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气除油一体化旋流器分离特性研究
【学位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E93
【部分图文】:
图 1.2 水力旋流器的基本结构混合物进行分离的一种旋液分离设合液中的气和砂、对固相中的颗粒[32]。出世界上第一台圆锥形旋风分离器混合介质,将水中的固体颗粒进行此项技术。了液-液分离的观点,但在研究过程要难。英国 Martin Thew[35]教授等人在南安 10 年的研究,证明用旋流器进行油。他们在 1983 年生产出第一台商用段同心缩径段、细锥段和平行尾端。才逐步对油水分离设备有所意识,[37]在 1991 年研究出具有
第一章 绪论研究人员在静态旋流器的基础上,通过增离旋流器。通过室内试验研究表明[43-45],油效率高达 99%以上,表明了该新型旋流液-液旋流器和固-液旋流器结合设计出油固相颗粒等杂质在旋流分离后由切向出口程中固相颗粒等杂质对旋流器等操作装等影响到油水分离环境。试验表明,当该,下半部固-液分离流速较高时,油-水段的作用尤为重要,即上下连接的部分选这种密度差较大的介质间的分离,可以通分离。
图 1.3 油-砂-水三相分离旋流设备到三相旋流器研究的必要性,型气-液-固三相分离旋流器,气相经旋流器分离通过顶部的离心力的作用下密度较大的固固相颗粒的分离。该旋流器结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云飞;仲梁维;;重力沉降式油水分离技术的改进[J];通信电源技术;2015年06期
2 郑建;;油田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化工管理;2015年21期
3 郑小涛;龚程;徐红波;喻九阳;林纬;徐成;;油-水-气三相旋流器分离验证及气-液腔结构优化[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4年10期
4 宋民航;韩佳轩;;轴流式脱水型旋流器的流场分析与结构优化[J];石油矿场机械;2012年12期
5 蒋明虎;韩龙;赵立新;夏江峰;马波;徐磊;;内锥式三相旋流分离器分离性能研究[J];化工机械;2011年04期
6 杨剑秋;王延荣;;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空心叶片结构优化设计[J];航空动力学报;2011年02期
7 周光华;丁涌;霍进;李泽伟;张焘;;提高油田伴生气回收率的研究与应用[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0年S1期
8 胡晓林;刘红兵;;几种油水分离技术介绍[J];热力发电;2008年03期
9 刘晓燕;刘扬;;油气水三相流流型国内外实验研究进展[J];管道技术与设备;2007年04期
10 杨发平;汤年勇;孔雅芝;潘立红;;伴生气含油水对计量输差的影响[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海刚;旋风分离器中气—固两相流数值计算与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敬陆;含气条件下井下旋流器适应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2 樊敏;门式桁架的结构设计及有限元仿真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周俊鹏;油—气—水三相分离旋流器流场特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4 王超;卧式油气水三相分离器的流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毛丽;井下水力旋流器设计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6 刘明磊;正交试验设计中的方差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7 马飞;大空间厂房室内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8 范菲;井下油水分离同井回注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9 周建;聚结技术处理含油污水的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10 丰大成;高效分离器油气水分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463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846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