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延长油田富县探区致密油藏储层的特征和控制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4 17:12
【摘要】:本次研究以延长油田富县探区长8油层组致密储层为研究对象,依据钻井、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电子探针、扫描电镜、测井解释、高压压汞,并通过现场地质调查等方法,对该地区长8油层组致密储层剖面进行剖析,并对目的层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沉积相的发育与展布特征、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层的微观孔渗特征等进行研究,最终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对探区长8致密油藏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油藏的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认为该区储层的岩性以长石砂岩和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属于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平均孔隙度8.12%,平均渗透率0.25×10~(-3)μm~2,属于低孔、特低渗-超低渗储层。长8储层的孔隙结构复杂,其主要孔隙类型为原生粒间剩余孔和长石溶孔,孔喉类型属于微孔细喉型。研究区长8储层具有弱速敏、中等偏弱盐敏与酸敏、弱水敏、弱碱敏的特征,长8油层组又分为长8~1和长8~2两个砂层组,长8~1层间非均质性较强,而长8~2层间非均质性较弱。长8油层组致密储层主要成岩作用为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等作用影响明显。同生成岩阶段、早成岩阶段为储层的两大成岩演化阶段。长8油层组致密储层的非均质性强,层内非均质性则为中等程度,而层间非均质性。研究区裂缝发育,在纵向上贯通了该地区的上下储层,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在横向上,也增加了储层的渗透率及孔隙度提高储集性能,流体的储集空间也得到提高,特别是在低渗透储层中,裂缝的发育对油气的富集增产显著。本区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控制因素主要有沉积微相、裂缝发育程度和成岩作用。烃源岩的发育,油源供给充足、鼻状构造发育等条件,是该区成为油气高产富集的有利场所。
【图文】: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图,探区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思路与方法以石油天然气储层地质学、石油勘探开发的应用等相关理论为指 所示。有的研究成果,依据岩心描述,测井曲线、资料分析化验以及成理,参照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结合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发相结合,从获得的数据中,研究延长油田南部探区富县探区长8致油田南部探区致密油藏储层特征综合分析,从而分析致密油藏储

构造形态,地理位置,晋西,逆冲带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叠合型的盆地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主要特征,,发育在华起、西缘逆冲带、天环坳陷、渭北隆起和晋西挠褶带尔多斯盆地内的构造形态比较单一,整体上以鼻状不大,从整体上看,一般倾角不足 1°。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志强;钟建华;李勇;王书宝;刘绍光;;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长6、长8低孔渗储层物性及其影响因素[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5年04期

2 梁卫卫;党海龙;杜林徽;王莉;;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5年06期

3 田媛;钟建华;王书宝;陶红胜;刘韶光;李勇;孙宁亮;邵珠福;倪良田;毛毳;葛玉柱;陈彬;曲俊利;王桂林;;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三叠系延长组震积岩及其地质意义[J];古地理学报;2015年04期

4 李忠兴;屈雪峰;刘万涛;雷启鸿;孙华岭;何右安;;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油合理开发方式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5年02期

5 马兵;李宪文;刘顺;王广涛;郑鹏;邵心敏;相智文;周德胜;;致密油层体积压裂人工裂缝与天然微裂缝相互作用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6 蔡劲;王桂成;张震;;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长8油藏油源对比研究[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4年04期

7 薛永超;田哠丰;;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藏特征[J];特种油气藏;2014年03期

8 程远方;王光磊;李友志;时贤;徐鹏;;致密油体积压裂缝网扩展模型建立与应用[J];特种油气藏;2014年04期

9 杜金虎;刘合;马德胜;付金华;王玉华;周体尧;;试论中国陆相致密油有效开发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4年02期

10 杜金虎;何海清;杨涛;李建忠;黄福喜;郭彬程;闫伟鹏;;中国致密油勘探进展及面临的挑战[J];中国石油勘探;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海林;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致密油层综合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2 李克永;鄂尔多斯盆地富黄探区延长组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邓亚仁;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区域延长组长8层段致密砂岩储层微观结构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7年

2 张徇齐;致密油储层人工裂缝网络形成机制[D];西安石油大学;2016年

3 黄芳;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延长组长8储层特征与储层评价[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4 李友志;致密油体积压裂缝网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5 黄德才;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长6-长8沉积体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余芳;富县探区三叠系延长组沉积相及有利砂体展布[D];西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986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5986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8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