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龙江流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研究与应用
本文关键词:广西龙江流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研究与应用
【摘要】: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是通过使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利用计算机、通信、电子等最新技术,结合不断发展的水文理论,对水文数据进行实时遥测、接收和处理。它是解决江河及水库信息遥测、防洪度汛等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技术。与以前的人工测报相比,在数据收集、数据处理等方面的速度和精度上得到了质的提高,对水库安全度汛和提高水电厂发电效益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本文充分收集了水文、地形、水利工程等资料,选取龙江流域为实例进行研究。水情遥测系统站网由1个中心站、8个分中心站及46个遥测站点组成,采用GSM方式进行通信,并编制了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洪水预报系统选择1975年-1984年降雨量、流量和蒸发量等资料,按新安江模型将龙江流域分为12块18个单位,对每个单元面积及雨量站进行权重分配。对每个单元使用人机结合优选方法进行新安江模型的参数率定,进行产汇流计算,得到参数率定成果、各块单位线等成果。最后采用马斯京根算法计算河道汇流。通过2009年~2014年数据对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系统的月通畅率和平均无故障时间等可靠性指标达到设计要求。通过2009年~2014年的12场洪水进行实时预报验证,预报方案的精度等级达到国家《水文情报预报规范》评定乙级标准。本系统实现了对龙江流域实时监测各项水文信息、洪水预报预警等功能,有利于研究掌握龙江流域的水情变化规律,提高了本流域梯级电站联合兴利调度及防洪渡汛决策能力。
【关键词】:龙江流域 洪水预报 遥测系统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3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概述9-16
- 1.1 研究背景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4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14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4-16
- 第二章 龙江流域水情遥测系统设计16-31
- 2.1 系统主要设计原则16
- 2.2 操作系统与开发平台16-17
- 2.3 系统遥测站网布设17-20
- 2.3.1 龙江流域概况17-18
- 2.3.2 龙江流域站网分布18-20
- 2.4 遥测系统设计及应用20-28
- 2.4.1 遥测系统组成20-21
- 2.4.2 系统主要硬件构成21-22
- 2.4.3 系统数据通信方式22-24
- 2.4.4 系统通信结构24-25
- 2.4.5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及实现25-28
- 2.5 水情测报系统主要技术指标28-31
- 2.5.1 系统雨量计、水位计等技术指标28-29
- 2.5.2 系统可靠性分析29-31
- 第三章 新安江水文预报模型31-38
- 3.1 水文模型和洪水预报模型概述31-32
- 3.2 新安江水文模型选择与应用32-34
- 3.2.1 国内外典型水文模型介绍32
- 3.2.2 水文模型方案的比选32-33
- 3.2.3 采纳方案的介绍33-34
- 3.3 水文模型参数优化方法34-35
- 3.4 马斯京根流量演算法35
- 3.5 单位线35-36
- 3.6 洪水预报精度评定36-38
- 第四章 洪水预报模型构建与功能设计38-46
- 4.1 洪水预报模型的建立步骤38
- 4.2 资料处理和参数率定38-42
- 4.3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主要功能设计42-46
- 4.3.1 系统软件主要功能设计42-43
- 4.3.2 洛东、拉浪、叶茂、下桥水电站系统功能43-45
- 4.3.3 六甲、拔贡、长瓦水电站系统功能45-46
- 第五章 系统应用实例分析46-69
- 5.1 系统运行主要技术指标分析46-60
- 5.1.1 系统雨量计、水位计等技术指标分析46
- 5.1.2 系统可靠性分析46-60
- 5.2 系统实时预报验证及精度评定60-67
- 5.2.1 洪水预报验证60-66
- 5.2.2 洪水预报系统精度评定66-67
- 5.3 系统运行总结及存在问题67-69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9-71
- 6.1 结论69
- 6.2 展望69-71
- 参考文献71-75
- 致谢75-7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长江;;第三次长江流域水文协作会在长沙召开[J];人民长江;2005年12期
2 杨波;邓伟;;初论流域水空间研究[J];地理科学;2006年03期
3 史兴旺;丁志宏;;流域水文动力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03期
4 潘杰;;辽宁西部沿海地区无观测流域水文相似性分析[J];吉林水利;2013年08期
5 陆家驹,李士鸿;卫星遥感确定流域水文土地利用类别[J];水利水电技术;1992年02期
6 肖迪芳,张雪峰;黑龙江流域水文水资源特性初析[J];水文;1992年01期
7 吴泰来;太湖流域1999年特大洪水和对防洪规划的思考[J];湖泊科学;2000年01期
8 宋爱清,李强;小流域水文流量计算方法探讨[J];辽宁交通科技;2005年01期
9 许申来;李秀珍;胡远满;何兴元;周昊;;岷江上游黑水河流域不同景观结构小流域径流系数的比较[J];生态学杂志;2007年05期
10 翁明华;姚成;李致家;;数字化流域及流域信息提取方法研究[J];水文;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刚;;老虎山河流域水文特性分析[A];水与水技术(第3辑)[C];2013年
2 赵求东;叶柏生;丁永建;张世强;赵传成;王建;王增如;;典型寒区流域水文过程模拟[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3 梁洪华;白音包力皋;;ArcGIS技术在城市不透水表面信息提取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东;张万昌;;基于渗蓄一体化动态产流的黑河上游干流山区莺落峡流域水文过程模拟[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李兰;郭生练;李志永;马绍忠;李文龙;姚淑芝;;流域水文数学物理耦合模型[A];中国水利学会一九九九年优秀论文集[C];1999年
6 卢晓英;阙汉光;;永定河流域水文要素变化趋势与成因分析[A];海峡西岸防抗台风抗洪抢险救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栾兆擎;周德民;章光新;邓伟;;近50a来别拉洪河流域水文机制变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徐雪红;徐家贵;;对太湖流域水利发展与改革“十一五”规划的思考[A];太湖高级论坛交流文集[C];2004年
9 骆光晓;若孜汗·塔依尔;;新疆哈密石城子河流域水文水资源[A];中国水文科技新发展——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周旭东;李树平;孟祥彪;;招苏台河流域水文要素变化趋势分析[A];水与水技术(第4辑)[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傅菁 特约通讯员 纪良志;长江流域水文共谋改革发展[N];人民长江报;2007年
2 太原师范学院 王尚义 张慧芝;流域问题研究的创新和不足[N];光明日报;2009年
3 杨国伟 龙虎;二○○九年西北地区暨黄河流域水文协作会议召开[N];黄河报;2009年
4 ;太湖水文:为流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N];中国水利报;2007年
5 沈大军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教授级高工 王浩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水利院水资源所所长 蒋云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教授级高工;透视国外流域管理机构[N];人民长江报;2006年
6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水文处 提供;现代化步伐加快 服务社会能力增强[N];中国水利报;2007年
7 记者 徐珊珊邋特约记者 赵懋忠 通讯员 黄秋如;三大流域水文气象自动站开建[N];海南日报;2008年
8 记者杜红志通讯员江守钰;淮河水文加快现代化进程[N];中国水利报;2002年
9 记者 王恩瑞 通讯员 梁述杰;海河流域水文工作会议在并召开[N];山西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李坤 王鑫 唐瑾;陈雷畅谈流域水文发展重点[N];中国水利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欢迎;岩溶流域水文模型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徐海量;流域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演变的耦合关系[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3 王志杰;未来气候下内蒙古呼伦湖流域水文数值模拟[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4 马欢;人类活动影响下海河流域典型区水循环变化分析[D];清华大学;2011年
5 姜付仁;以流域为单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1年
6 穆兴民;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对河川径流及土壤水文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7 张广平;基于过程的流域水利时空数据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8 许继军;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长江流域的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9 龚冬琴;南方稻区连续免耕对土壤性质及流域水文水质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4年
10 井立阳;数字化流域水文模拟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林英;无资料地区产汇流计算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罗颖;洮河流域水文循环特征及其人类活动影响因素探析[D];兰州大学;2015年
3 严翠云;基于汀江流域智能发电调度系统的水电站径流预报及水箱模型的应用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4 赵跃中;延河流域径流泥沙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李上兴;基于InfoWorks CS的G市D涌流域暴雨内涝研究[D];广州大学;2015年
6 杨晓云;青藏高原北部那陵格勒河流域现代洪水过程和古洪水沉积物光释光年代学及粒度特征[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7 郝韵;HEG-HMS水模型在乌梁素海东部流域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8 张宇瑾;近30年内蒙古入湖流域干旱特征时空变化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6年
9 苏庆华;广西龙江流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研究与应用[D];广西大学;2016年
10 雷晓辉;基于二元演化模式的流域水文模型初探[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1年
,本文编号:1088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088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