积相特征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6年01期
2 张新顺;王红军;马锋;孙相灿;宋志慧;;致密油资源富集区与“甜点区”分布关系研究——以美国威利斯顿盆地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15年05期
3 席胜利;刘新社;孟培龙;;鄂尔多斯盆地大气区的勘探实践与前瞻[J];天然气工业;2015年08期
4 刘超英;闫相宾;高山林;闵斌;;油气预探区带评价优选方法及其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5年02期
5 王南;裴玲;雷丹凤;曾博;;中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开发现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5年01期
6 郭少斌;赵可英;;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泥页岩储层含气性影响因素及储层评价[J];石油实验地质;2014年06期
7 张友;南山;王玉秀;黄雷;王应斌;王瑞;;隐伏走滑断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以渤海海域蓬莱13—14地区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4年06期
8 杨庆道;郭朝斌;王伟锋;张文博;周雄波;;楚雄盆地扭动构造及其演化[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4年06期
9 郝雪峰;尹丽娟;;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差异聚集模式探讨——成藏动力、输导、方式的关系[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4年06期
10 陈元千;李剑;;中国新版《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标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国林;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D];西南石油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勇,张有生,朱炎铭,范炳恒,姜波,李田忠;煤中有机质二次生烃迟滞性及其反应动力学机制[J];地球科学;2000年03期
2 宫色,李剑,张英,罗霞;煤的二次生烃机理探讨[J];石油实验地质;2002年06期
3 兰酊;;二次生烃的蓝移特征[J];海相油气地质;2002年01期
4 张有生,秦勇,刘焕杰,朱炎铭,姜波,范炳恒;沉积有机质二次生烃热模拟实验研究[J];地球化学;2002年03期
5 关德师,王兆云,秦勇,程克明;二次生烃迟滞性定量评价方法及其在渤海湾盆地中的应用[J];沉积学报;2003年03期
6 孙殿斌,孙德忠;成熟度对煤二次生烃的控制[J];煤炭技术;2003年11期
7 陈增智,郝石生;再埋藏过程中二次生烃作用数值模拟[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年03期
8 邹艳荣,杨起,刘大锰;华北晚古生代煤二次生烃的动力学模式[J];地球科学;1999年02期
9 兰酊;;二次生烃的特征[J];海相油气地质;2002年02期
10 李田忠,秦勇,张有生,宋党育;二次生烃的蓝移现象[J];地质科学;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卢双舫;钟宁宁;薛海涛;李吉军;李宏涛;;碳酸盐岩有机质二次生烃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及其意义[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陈安定;刘东鹰;刘子满;沃玉进;;江苏海相中、古生界源岩二次生烃[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3 辛艳朋;邱楠生;李慧莉;;塔里木盆下古生界烃源岩二次生烃构造——热演化条件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广友;把立强;王勤;;二次生烃热模拟产物中烃类气体的碳同位素特征[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张欣国;贾存善;邱蕴玉;;苏北—南黄海盆地古生界二次生烃探讨[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黄俨然;张枝焕;吴聿元;黎琼;藏春娟;;下扬子地区二次生烃与晚期成藏定量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林;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二次生烃模拟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2 刘彦;江汉平原区中、古生界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3 缪九军;济阳—临清东部C-P煤系源岩二次生烃机制及潜力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362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836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