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华池地区长7段致密储层综合评价

发布时间:2020-05-20 17:32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有着极为丰富的致密油资源,特别是其镇原-华池地区中生界延长组长7致密油勘探,近年来获得了一批工业油流井,显示了极好的勘探前景,但是勘探程度相对较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沉积方面重力流如何控制砂体展布和沉积作用如何决定砂体结构的差异性两个方面未做深入的研究;成岩方面成岩作用如何影响储层的非均质性,如何确定相对优质储层也是目前勘探开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区裂缝普遍发育,裂缝的分布规律和对裂缝的分布进行定量预测也是镇原-华池地区致密储层研究需要解决的难点。本次论文以这三个问题为研究的立足点,开展本次研究。在对沉积模式和沉积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对砂体构型和砂体展布进行分析,通过和常规低渗透储层对比,找到致密储层和常规储层沉积和砂体方面的异同处;运用压实计算和图像分析等方法充分认识了成岩作用及成岩相带;运用高精度的纳米CT扫描技术等较为准确表征了致密储层孔喉特征及分布特点;运用岩心、露头观察,FMI成像测井、三轴围压岩石力学实验及现场生产测试资料,建立三维地质建模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构建了“二元法”裂缝预测方法认识了裂缝分布规律并实现定量描述;通过精细的差异统计对比,清晰认识了致密储层与常规储层的根本差异,明确得到致密储层虽为非常规储层,但其表现为既有非常规属性又有常规属性;通过研究致密储层沉积、成岩和裂缝等对储层孔喉特征及物性的控制和影响,从储集性能、流动能力、控制因素和结果验证等方面筛选了评价参数,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该致密储层综合评价标准,为优质储层判识提供了依据。通过本次研究不仅明确了研究区长7致密储层的核心特征,还评价出I、II类储层较好的储集层,并优选出4个含油富集区,有利区面积达到一千五百余平方公里,为下步致密油勘探提供了有利的目标。同时,也取得了如下主要认识:(1)从致密储层性质方面:研究区长7致密储层仍为细砂岩储集体,而非粉砂岩、泥页岩或碳酸盐岩储集体。与盆地常规低渗储层相比,仅是沉积物中粗砂含量极少,极细粒和泥质成分增高,粒度偏细,致使储层物性更差。因此,在储集体性能方面仍以常规属性为主。该致密储层是有常规特性的非常规储层。(2)从沉积特征方面:重力流沉积是其显著的特点,对储层的沉积起着决定性控制作用。充足而持续的物源供给,使得滑塌后沉积物快速堆积,原有较陡的斜坡相对变缓,有利于下一期的沉积物向湖盆深部推进,从而使沉积砂体延伸更远更广。与盆地常规低渗储层沉积相比,其受河流控制的作用减弱,滑塌和滑塌体上的浊积水道成为主要沉积特征。因此,砂质碎屑流是典型而主要的沉积微相,其控制着相对较为优质砂体的分布。而盆地常规低渗储层砂体多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或河口砂坝沉积微相控制。通过岩石相、剖面相、测井相等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长7主要发育4种砂体结构类型,多期砂叠置厚层型(Ⅰ),厚砂、薄泥互层型(Ⅱ),厚砂与薄砂、泥互层型(Ⅲ)及薄砂、泥互层型(Ⅳ),其中以Ⅰ、Ⅱ类砂体为最优质砂体结构。与盆地常规低渗储层沉积相比,致密储层由于沉积物为多期而快速堆积,且处于湖水相对较深的区域,沉积物较难受到湖浪淘洗作用。因此,沉积砂体粒序较为混杂,分选相对交差,非均质性较强。其沉积物粒度细,以细粉砂为主,中粗砂含量低(3.1%),泥质含量高(9.4%),砂泥互层较为发育。而常规低渗储层粒度一般较粗,中粗砂含量相对较高(16.1%),泥质含量低(0~2.2%),这是造成致密储层非常规特性突出的重要的沉积控制因素。与盆地常规低渗储层相比,由于是储集砂岩沉积物粒度细,泥质含量高;长石、抗压实能力差的岩屑及填隙物等塑性组分含量相对较高;处于湖盆中部地区,地层厚度相对较大,埋深相对较深,上覆岩层压力高于盆地其它区域等原因。机械压实成岩作用尤为突出,经计算和对比,长7致密油储层压实作用造成的孔隙度损失率55%以上,高出常规储层15个百分点(孔隙度损失率40%左右)。这也是造成储层非常规特性突出的又一重要控制因素。(3)从成岩作用方面:与盆地常规低渗储层相比,溶蚀作用对致密储层的改造作用更为突出。研究区溶蚀孔含量一般在1.3%左右,占到了总面孔的65%,高出常规储层35个百分点(一般占比在30%左右)。溶蚀作用增孔率达到了19.6%,高出10个百分点(一般增孔率为9%左右)。这些溶蚀孔隙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的储集及渗流能力,对于长7油藏的形成和能够有效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因此,溶蚀作用是研究区最有利的成岩作用,也是决定性的成岩作用。与盆地常规低渗储层相比,致密储层储集空间主要集中在1~7μm孔隙之间(占总孔隙体积的74.0%),而低渗储层储集空间则在6~20μm孔隙之间(10μm以上孔隙占比55%)跨度较大,较为平均分布。致密储层喉道细小(一般0.01~0.08μm),与孔喉配位数较低(每孔1~3个),低渗储层喉道相对较粗(一般0.12~0.23μm),孔喉配位数相对较高(每孔3~7个)。(4)从孔喉特征方面:受沉积、成岩作用影响,致密储层孔喉细微,总体属微孔微喉型,其孔隙度10.4%,与常规低渗储层(一般10~12%左右)相比差距较小,表明致密储层仍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致密储层渗透率0.19mD,与常规低渗储层(0.7~2mD)相比相差极大,表明致密储层基质渗流能力较差。因此,致密储层储集性能表现为常规特性,而渗流特性表现为非常规特性。(5)从裂缝特征方面:研究区长7致密储层裂缝主要发育高角度构造裂缝,裂缝优势方位为北东东和北西向。研究区裂缝较少被充填,填充物以方解石为主,开度在0.5mm以下,受岩性和厚度影响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东部和东南地区,西南和东北地区裂缝较少。研究区长7致密储层有着显著的重力流沉积特征,砂质碎屑流是最有利沉积相带,在其控制下的I、II优质砂体是最有利的储集体;在经历了较为强烈的破坏性成岩作用后,以长石溶蚀为主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极大改善了储集性能和渗流能力;储层总体表现为微孔微喉特征,具有相对较好的孔隙空间,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场所,但其渗流能力较差;在储层总体致密的背景下,由于裂缝的发育,较为有效改善了储层的渗流能力,为勘探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总体看来:研究区长7致密储层是一套在储集性能方面具有常规特性的非常规碎屑岩储层,通过本文研究既清晰认识到其非常规特性,也较为客观的认识到了其具有的常规特性。
【图文】:

鄂尔多斯盆地,盆地,宁县


质和国内行政区划,将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单元由南至造单元。即南部的渭北隆起、北部为伊盟隆起;大单斜坡(范围最大,占整个盆地面积的二之一部的西缘逆冲断带。其中三叠系延长组是盆地最的研究和经济价值。其特点为油气分布广、含油孔隙度低。本文的研究区北起华池,南到宁县,图 2.1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单元划分

分布图,轻矿物,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李文芳: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华池地区长 7 段致密储层综合评价方向的母岩供给和西南方向的母岩供给对盆地沉积物源供给补充影响最北沉积体系以低石英、高长石和低岩屑为主要特点,并以变质岩岩屑多的云母碎屑,主要表现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岩石类型,及其岩屑砂岩;西-西南沉积体系碎屑以高石英、低长石为特征,较高的软量,长石岩屑砂岩是最主要岩石类型,仍有极少的岩屑长石砂岩和岩石类型。本次研究重点是加强了取心井岩心的观察和测试,关键是对的检测和定量分析,通过系统统计和分析,编绘了长 7 段轻矿物组合 3.1),通过分析研究区岩石类型和岩石组分,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的物源供应方向为西南物源(高石英、低长石、高岩屑)。长石质岩屑质长石砂岩为研究区的主要砂岩类型;从平面上看,砂岩样品具有均 45.0%),长石含量显著偏低(平均 19.2%),,且北部岩屑偏高,南的特点,整体上具有高石英、低长石的分布特点。轻矿物特征研究结区长 7 时期主要受控于西南物源。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筱敏;潘荣;朱世发;魏巍;叶蕾;;致密储层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分析[J];地学前缘;2018年02期

2 马强;黄卫东;白国娟;卿忠;孙玉峰;李宏伟;张品;申海莲;;致密储层分析实验方法探讨——以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为例[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3 茹红丽;骞铁成;巫莎明;张改霞;;应用技术标准提升低渗致密储层压裂效果[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6年04期

4 伊怀建;朱维耀;张明江;张萌;宋洪庆;;低渗透致密储层气体低速非达西渗流地层压力分布及产能分析[J];特种油气藏;2012年01期

5 苏建;;雷家白云岩致密储层改造发展历程与认识[J];中外能源;2018年05期

6 王培茂;;高精度储层预测在腰英台嫩四段致密储层中的应用[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7年05期

7 覃爱平;付军雷;陈涛;;致密储层水平井改造技术的研究和运用[J];石化技术;2016年04期

8 娄娜;赵天琦;张雁;;齐家油田致密储层脆性指数计算方法研究[J];中州煤炭;2016年06期

9 曹学军;傅伟;李晖;曾晓建;;低渗致密储层水平井连续油管拖动压裂及投产工艺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13年12期

10 郭兰;丁超;门艳萍;孙佩;;富县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8~2致密储层评价[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博雅;杨顶辉;;基于粘弹性理论的致密储层波传播模型[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三)——专题61:分形理论在地学和石油工程中的应用、专题62:非常规油气(致密油气)勘探与开发地球物理基础理论方法[C];2016年

2 周磊;操应长;卢双舫;;廊固凹陷旧州-固安构造带致密储层特征及成因研究[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57:盆地动力学与非常规能源论文集[C];2014年

3 罗啸泉;;成都洛带遂宁组致密储层特征[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4 张岩;姜勇;侯志强;;致密储层AVO响应特征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A];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四)——专题64:油气成藏机理、专题65: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C];2017年

5 于瑞;庞雄奇;彭俊文;;致密油特征、形成条件与聚集机理综述[A];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C];2015年

6 汪洋;李树同;牟炜卫;闫灿灿;;鄂尔多斯盆地姬塬西部长8_1致密储层特征及孔隙度演化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度(第15届)学术论文汇编——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C];2016年

7 汪洋;李树同;牟炜卫;闫灿灿;;鄂尔多斯盆地姬塬西部长8_1致密储层特征及孔隙度演化分析[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4)[C];2015年

8 张颢泷;刘秘;李长喜;谢然红;;致密储层岩石分类方法研究[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一)——专题52微地震监测与反演、专题53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C];2015年

9 窦文超;刘洛夫;吴康军;徐正建;张妮妮;冯旭;;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7致密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渗透率的影响[A];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C];2015年

10 苑书金;;大牛地气田致密储层地震描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谷学涛 通讯员 薛明 王建武;致密储层如何无水压裂[N];中国石油报;2017年

2 记者 杨军 通讯员 史文奇;特色技术压开致密储层[N];中国石油报;2016年

3 通讯员 王得刚;新技术支撑致密油开发再突破[N];青海日报;2016年

4 记者 瞿剑;陕北姬塬发现我国首个亿吨级致密油田[N];科技日报;2015年

5 记者 吴莉;中石油发现我国首个亿吨级致密油田[N];中国能源报;2015年

6 本报通讯员 杨文礼;定边姬塬发现我国首个亿吨级大型致密油田[N];榆林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芳;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华池地区长7段致密储层综合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8年

2 周文;川西致密储层现今地应力场特征及石油工程地质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3 白玉彬;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长7致密储层成岩演化与成藏过程耦合机理[D];西北大学;2013年

4 才博;非常规低渗透致密储层低伤害、高效改造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王国锋;长垣西部高台子致密油层储层特征及有效动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3年

6 曾青冬;页岩致密储层压裂裂缝扩展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7 史晓东;致密油藏体积压裂缝网形成及控制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年

8 刘云燕;三肇凹陷扶余油层致密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9 王亮国;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致密气藏储量评价与发展战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10 马立民;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油气不均—分布及控制因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江龙;致密储层体积压裂适应区筛选[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2 李祯;致密储层中流体流动的LBM模拟[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3 王庆鹏;F142区块致密储层人工压裂模型表征[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4 徐奔奔;基于各向异性的致密储层裂缝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5 李俊秋;红河油田长8段致密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6 曾驰敏;Q油田致密储层水平井体积压裂产能预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7 洪亚飞;致密油溶解气驱渗流机理与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8 李宇航;砂砾岩致密储层地震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9 刘男卿;昌吉油田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形成机制[D];新疆大学;2016年

10 贾培锋;致密油藏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和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本文编号:26729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729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6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