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测井信息预测火成岩缝洞储集层压后产量
发布时间:2021-08-21 03:59
基于火成岩缝洞储集层压后气体分阶段流动特征的研究,应用测井信息定量表征气体流量主控因素,提出一种火成岩缝洞储集层参数相互弥补评价模型预测压后天然气日产量的方法。该方法以描述可压缩流体流动的Hagen-Poiseuille定律为基础,根据火成岩缝洞储集层压后气体在不同流动阶段的路径不同特征,明确火成岩缝洞储集层压后天然气日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基质孔隙和裂缝网络及二者匹配关系,建立基质孔隙、裂缝网络及岩性体厚度相互弥补评价模型,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确定出模型中各储层参数对日产量的贡献因子,最终实现火成岩缝洞储集层压后测井产量预测。将此方法应用于准噶尔盆地滴西地区石炭系火成岩缝洞储集层,预测结果与实际试气结果吻合较好,为火成岩缝洞储集层试气选层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文章来源】: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31(08)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火成岩缝洞储集层模型(a)和压裂后流体流动过程示意(b)
同时将确定的预测模型应用到滴西地区2口新钻探井。图4、图5分别为DXA井、DXB井的测井综合解释及产量预测成果图,图中第1道—第3道为常规测井曲线道,第4道为深度道,第5道为测井解释岩性成果,第6道为常规测井解释的基质孔隙度和含气饱和度,第7道为基于电成像测井图像细致拾取的斜交裂缝蝌蚪道,第8道为基于电成像测井图像定性解释的气孔和网状裂缝成果,第9道为基于电成像测井拾取的斜交裂缝层密度道,第10道为基于电成像测井图像综合解释的裂缝总体发育率道,第11道为测井综合解释的储层含流体性质,第12道为实际试气结果,第13道为测井预测天然气日产量结果,第14道为部分井段的电成像测井图像。由图4可见,DXA井3 615~3 646 m井段为玄武岩(基性熔岩类),常规测井解释平均基质孔隙度为11.5%,平均含气饱和度为57.6%。进一步利用电成像测井图像,累计拾取斜交裂缝43条,分布较为集中,得到单层岩性体斜交裂缝层密度为1.387条/m;同时在3 623~3 629 m井段较发育气孔、3 641~3 646 m井段发育气孔、3 621~3 623 m和3 631~3 635 m井段欠发育网状裂缝,得到裂缝总发育率为0.439。根据测井解释储层参数,应用基性熔岩测井产量预测模型,预测压裂后天然气日产量为20.29×104m3。该层实际压裂试气结果为:日产气为16.23×104m3、日产油为9.87 t、日产水为7.36 m3,折合天然气日产量为17.46×104m3。
图5可见,DXB井3 300~3 363.5 m井段测井解释岩性为二长玢岩(酸性侵入岩类),常规测井解释平均基质孔隙度为11.6%、平均含气饱和度为59.7%。进一步利用电成像测井图像,累计拾取斜交裂缝97条,主要分布在岩性体中上部,得到单层岩性体的斜交裂缝层密度为1.54条/m;同时,在3 302~3305 m、3 307~3 317 m和3 334.5~3 363 m井段欠发育气孔,3 305.7~3 310 m井段欠发育网状裂缝,3 312.5~3 319.8 m和3 323~3 335.2 m井段较发育网状裂缝,得到裂缝总发育率为0.628。根据测井解释储层参数,应用酸性侵入岩模型参数,预测压裂后天然气日产量为21.2×104m3。该层实际压裂试气结果为:日产气为14.93×104m3、日产油为13.75 t,折合天然气日产量为16.64×104m3。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水力压裂裂缝应力场变化规律[J]. 赵金洲,赵金,胡永全,黄婷,刘欣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9(12)
[2]基于岩石物理转换模型的苏里格致密砂岩储层测井评价与产能预测[J]. 潘保芝,房春慧,郭宇航,张丽华,雷健,范雨霏. 地球物理学报. 2018(12)
[3]准噶尔盆地滴西地区石炭系火成岩气藏产能主控因素[J]. 张兆辉,杜社宽,廖建波,陈华勇,于红果.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9(03)
[4]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火山岩气藏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J]. 石新朴,覃建强,丁艳雪,杨丹,史全党,胡清雄,李波,齐洪岩,张吉辉,孙德强,赵振,饶远,习成威.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8(12)
[5]基于电成像测井的火山岩裂缝分布定量表征——以准噶尔盆地滴西地区石炭系为例[J]. 张兆辉,杜社宽,陈华勇,于红果. 石油学报. 2018(10)
[6]深层火山岩气藏压裂直井复合渗流产能模型[J]. 苑志旺,郭平,姜彬,冉启全.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8(03)
[7]基于物质平衡的页岩气井压裂改造裂缝体积与面积计算[J]. 杨斌,游利军,康毅力,何志君,李相臣.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7(07)
[8]陆相多层砂岩油藏渗透率表征与定向井初期产能预测——以蓬莱19-3油田为例[J]. 刘彦成,罗宪波,康凯,李廷礼,蒋曙鸿,张俊,张章,李云婷.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7(01)
[9]克拉美丽气田火山岩岩性测井识别技术研究[J]. 张兆辉,陈华勇,高艳玲,于红果,杜社宽. 石油物探. 2016(05)
[10]准噶尔盆地滴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集性能分布规律研究[J]. 王洛,李江海,师永民,赵越,马寅生. 岩石学报. 2016(03)
本文编号:3354832
【文章来源】: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31(08)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火成岩缝洞储集层模型(a)和压裂后流体流动过程示意(b)
同时将确定的预测模型应用到滴西地区2口新钻探井。图4、图5分别为DXA井、DXB井的测井综合解释及产量预测成果图,图中第1道—第3道为常规测井曲线道,第4道为深度道,第5道为测井解释岩性成果,第6道为常规测井解释的基质孔隙度和含气饱和度,第7道为基于电成像测井图像细致拾取的斜交裂缝蝌蚪道,第8道为基于电成像测井图像定性解释的气孔和网状裂缝成果,第9道为基于电成像测井拾取的斜交裂缝层密度道,第10道为基于电成像测井图像综合解释的裂缝总体发育率道,第11道为测井综合解释的储层含流体性质,第12道为实际试气结果,第13道为测井预测天然气日产量结果,第14道为部分井段的电成像测井图像。由图4可见,DXA井3 615~3 646 m井段为玄武岩(基性熔岩类),常规测井解释平均基质孔隙度为11.5%,平均含气饱和度为57.6%。进一步利用电成像测井图像,累计拾取斜交裂缝43条,分布较为集中,得到单层岩性体斜交裂缝层密度为1.387条/m;同时在3 623~3 629 m井段较发育气孔、3 641~3 646 m井段发育气孔、3 621~3 623 m和3 631~3 635 m井段欠发育网状裂缝,得到裂缝总发育率为0.439。根据测井解释储层参数,应用基性熔岩测井产量预测模型,预测压裂后天然气日产量为20.29×104m3。该层实际压裂试气结果为:日产气为16.23×104m3、日产油为9.87 t、日产水为7.36 m3,折合天然气日产量为17.46×104m3。
图5可见,DXB井3 300~3 363.5 m井段测井解释岩性为二长玢岩(酸性侵入岩类),常规测井解释平均基质孔隙度为11.6%、平均含气饱和度为59.7%。进一步利用电成像测井图像,累计拾取斜交裂缝97条,主要分布在岩性体中上部,得到单层岩性体的斜交裂缝层密度为1.54条/m;同时,在3 302~3305 m、3 307~3 317 m和3 334.5~3 363 m井段欠发育气孔,3 305.7~3 310 m井段欠发育网状裂缝,3 312.5~3 319.8 m和3 323~3 335.2 m井段较发育网状裂缝,得到裂缝总发育率为0.628。根据测井解释储层参数,应用酸性侵入岩模型参数,预测压裂后天然气日产量为21.2×104m3。该层实际压裂试气结果为:日产气为14.93×104m3、日产油为13.75 t,折合天然气日产量为16.64×104m3。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水力压裂裂缝应力场变化规律[J]. 赵金洲,赵金,胡永全,黄婷,刘欣佳.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9(12)
[2]基于岩石物理转换模型的苏里格致密砂岩储层测井评价与产能预测[J]. 潘保芝,房春慧,郭宇航,张丽华,雷健,范雨霏. 地球物理学报. 2018(12)
[3]准噶尔盆地滴西地区石炭系火成岩气藏产能主控因素[J]. 张兆辉,杜社宽,廖建波,陈华勇,于红果.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9(03)
[4]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火山岩气藏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J]. 石新朴,覃建强,丁艳雪,杨丹,史全党,胡清雄,李波,齐洪岩,张吉辉,孙德强,赵振,饶远,习成威.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8(12)
[5]基于电成像测井的火山岩裂缝分布定量表征——以准噶尔盆地滴西地区石炭系为例[J]. 张兆辉,杜社宽,陈华勇,于红果. 石油学报. 2018(10)
[6]深层火山岩气藏压裂直井复合渗流产能模型[J]. 苑志旺,郭平,姜彬,冉启全.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8(03)
[7]基于物质平衡的页岩气井压裂改造裂缝体积与面积计算[J]. 杨斌,游利军,康毅力,何志君,李相臣.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7(07)
[8]陆相多层砂岩油藏渗透率表征与定向井初期产能预测——以蓬莱19-3油田为例[J]. 刘彦成,罗宪波,康凯,李廷礼,蒋曙鸿,张俊,张章,李云婷.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7(01)
[9]克拉美丽气田火山岩岩性测井识别技术研究[J]. 张兆辉,陈华勇,高艳玲,于红果,杜社宽. 石油物探. 2016(05)
[10]准噶尔盆地滴西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集性能分布规律研究[J]. 王洛,李江海,师永民,赵越,马寅生. 岩石学报. 2016(03)
本文编号:33548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354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