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微波强化炼厂含油污泥破乳脱水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1 23:19
  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资源消耗国,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油泥。油泥是一种危害性极高的固体废弃物,已被列入国家《危险废弃物名录》,必须对其进行妥善处置。炼厂油泥含水率和含油率均较高且油泥中的油、水以乳化形式存在,破乳不仅可以脱除水分,同时可以回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油品,对于油泥的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意义重大。离心作为一种技术成熟、应用较广的破乳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油水分离,但其破乳效率较低,需要在离心分离之前进行预破乳来强化破乳脱水效果。鉴于微波在破乳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提出微波预破乳-离心脱水的方法对炼厂油泥进行破乳脱水,主要围绕油泥微波破乳特性、机理和油泥破乳脱水产物分析三个方面开展实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在对油泥理化特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离心破乳特性实验。测试了本文所用炼厂油泥的乳化类型及基本理化特性参数,发现所用油泥为破乳难度更大的油包水型油泥。通过油泥的热重特性分析得出油泥破乳温度应该低于77℃。探究了油泥离心脱水特性,结果表明油泥脱水率随离心转速、离心时间和温度增大均先升高后趋于平稳,其中离心转速比离心时间的影响更加显著。对油泥微波破...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微波强化炼厂含油污泥破乳脱水试验研究


图2-1油泥实物图及微观图像??

示意图,油泥,准确性,示意图


度上起到乳化剂的作用,提高了油水界面膜强度和油泥黏度[62;63】,增加了破乳难??度。另外,油泥中渣占比5.3%,对本文所用的油包水乳状液来说,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是界面膜的强度,而该油泥中的固体颗粒会明显增加界面层的强度,??有效阻止液滴聚并,使乳状液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不易破乳[61】。??油泥水、油、渣三组分含量及饱和烃、芳香烃、胶质、沥青质油相四组分含??量测定方法如下:??(1)油泥“三组分”分析??使用共沸蒸馏法[64]将油泥中的水、油、渣三组分分离并进行测定,该方法简??便准确,分离过程中得到的油相留存以便后续四组分的测量分析。共沸蒸馏法原??

温度控制曲线,温度控制曲线,黏度,连续相


温度和热焓??值的变化,可分析出样品中乳化水的粒径大小及分布规律。本文使用DSC分析??仪(Yienda,YD-DSC500B)对油泥中乳化水的粒径大小及分布规律进行测试,??根据公式(2-1)可计算出结晶温度相对应的乳化水粒径大小[65]。??^?-35?^??D?=?exp???(2-1)??式中,A为乳化水粒径,pm:?7;为结晶温度,°C。??测试条件为:温度范围:-30°C?40°C,升降温速率:5°C/min,在-30°C、??40°C各保温1分钟,温度控制曲线见图2-3。??50????丨?40.C?;?!?;??40?■?\?K?:羅::;??^?30?'?\升降溫脾:?温?:??^?:?.?..?:?\?:化?/:??I10.?i?样:\?i?段?/:??£?-10?-:热:呼?\?:?/??\?4\?1?\:?/?:??-30-?;?:.3〇y?:??"4〇?0?10?20?30??Time?(min)??图2-3?DSC温度控制曲线??2.3.4黏度测试??根据斯托克斯(Stokes)粘度公式(2-2),乳状液中液滴的沉降率与连续相??黏度成反比液滴在连续相中运动所受黏滞力随连续相黏度增大而增大,减小??1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油田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现状[J]. 刘培军.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10)
[2]化学破乳机理及其研究进展[J]. 田宫伟,陈颖,王亚林,张宏宇.  硅酸盐通报. 2018(01)
[3]油泥污水综合处理研究[J]. 耿华,刘俊懿,刘蓓蓓,吴畏.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6(07)
[4]超声波辅助破乳法回收石化罐底油泥中的原油[J]. 张小庆,王枫,匡民明,周晓龙,张震,杨文剑.  化工环保. 2015(04)
[5]油田采出水超声破乳除油反应器的应用[J]. 齐薇.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4(03)
[6]热洗法处理含油污泥工艺研究[J]. 余兰兰,宋健,郑凯,郭磊.  化工科技. 2014(01)
[7]超支化聚酰胺—胺的合成及破乳效果[J]. 侯志峰,罗忠贵,邵森,苗文青,高晓宇.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3(10)
[8]油泥处理技术研究新进展[J]. 林伟帮,蒋伟芬,郑刚.  广州化工. 2013(15)
[9]石化含油污泥的离心分离技术[J]. 于莹.  石油石化节能与减排. 2011(Z3)
[10]石油焦的成浆性及水焦浆的流变性和稳定性[J]. 高夫燕,刘建忠,王传成,虞育杰,程军,张彦威,周俊虎,岑可法.  化工学报. 2010(11)

博士论文
[1]基于离心脱水的含油污泥油—水分离特性及分离机理研究[D]. 毛飞燕.浙江大学 2016
[2]塔河稠油乳化降黏及微波化学破乳研究[D]. 孙娜娜.西南石油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微波频率对破乳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D]. 栗思源.西安石油大学 2015
[2]基于微波破乳和热解的含油污泥资源化处理研究[D]. 潘志娟.浙江大学 2015
[3]含油污泥的理化特性研究与分析[D]. 朱嘉卉.浙江大学 2014
[4]新型含油污泥处理工艺的试验研究[D]. 褚晓亮.浙江大学 2012
[5]微波处理含油污水的盐促进效应研究[D]. 曹秋娥.西安石油大学 2011
[6]含油污泥水洗分离实验室研究及室外中试装置设计开发[D]. 祝愿.辽宁师范大学 2011
[7]电脱法污油脱水室内实验研究[D]. 葛卫学.中国石油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5104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35104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5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