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源蒸散发的新安江模型在淮河上游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基于双源蒸散发的新安江模型在淮河上游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双源蒸散发模型 新安江模型 叶面积指数 淮河上游
【摘要】:传统的新安江模型在计算流域蒸散发能力时仅依据非常有限的几个蒸发站的蒸发皿实测水面蒸发乘以一个折算系数来获得,不能考虑土地利用/覆被、气候特征、植被叶面积指数等因子的时空差异性和土壤特性、流域地形的空间差异性对流域蒸散发量影响。通过将考虑植被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对蒸散发影响的双源蒸散发模型与新安江模型集成,改进了新安江模型的蒸散发计算模块,并以淮河息县水文站以上流域为研究区,以日为时间尺度,基于地形、土地利用、气象及水文资料对息县以上流域2000~2008年降雨径流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基于双源蒸散发的新安江模型能有效地模拟淮河上游降雨径流过程,满足模拟精度要求。研究成果为改进新安江模型中蒸散发计算模块提供了依据,也可为改进的新安江模型在其他流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河海大学国际河流研究所;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关键词】: 双源蒸散发模型 新安江模型 叶面积指数 淮河上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17122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B03B03) 水利部公益行业经费项目(201001069;201101052)
【分类号】:P333.1
【正文快照】: 0引言新安江模型是河海大学赵人俊教授领导设计的一个概念性流域水文模型,近些年来在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水文预报及水资源规划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1-3]。蒸散发是新安江模型的重要输入项,其大小的合理估算直接影响到产流量的计算。目前直接测量流域实际蒸散发能力或蒸散发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佩兰;赵人俊;;新安江模型(三水源)参数的检验[J];河海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2 ;三水源新安江模型的应用[J];水文;1999年S1期
3 瞿思敏,包为民,张明,嵇海祥,胡其美;新安江模型与垂向混合产流模型的比较[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4 朱求安,张万昌;新安江模型在汉江江口流域的应用及适应性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4年03期
5 曹丽娟,刘晶淼,任立良;对新安江模型蒸散发计算的改进[J];水文;2005年03期
6 李致家;姚成;汪中华;;基于栅格的新安江模型的构建和应用[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7 金鑫;杨国范;古健;李强;;新安江模型在浑河流域上的应用[J];节水灌溉;2008年11期
8 刘薇;任立良;徐静;刘晓帆;;基于新安江模型的降雨不确定性传播[J];水资源保护;2009年06期
9 舒畅;刘苏峡;莫兴国;王昆;郑超磊;张守红;;新安江模型在高寒无资料地区的水文过程模拟(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0年02期
10 温海燕;;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新安江模型参数的优化[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振亚;郑世林;李朝兴;王丽;刘磊;;新安江模型和NAM模型应用结果分析比较[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谭峥;;新安江模型应用于洪水预报[A];重庆市水利学会“加快城市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鲁礼炳;付克金;张伦瑾;文海松;聂巍;;基于新安江模型的漳河水库洪水预测几个关键算法的实现[A];S12 水文气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与服务[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H.A.Prasantha Hapuarachchi;[D];河海大学;2003年
2 袁飞;考虑植被影响的水文过程模拟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成;基于栅格的分布式新安江模型构建与分析[D];河海大学;2007年
2 科济(Mohamed Patrick Moiwo Korjie);新安江模型在白水坑流域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3 李志龙;新安江模型在资料缺乏的寒区流域的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4 田龙;台兰河流域水文要素变化分析及新安江模型的改进与应用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
5 王振亚;新安江模型和NAM模型在资水流域的比较应用[D];河海大学;2007年
6 Mohammad Bakir;[D];河海大学;2004年
7 金鑫;新安江模型的改进及在浑河北口前流域的应用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8 顾超;改进SCEM-UA算法和新安江模型在山洪预警中的研究与实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9 OTACHE, YUSUF MARTINS;[D];河海大学;2004年
10 景少波;昆仑山叶尔羌河径流过程模拟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190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119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