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川中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含气性预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6 08:11
【摘要】: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是世界上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的碳酸盐岩储层有着埋藏深、地质年代老等特点,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的含气性储层正属于此类储层,其埋藏深、非均质性强等特征,使其成为一种复杂的勘探难题,对于此类储层的勘探开发和定性评价有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基于此,本文主要运用了地震叠后反演技术、基于GST(梯度结构张量)的相干属性计算技术、PCA(主成分分析)-RGB多属性融合技术以及多尺度PCA-RGB融合技术对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目的层段进行储层综合含气性预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利用带限反演、基于模型的反演以及稀疏脉冲反演三种不同的叠后反演技术对该地区的目的层段进行了反演;通过三种不同方法的效果对比,基于模型的反演方法效果更好,与测井结果相吻合,为该地区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一定的依据。2、通过基于GST的相干属性计算方法,先后对灯影组储层地震数据构建结构张量矩阵,进行平滑处理,得到特征值,并根据特征值对相干属性进行计算,得到的相干属性能够有效的识别断层和缝洞构造;结果表明,灯影组储层有断层和溶洞发育。3、利用PCA-RGB多属性融合技术对目的层段进行构造识别,并为储层的含气性检测提供一定的依据。该方法通过提取多种地震属性的主成分,并进行对比,优选出有利的属性进行RGB融合;相对于单一的地震属性,该方法能够利用多种地震属性,提高解释的精度;结果表明,该方法使得灯影组储层的断层和不连续能够得到显示,储层的含气性能够与测井结果相吻合。4、利用多尺度PCA-RGB融合技术对目的层段进行储层预测,该方法首先利用广义S变换对地震信号进行时频分析,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各频率的主成分,构成高、中、低三个频段,最后将三个频段进行RGB融合;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的对灯影组储层的含气性进行识别,同时也实现了谱分解数据的快速解释。
【图文】: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震旦系,灯影组


地区目的层段的储层特征进行研究和描述;种不同的叠后反演技术对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于 GST 的相干属性计算方法对川中地区震旦系提取和解释;析三种不同的反演方法理论和实际的应用;使用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进行地质异常体的识别;尺度 PCA-RGB 融合技术对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线所用方法的技术路线图,一方面对储层岩性、物类进行研究描述,一方面通过四种方法对储层进,最后得到综合预测结果。

川中,构造位置,内部结构,黄汲清


12图 2-1 川中研究区构造位置图2.2 勘探状况从威远地区的内部结构来对四川盆地进行勘探。黄汲清等众多资历较高的地质学家在 1938 年对威远地区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地面地质调查;1940 年 7 月首钻威 1 井,,1956 年 5 月始钻威基井,至 1958 年 4 月因动力不足停钻。1963 年 8 月决定威基井继续完成原设计地质任务,加深钻探,1964 年 9 月发现震旦系气藏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擎宇;刘伟;张艳秋;石书缘;王坤;;白云石化作用及白云岩储层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5年05期

2 罗冰;杨跃明;罗文军;文龙;王文之;陈康;;川中古隆起灯影组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及展布[J];石油学报;2015年04期

3 赵文智;沈安江;周进高;王小芳;陆俊明;;礁滩储集层类型、特征、成因及勘探意义——以塔里木和四川盆地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4年03期

4 田仁飞;曹俊兴;;地震分倒频处理技术[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年03期

5 曹俊兴;刘树根;田仁飞;王兴建;何晓燕;;龙门山前陆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研究[J];岩石学报;2011年08期

6 贺振华;贾义蓉;蒋炼;黄德济;;碳酸盐岩礁滩油气储层地震预测方法探讨[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1年01期

7 张益明;李绪宣;符力耘;;瞬时子波吸收分析技术的应用——以中国近海天然气检测为例[J];石油物探;2009年04期

8 陈学华;贺振华;文晓涛;黄德济;;低频阴影的数值模拟与检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9年03期

9 董宁;杨立强;;基于小波变换的吸收衰减技术在塔河油田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2期

10 罗平;张静;刘伟;宋金民;周刚;孙萍;王道串;;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基本特征[J];地学前缘;2008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凯;基于Gassmann方程的弹性参数数值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学华;时频分布与地震信号谱分析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815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815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7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