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松辽盆地大安地区扶余油层成藏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1 17:48
【摘要】:研究区位于松辽盆地大安地区,目的层为扶余油层,以超低渗及致密油资源为主。鉴于目前对于这两类油气资源“藏”的研究并不重视,因此缺少对生排运聚系统地研究。针对这类问题,本次研究通过对研究区烃源岩、储层、生储盖组合等特征将研究区的低渗透油藏分为“常规型”、“过渡型”、“非常规型”三种类型。进一步通过残留烃、有机碳含量等地化指标确定扶余油层油气的充注方式为稳定持续充注,并划分扶余油层的“充注临界深度”(深度为1700m,有机碳含量下限为2.5%),由此可知,常规型进入充注阶段早期,过渡型达到了充注阶段中期,非常规型达到了充注阶段中、晚期。利用铸体薄片、电镜扫描等技术手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到垂向成岩演化过程:储层的物性首先在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下遭到破坏,然后在溶蚀作用下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储层物性的变化总体上还是以破坏为主。常规型刚进入压实阶段,过渡型已经进入压实阶段早期,但发生一定的溶蚀作用,非常规型经历了与过渡型相似的成岩演化过程,但生烃能力强于过渡型,这也是大安地区会形成三种类型油气藏的重要原因。根据生、储、盖、圈、运等成藏要素和成藏过程的组合,常规型主要受控于构造-断层,发育在稳定的隆起及大断裂的区域,过渡型主要受控于砂体-断层,发育在斜坡及凹陷周边的异常低压地区,非常规型主要受控于源-砂体(砂体),发育在南部凹陷砂体发育的地区及北部凹陷优质烃源岩及砂体发育的地区。
【图文】:

技术路线图,齐家,互层,赋存机理


东北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源储关系,确定评价单元、搞清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特征、赋存机理、保存条件,评估资源潜力与规模等;对全区可能的含油气系统、远景区带进行系统评价、排队优选。在柴达木盆地西部的第三系烃源岩是咸化湖相的烃源岩,具有低有机碳含量、高转化率、低生烃门限的特点,且区域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互层型的源储组合关系,以上是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致密油有利成藏条件;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古龙地区高台子油层普遍属于自生自储及互层型的源储组合,致密油则是属于优质烃源岩控藏,大安地区扶余油层临近齐家地区,源储关系区别于柴西地区及齐家地区,具有上生下储型的源储组合特征,因此源储组合的特征将是决定致密油成藏的关键因素,也是本次研究的重点方向。0.4 技术路线及工作量

地理位置,古龙凹陷,齐家,丘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1.1 区域地理位置与构造位置松辽盆地位于的中国东北部,是一个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横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四周被山脉、丘陵所环绕,西为大兴安岭、东北为小兴安岭、东南为张广才岭、南部为康平-法库山地。盆地中间是嫩江、松花江、辽河水系流经的松嫩平原沼泽区,四周为山脉和丘陵。地面海拔 120~300m,长 750km,,宽330~370km,面积约 26×104km2(其中在黑龙江的面积 11.8×104km2)[46],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典型陆相沉积盆地之一。大安地区地处松辽盆地南部古龙-大安凹陷的南部,北部紧邻齐家-古龙凹陷,西邻西部斜坡,东南部与长岭凹陷相接,主体分为红岗-大安阶地和齐家-古龙凹陷两部分,具有两隆夹一坡的构造格局[47-48](图 1.1 和图 1.2)。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E34;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金华;喻建;徐黎明;牛小兵;冯胜斌;王秀娟;尤源;李涛;;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勘探开发新进展及规模富集可开发主控因素[J];中国石油勘探;2015年05期

2 孙雨;邓明;马世忠;陈玉明;于利民;张雁;闫百泉;张云峰;;松辽盆地大安地区扶余油层致密砂岩油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5年05期

3 杨智;侯连华;陶士振;崔景伟;吴松涛;林森虎;潘松圻;;致密油与页岩油形成条件与“甜点区”评价[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5年05期

4 李霞;程相志;周灿灿;李潮流;刘忠华;;页岩油气储层测井评价技术及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年05期

5 张君峰;毕海滨;许浩;赵俊龙;喻廷旭;赵达;耿昀光;;国外致密油勘探开发新进展及借鉴意义[J];石油学报;2015年02期

6 邹才能;朱如凯;白斌;杨智;侯连华;查明;付金华;邵雨;刘可禹;曹宏;袁选俊;陶士振;唐晓明;王岚;李婷婷;;致密油与页岩油内涵、特征、潜力及挑战[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5年01期

7 李松泽;胡望水;陈佩佩;谭欣雨;;大安北地区扶余油层复杂致密油藏特征及成因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年01期

8 马洪;李建忠;杨涛;闫伟鹏;唐惠;郭彬程;黄福喜;吕维宁;;中国陆相湖盆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综述[J];石油实验地质;2014年06期

9 王社教;蔚远江;郭秋麟;汪少勇;吴晓智;;致密油资源评价新进展[J];石油学报;2014年06期

10 任涛;王彦春;王仁冲;;冲积扇低孔、低渗砂砾岩油藏产能指标预测——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Y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油藏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忠义;陇东地区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地质特征及成藏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2 魏登峰;鄂尔多斯盆地P地区延长组长7致密油藏形成机制与富集规律[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3 赵新智;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分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4 李婷婷;大安沿江地区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成藏模式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盼;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储层量化表征方法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7年

2 陈犁;致密油储层类型划分方法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7年

3 张情情;长7致密油水平井规模开发可行性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7年

4 班辉;红岗高台子油藏未动用资源潜力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5 杨成;大安沿江地区黑帝庙油层沉积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918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6918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a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