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地震次生灾害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8 06:22

  本文关键词: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地震次生灾害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多元统计 探索性因子分析 灾害分布 地震次生灾害 多因素分析


【摘要】: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5·12"汶川大地震灾害发育最密集的龙门山地区雎水河、茶坪河、绵远河、石亭江4流域地震次生灾害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将影响地震次生灾害发育的10个影响因素简化为5个因子,即断层距、高程与地质结构因子、距离因子、方位因子、坡度因子和相对高程因子。通过对这些因子的权重分析验证了龙门山地区灾害发育的重要特性:即区域地震次生灾害沿发震断裂的"带状"分布且具有明显的上下盘效应。同时,分析结果也表明在强震区域,灾害的发育更受宏观要素如断层距、绝对高程等作用控制,因此在断裂带及潜在震源地区的地震次生灾害易发程度判定中,应综合考虑断裂带及海拔高程的影响,将具有有利岩性及结构的边坡也纳入评估范围。
【作者单位】: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陆地交通气象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
【基金】:NSFC-云南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云南地区环境与工程因素诱发滑坡的力学机制研究”(U1402231)
【分类号】:TV698.13
【正文快照】: 1研究背景地震,特别是多山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往往造成数以百万计的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的产生,多受到震区地质环境条件如断裂带、水系、岩性等因素的控制。对这些环境条件因素与灾害发育之间联系的研究,对于防灾减灾的区划及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从200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防范地震次生灾害[J];水利科技;2008年02期

2 ;什么是地震次生灾害[J];四川环境;2008年04期

3 李贞;周栩;;地震次生灾害区划初探[J];山西建筑;2005年24期

4 ;关注[J];中国水利;2008年12期

5 韩永福;;略阳县地震次生灾害防治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10年01期

6 裴吉溢;;安徽皖维集团公司地震次生灾害的预防[J];安徽科技;2010年12期

7 汤木生;试论地震次生灾害的预防与控制[J];城市煤气;1999年04期

8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受活动构造控制[J];岩土工程界;2009年07期

9 张仕超;周志东;周春清;;汶川特大地震次生灾害类型与今后应急救援对策探讨[J];四川水利;2013年04期

10 杜兴无;贺伟;张一;;汶九高速公路汶川至叠溪段路线方案研究——在地震次生灾害情况下提高道路防灾避灾能力的思考[J];公路交通技术;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汝雕;;华县大地震引发世界罕见的地震次生灾害链——从山西荣河蒲州朝邑三城的工程场地条件谈起[A];山西省地震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刊[C];2005年

2 苏华友;;北川县城地震次生灾害考察分析报告[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3 李强;张景发;;基于GIS与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震后损毁道路提取[A];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茗佳;部署防范地震次生灾害事故工作[N];兰州日报;2008年

2 特约评论员 邓学平;谨防限葬令沦为地震次生灾害[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4年

3 南方日报评论员;把防范地震次生灾害摆在更重要位置[N];南方日报;2014年

4 宋晓梦;地质学家:对付地震次生灾害我们责无旁贷[N];光明日报;2008年

5 ;重中之重:关注城市地震次生灾害[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8年

6 陈茗佳邋 特约记者 刘小娣;严防发生地震次生灾害[N];兰州日报;2008年

7 周铮;关注汶川地震次生灾害[N];农民日报;2008年

8 王银平;玉华煤矿采取措施防止地震次生灾害发生[N];铜川日报;2008年

9 ;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切实防范各类地震次生灾害[N];人民日报;2008年

10 刘垠;借科技之力阻击地震次生灾害[N];大众科技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余世舟;地震次生灾害的数值模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4年

2 谢自莉;城市地震次生灾害连锁演化机理及协同应急管理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冯健雪;陕西省公路地震次生灾害分布规律与防治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4 朱晓力;地震次生灾害震时成灾数值模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韩敏;基于GIS的陕西省公路地震次生灾害危险度区划[D];长安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988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1988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3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