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河道 城市水生态 水环境治理 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道水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严重制约了城市水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近年来河道水体修复技术的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外源截留、内源控制、人工净化和自净强化"的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并将其应用于深圳铁排渠示范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中。结果表明,该河道水质明显好转,由劣V类水质变为IV类水质,水体的COD、NH_3-N、TP等水质指标均大幅度降低,取得了理想的水体景观及水质效果。
【作者单位】: 深圳天澄科工水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关键词】: 河道 城市水生态 水环境治理 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
【分类号】:TV85;X52
【正文快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书敏;何强;徐强;宋力;;生物滞留系统去除地表径流中的氮素研究评述[J];水科学进展;2015年01期
2 管永;冯智;张聪;杨卓;秦真;;水生植物在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中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年05期
3 谷勇峰;李梅;陈淑芬;刘连江;王翠彦;;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年04期
4 刘耘彤;何文辉;张慧;管卫兵;;立体复合生态操纵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评价[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5 夏哲韬;史惠祥;李遥;;食藻虫引导的沉水植被修复景观水体的应用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1年17期
6 谢丹平;李开明;江栋;刘爱萍;;底泥修复对城市污染河道水体污染修复的影响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年08期
7 李红清,马经安;生物控制技术在水体富营养化防治中的应用[J];人民长江;2005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金羽;径流雨水颗粒污染物特征与过滤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年
2 王晓菲;水生动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联合修复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3 马俊;外秦淮河水生植物生态修复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金燕;;曝气和生物修复对城市污染河道黑臭底泥的影响分析[J];科技展望;2016年21期
2 苗伟波;邹剑;刘国庆;王荣和;陈国军;罗祝兵;;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16年07期
3 石焱;;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J];江西建材;2016年11期
4 倪洁丽;王微洁;谢国建;连翰伟;吴微燕;陈玲玲;沙昊雷;;水生植物在水生态修复中的应用进展[J];环保科技;2016年03期
5 胡慧;;福州市内河水质改善问题与对策浅析[J];福建建筑;2016年05期
6 刘蕴哲;;生物滞留系统用于径流污染控制的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16年Z1期
7 王蓓;余洋;鲁冬梅;任永其;张翠萍;李淑英;周元清;吴兆录;;云南玉溪城市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生态学杂志;2016年02期
8 李雪娟;和树庄;常学秀;谭福广;申意;陆福田;侯文通;;螺蚌和沉水植物搭配对微污染水体的净化作用[J];环境工程学报;2016年01期
9 鲁冬梅;任永其;史云东;张翠萍;李淑英;朱春蓉;周元清;;玉溪大河河道污水富营养化的时空变化特征[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5年12期
10 马文祥;张万荣;李明亮;;城市河道治理中的景观构建初探[J];山西建筑;2015年3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桂青;不同柳树与内生微生物互作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张小龙;杭州西湖龙泓涧多级生态净化塘水质评价与水环境解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朱嘉成;化感植物—填料浮床抑制藻类生长的试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4年
4 李宇;赣抚平原灌区渠道生态护坡技术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5 鲍燕荣;山地城市次级河流滞留区水生植物群落净化技术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6 张晓雪;福州市白马河生态化改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7 廖荣明;巢湖p造竞铀逦廴咎卣骷吧薷囱芯縖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朋四海;黄俊杰;李田;;过滤型生物滞留池径流污染控制效果研究[J];给水排水;2014年06期
2 李海燕;罗艳红;马玲;;生物滞留设施对地表径流中磷去除效果的研究述评[J];中国水土保持;2014年06期
3 李家科;刘增超;黄宁俊;张佳扬;李怀恩;沈冰;;低影响开发(LID)生物滞留技术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14年03期
4 米秋菊;米勇;;生物滞留技术去除污染物效果的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4年01期
5 孟莹莹;王会肖;张书函;陈建刚;;基于生物滞留的城市道路雨水滞蓄净化效果试验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Z1期
6 潘国艳;夏军;张翔;王红萍;刘恩民;;生物滞留池水质效应的模拟试验[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7 何强;彭述娟;王书敏;王振涛;;不同下垫面暴雨径流氮赋存形态分布特性及控制技术[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2年05期
8 王书敏;何强;艾海男;潘伟亮;智悦;王静;;山地城市暴雨径流污染特性及控制对策[J];环境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9 王易超;李正魁;周莉;范念文;冯露露;;伊乐藻-固定化氮循环菌技术入湖河道修复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2年03期
10 刘娅琴;邹国燕;宋祥甫;付子轼;刘福兴;潘琦;范洁群;;富营养水体浮游植物群落对新型生态浮床的响应[J];环境科学研究;2011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卫宝立;高速公路路面颗粒物特性及与路面径流污染相关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王小梅;北京地区街尘—径流污染特征及潜在污染负荷估算[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李欣;屋面雨水和小区中水处理以及回用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勇;祁德超;高之栋;;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措施浅析[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0年01期
2 郝冉;吕粉桃;付涛;谭德远;梁跃;韩泽;;生态修复技术在北京市丰台区非煤矿山修复中的应用[J];国土绿化;2010年08期
3 王健胜;刘沛松;杨风岭;文祯中;;中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0期
4 赵入臻;赵鹏;赵环金;;济南破损山体概况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J];山东国土资源;2012年09期
5 ;“城镇退化生境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6 ;中国北方七省区煤矿生态修复技术论坛在阜新召开[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年06期
7 毛杰;管超;黄文浩;郑政伟;;浅谈湖泊河道生态修复技术[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年01期
8 叶建锋,操家顺;生态修复技术在保护水库水源地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年02期
9 杨海军,封福记,赵亚楠,于智勇;受损河岸生态修复技术[J];东北水利水电;2004年06期
10 王永喜,王丽坤;石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J];中国城市林业;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宝兴;;颐和园山体护坡与生态修复技术的探讨[A];2010北京园林绿化新起点[C];2010年
2 王运昌;高之栋;;青口河生态修复技术初探[A];中国水利学会2007学术年会湖泊健康与水生态修复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康银花;李娟英;何培民;;临港新城环湖河道原位生态修复技术研究[A];中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刊[C];2010年
4 贾璐颖;;湖泊生态修复技术集成的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2年
5 陈晶;张毅敏;汪龙眠;杨阳;周创;段金程;林超;吴晗;;我国海洋污染现状、生态修复技术及展望[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六卷)[C];2013年
6 张俊斌;梁大庆;陈意昌;巫建达;;野溪栖地之生态修复技术与应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7 杨洁;;鄱阳湖滨湖沙地生态修复技术与经济开发模式[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张建锋;张旭东;周金星;;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生态修复技术[A];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9 吴智仁;杨才千;吴智深;岩下健太郎;李润杰;;基于W—OH有机复合固化材料的新型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技术[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喻理飞;朱守谦;祝小科;谢双喜;;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评价和修复技术[A];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鞠宏清;专家高度肯定“河湖生态修复技术”[N];无锡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张斌键;生态修复技术或为减缓珊瑚礁衰退带来契机[N];中国海洋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柳s,
本文编号:1020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020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