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中的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与研究方法
本文关键词:变化中的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与研究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流域 水循环 自然水循环 “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 “自然-人类”耦合系统
【摘要】: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下,流域水循环发生了深刻变化。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流域水问题背后的科学基础是"自然-社会"二元驱动力作用下的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的水环境、水生态过程的演变机理,有效解决这些水问题需要一套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来支撑。本文在简述二元水循环研究历程的基础上,从水循环的驱动力、结构、功能属性和演变效应等方面,对比分析了自然水循环和"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的不同特征,阐述了变化中的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包括学科范式、科学问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文章还讨论了二元水循环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效率统一度量与转化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并进行了研究总结。
【作者单位】: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2015CB452701,2006CB4034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9215)
【分类号】:TV213.4
【正文快照】: 1研究背景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等自然驱动力的作用下,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植被截留、地表填洼、土壤入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湖泊海洋蓄积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称为水循环(或水文循环)。水循环是地球上一个重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保障水循环安全 倡导绿色水文化——《绿色建筑水循环安全保障》[J];城乡建设;2007年09期
2 崔琬茁;张弘;刘韬;朴春红;;二元水循环理论浅析[J];东北水利水电;2009年09期
3 孟凡一;忽视水循环造成恶果[J];劳动保护;1985年12期
4 孙海燕;追求最优环境和效率——水循环平衡系统技术交流会在京召开[J];建设科技;2004年11期
5 李文清;水循环对水污染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山西水利;2005年02期
6 郭兴芳;田青;陈立;张晓伟;陶润先;孔祥媚;;绿色建筑中的水循环评估体系[J];中国给水排水;2007年04期
7 孙思淼;;书讯:《寒区水循环及冰工程研究》现已出版发行[J];黑龙江水专学报;2010年01期
8 高维真;;水污染与水质测报技术讲座——第一讲:水循环与水污染[J];水文;1981年01期
9 陈月仙;锅炉的水循环与安全运行[J];劳动保护;1985年07期
10 刘钦久;;要求高水质的水冷设备采用软水循环的效益[J];冶金动力;198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伟南;;城市水循环改善的战略思考[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2 胡燕;;从系统论角度探讨水循环的教学方法[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张光辉;;区域水循环过程与水资源演化规律——规范人类用水行为、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基础[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4 巩同梁;刘昌明;;环境变化条件下陆地表层系统水循环非均衡模式——水循环非均衡现象剖析与边际水循环概念[A];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李析男;胡彩虹;;城市水循环对城市供水量的影响分析[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6 夏军;;变化环境下中国北方水循环与水安全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展望(以华北地区水问题为例)[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马智杰;徐小元;居江;;区域良性水循环的探讨和示范[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8 马智杰;徐小元;居江;;区域良性水循环的探讨和示范[A];中国水利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刘昌明;梁康;;作为水文科学基本理论的水循环研究若干探讨[A];中国水文科技新发展——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孙廷春;;发展煤矿“水循环经济”[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中 吴慧秀(河海大学);城市用水给自然水循环带来了挑战[N];中国水利报;2011年
2 李平 赵建平;流域时代的理性回归[N];中国水利报;2004年
3 慧聪;工业水循环:人类水危机的最后“救赎”[N];黄河报;2010年
4 王富;攀钢实现增产节水循环发展[N];中国矿业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杨勤;江苏:流动的水循环的路[N];中国水利报;2006年
6 钱建伟;1.4亿清除水循环“瓶颈”[N];苏州日报;2006年
7 周宾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易学”视野中的水循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特约专家 齐兵强 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 博士;用水循环体系建设是特色[N];中国水利报;2006年
9 王勤;旨在破解当代水问题的力作[N];中国水利报;2008年
10 程晨;上海建成水循环公厕一吨水用“一辈子”[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文生;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及水循环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2 刘佳嘉;变化环境下渭河流域水循环分布式模拟与演变规律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猛;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的河北省用水量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周杰;中国东北地区大气水循环的时空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5年
3 杨峰;健康水循环与新的水策略[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4 孟彩侠;基于不同方法的和田绿洲水循环要素变化特征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5 章纯;水循环算法在结构优化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在多目标中的改进[D];广东工业大学;2014年
6 马喜荣;黄河流域水循环流路的改变对物质输送及能量交换的影响[D];河海大学;2005年
7 许向君;城市水务系统循环规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8 田辛;景观“水”要素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9 徐红霞;缺磷胁迫下水稻叶片光合特性以及水水循环功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李鹏;变化环境对灌区水循环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577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157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