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深煤层煤层气开采主控地质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1 10:31

  本文关键词:深煤层煤层气开采主控地质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地应力 裂缝参数 地温 渗透率 含气量


【摘要】:在深煤层煤层气开发过程中,国内科研工作者对煤储层的研究不够全面,大部分还聚焦在煤层本身,有关地应力、埋深、地温、煤层裂缝参数等地质因素对储层渗透性及产能产生的影响研究范围还不够,因此我国在深煤层煤层气勘探与开发过程中对煤储层的系统理论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论文主要以沁南盆地煤层气开采直井为研究区域,从产能的有关地质控制因素入手,本次针对柿庄北地区研究表明:地温随着埋深的增加,在浅部呈线性增加;而在深部增加的趋势增大。因为深部温度的增加的趋势变大,温度对于含气量的控制作用更大,温度增加使得深部热成因气含量增加;同时煤层气的热活性增大,煤层气解吸量增加。因此在柿庄北地区地温因素是有利于煤层气开发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对于煤储层而言最大主应力方向与优势裂隙发育方向两者近于平行,处于相对张拉状态,这样会有利于煤储层渗透率的增加。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存在,才会导致沁水盆地3#煤储层的渗透率随主应力差的增加而增高,并且使得沁水盆地储层条件较好,呈现出沁水盆地3#煤层渗透率较大的煤储层展布于主应力差较大的地区,这样会有利于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当裂缝走向与最大主压应力走向小于45°时,会改善裂缝的张开度,随着夹角的减小开度变得更大,有利于改善煤储层渗透率;当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与裂缝走向大于45°时,会减小裂缝的开度,随着夹角的增大将裂缝开度变得更小,不利于改善煤储层渗透率。研究区裂缝走向与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之间的夹角基本小于45°,因此有利于裂缝开度的改善,这样会改善煤储层渗透率。从而会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和开发。沁水盆地南部柿庄北地区储层含气量较高,3号煤层含气量为3.55m~3/t~25.49m~3/t。15号煤储层含气量为8.15m~3/t~27.07m~3/t。3号和15号煤层含气量都是自东南向向西北向随着埋深的增加呈逐渐变大的趋势。含气量随深度的变化具明显分区性。
【关键词】:地应力 裂缝参数 地温 渗透率 含气量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科技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7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6
  • 1 绪论16-21
  • 1.1 课题背景16
  • 1.2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16-17
  • 1.3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7
  • 1.4 存在的问题及技术瓶颈17-18
  • 1.5 主要研究内容18-19
  • 1.6 技术路线19-20
  • 1.7 本章小结20-21
  • 2 研究区煤层气开发地质条件21-23
  • 2.1 煤层气开发地理位置21
  • 2.2 沉积及含煤特征21-22
  • 2.3 本章小结22-23
  • 3 煤层气成藏地质因素分析及深煤层界限的确定23-43
  • 3.1 储层压力、RO、C和H元素与埋深关系23-28
  • 3.2 深煤层地温和地应力随埋深的关系28-30
  • 3.3 深煤层储层物性参数和温压条件随深度变化规律总结30
  • 3.4 侧重不同参数的煤层深度界定的数值模拟分析30-38
  • 3.5 深煤层深度界限验证38-41
  • 3.6 本章小结41-43
  • 4 煤层气开采主控地质因素分析43-72
  • 4.1 含气性、孔隙度、渗透性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分析43-47
  • 4.2 三场耦合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分析47-48
  • 4.3 地温及地应力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48-51
  • 4.4 柿庄北3号煤层裂缝参数对煤层气富集影响分析51-58
  • 4.5 柿庄北15号煤层裂缝参数对煤层气富集影响分析58-68
  • 4.6 煤层气产量影响因素规律总结68-70
  • 4.7 认识与建议70
  • 4.8 本章小结70-72
  • 5 主要结论72-73
  • 参考文献73-79
  • 作者简历79-81
  • 学位论文数据集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陆武,孙茂远,胡爱梅,潘军;适合中国煤层气藏特点的开发技术[J];石油学报;2002年04期

2 朱志敏;杨春;沈冰;崔洪庆;;煤层气及煤层气系统的概念和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6期

3 严绪朝;郝鸿毅;;我国的煤层气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和前景[J];石油科技论坛;2007年05期

4 才思斯;许浩;汤达祯;赵俊龙;彭己君;孟金落;于明杰;;水力封堵型煤层气藏类型及地质意义[J];中国煤层气;2011年02期

5 张文昭;煤层气──我国未经开发的能源[J];特种油气藏;1996年03期

6 查尔斯 R·纳尔逊,蓝晓梅;煤层气藏储量分析方法的评价[J];中国煤层气;1999年01期

7 王生维,段连秀,张明,陈钟惠;煤层气藏分析的参数与流程[J];地球科学;2000年06期

8 饶孟余,冯三利;煤、气一体化开采煤层气方法的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2002年01期

9 欧成华,李士伦,杜建芬,邓奎;煤层气吸附机理研究的发展与展望[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10 孙斌,王宪花,陈彩虹,张继东;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地区煤层气分布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彦龙;;煤层气参数测试及其意义[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2 刘炎昊;张苗;刘传喜;;河南省煤层气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前景评价[A];瓦斯地质研究进展2013[C];2013年

3 张文忠;周尚忠;孟尚志;赵军;莫日和;;山西省柳林区块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对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影响[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潘一山;唐巨鹏;李成全;石强;;煤层气渗流的核磁共振成像试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5 赵靖舟;时保宏;;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富集单元及其特征[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陈振宏;王一兵;张亚蒲;王宪花;杨焦生;;煤层气藏储层研究的新方法[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孟艳军;汤达祯;许浩;曲英杰;张文忠;刘一楠;;煤层气解吸阶段划分理论的建立与应用[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李俊乾;刘大锰;姚艳斌;蔡益栋;张百忍;;郑庄区块煤层气富集主控地质因素及开发前景分析[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亚蒲;杨正明;鲜保安;;煤层气开采发展趋势及其增产技术[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10 赵孟军;宋岩;苏现波;柳少波;秦胜飞;洪峰;;煤层气聚气历史研究及其地质意义[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马启孝;商业开发为煤层气建设提速[N];中国改革报;2006年

2 马军;压裂技术成功应用于煤层气开采[N];中国石化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孙利民;中国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基础研究推动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N];科技日报;2009年

4 记者 宋时飞;首条跨省煤层气输送管道项目批准建设[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程宇婕;十年再造一个“煤层气大庆”[N];中国能源报;2011年

6 潘伟尔;煤层气开发利用为何难成“气候”?[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7 通讯员 黄延兵;渤海钻四首口煤层气藏评价井交井[N];中国石油报;2009年

8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张莲莲;“西气东输”工程 山西搭乘西部大开发快车的站台[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9 张怀发邋马军;煤层气二氧化碳压裂技术取得突破[N];中国石化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王巧然;“煤海穿针”让低渗煤层“扬眉吐气”[N];中国石油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燕燕;煤系多层叠置含水系统及煤层气合排水源判识[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周s,

本文编号:6038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6038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4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