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珠江组灰岩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珠江组灰岩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东沙隆起位于珠江口盆地东北部,中央隆起带东段,是一个呈北东向展布,并向西南侵没的大型鼻状隆起。迄今为止,在东沙隆起上发现了10多个油气田,以及大量的油气显示。尤其灰岩储层勘探潜力大,主要分布于东沙隆起地区。目前,海洋石油资源逐渐被重视,对东沙隆起灰岩成藏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与构造沉积演化研究,将油气成藏综合地质条件与该地区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相结合,对东沙隆起地区灰岩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在收集整理前人对珠江口盆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东沙隆起地区区域构造及演化特征,依据区域沉积背景及测井录井资料,总结区域地层特征和沉积相特征。充分利用东沙隆起地区各项分析化验资料研究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并进一步利用SPI潜力指数对烃源岩生烃能力进行评价。应用岩心和岩屑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储层微观检测方式,结合孔渗数据对研究区储层的特征进行研究。依据研究区内钻井、录井、测井原始资料对东沙隆起地区典型油气藏勘探成功和失利的原因进行解剖,并依此完成研究区成藏综合地质条件及主控因素研究。通过对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珠江口盆地受控于南海扩张的程度、方向和扩张脊位置的迁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多幕次的演化过程。新生代分别经历了陆相碎屑岩沉积、海陆过渡相沉积和海相沉积三个时期。从下而上沉积了神狐组,文昌组,恩平组,珠海组,珠江组,韩江组,粤海组及万山组8套地层。东沙隆起地区碳酸盐岩油气主要来自于周围凹陷的恩平组、文昌组陆相烃源岩,烃源丰富。烃源岩SPI潜力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大多数烃源岩的SPI值在5~10之间,达到中等偏强的油气充载能力。东沙隆起珠江组主要发育具有生物格架结构和具有粒屑结构两种类型的灰岩储层。储集物性特征表明,流花地区具有较高孔隙度,具良好的孔渗关系,储层最发育;陆丰地区次之;惠州地区由于其强烈的胶结作用,导致其储层不发育。通过对东沙隆起珠江组油气成藏要素分析,认为研究区油气主要来自周缘洼陷文昌组和恩平组烃源岩。东沙隆起地区油气具有两期充注成藏,同时油气运移路径、灰岩礁滩相储层、圈闭的有效配置共同控制油气成藏。断层及灰岩裂缝是油气垂向运移主要通道,而油气横向运移路径主要受油气浮力与运载层毛细管阻力控制。
【关键词】:东沙隆起 珠江组 灰岩 成藏条件 主控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5
-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9-11
- 1.2.1 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现状9-10
- 1.2.2 珠江口盆地成藏研究现状10-11
-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11
- 1.3 主要研究内容11-12
- 1.3.1 烃源岩特征及生烃能力评价11
- 1.3.2 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11
- 1.3.3 典型油气藏解剖11-12
- 1.3.4 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12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12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12-13
-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13-15
-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15-21
- 2.1 区域构造背景15-18
- 2.1.1 区域构造特征15-17
- 2.1.2 区域构造演化17-18
- 2.2 区域地层特征18-20
- 2.3 沉积相特征20-21
- 第3章 主要烃源岩特征及生烃能力评价21-28
- 3.1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21-24
- 3.1.1 有机质丰度21-22
- 3.1.2 有机质类型22-23
- 3.1.3 有机质成熟度23-24
- 3.2 烃源岩分布特征24-25
- 3.3 生烃能力评价25-28
- 第4章 储层特征28-41
- 4.1 储层特征28-33
- 4.1.1 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类型28-29
- 4.1.2 储集空间类型29-33
- 4.1.3 储集物性33
- 4.2 成岩作用33-37
- 4.2.1 压实及压溶作用34-35
- 4.2.2 胶结作用35
- 4.2.3 溶蚀作用35-37
- 4.2.4 重结晶作用37
- 4.2.5 白云石化作用37
- 4.3 储层的控制因素37-41
- 4.3.1 胶结作用对储层的控制37-39
- 4.3.2 溶解作用对储层的控制39-40
- 4.3.3 其它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40-41
- 第5章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41-63
- 5.1 典型油藏解剖41-52
- 5.1.1 陆丰地区41-44
- 5.1.2 惠州地区44-48
- 5.1.3 流花地区48-52
- 5.2 成藏地质条件综述52-57
- 5.2.1 烃源岩条件52
- 5.2.2 储层条件52-53
- 5.2.3 盖层条件53-54
- 5.2.4 圈闭条件54
- 5.2.5 运移条件54-56
- 5.2.6 保存条件56-57
- 5.3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57-60
- 5.3.1 油气主要来源于文昌组与恩平组58
- 5.3.2 储层物性好58
- 5.3.3 油气两期充注成藏58-60
- 5.3.4 油气运移的通道60
- 5.3.5 断层-砂体是油气运移主要输导体60
- 5.4 油气成藏模式60-63
- 5.4.1 陆丰地区油气成藏模式60-61
- 5.4.2 惠州流花地区油气成藏模式61-63
- 结论63-64
- 致谢64-65
- 参考文献65-6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庆焕;珠江口盆地形成机制浅析[J];石油实验地质;1981年04期
2 王善书;;珠江口盆地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J];石油学报;1982年S1期
3 张克凡;;珠江口盆地地质工作经济效益简析[J];地质技术经济研究动态;1984年31期
4 饶春涛;李平鲁;;珠江口盆地热流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1991年06期
5 高莉玲;南海珠江口盆地珠Ⅲ次盆地石油系统[J];海洋地质动态;1999年10期
6 李俊良;王海荣;张建新;李琦;刘豪;;珠江口盆地西部珠江组潮流砂脊的分布、形态和水动力机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年05期
7 廖杰;周蒂;赵中贤;张云帆;徐子英;;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裂后异常沉降的数值模拟[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04期
8 刘道理;汪瑞良;秦成岗;全志臻;刘杰;徐乐意;张忠涛;屈亮;高鹏;徐徽;邢贞贞;;利用特色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消除崎岖海底影响——以珠江口盆地番禺—流花地区应用为例[J];海相油气地质;2013年01期
9 段威武,雷作淇;珠江口盆地第三纪地层[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4年02期
10 秦国权;珠江口盆地北坡新生代有孔虫及其沉积环境初探[J];微体古生物学报;198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天然气重大发现[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2 聂逢君;王华;李思田;朱伟林;;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储层及输导体沉积学特征[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3 杨玉卿;张聪慧;;珠江口盆地文昌15-1油田珠江组含油储层分布预测[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聂逢君;李思田;解习农;;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珠海、珠江组砂岩成分特征及大地构造背景探讨[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5 舒誉;施和生;杜家元;;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勘探新领域[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6 李振五;;珠江口盆地区域工程地质调查的声波地震勘查[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7 庞雄;;南海深水区低位扇研究[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8 ;珠江口盆地(西部)低阻油藏勘探新发现[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9 陈长民;杨少坤;;试论珠江口盆地(东部)三角洲—滨岸沉积体系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储量增长方向[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0 孙龙涛;陈长民;孙珍;詹文欢;;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构造演化机制模拟与生烃[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卢轶;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钻获可燃冰[N];广东科技报;2013年
2 记者 操秀英;我首次在珠江口盆地钻获高纯度新类型天然气水合物[N];科技日报;2013年
3 记者 夏s,
本文编号:293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293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