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长江河口南、北槽中下段沉积动力变化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5 12:04

  本文关键词:长江河口南、北槽中下段沉积动力变化过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悬沙 沉积物 泥沙垂向交换 南槽 北槽 长江口


【摘要】:河口处于陆地河流与海洋的交接地带,是陆海相互作用最为敏感的地带。在径流、潮流、波浪等自然动力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河口的沉积过程复杂多变。其中水沙运动及水体泥沙的垂向交换是河口动力—沉积机制分析中的核心和焦点。长江河口自徐六泾以下呈“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格局,而南槽和北槽作为长江河口的第三级分汊河槽,不仅是长江输水输沙的主要通道,而且是极具代表性的分汉型河槽,兼之深水航道位于北槽,南槽周边南汇边滩作为上海市后备土地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分析南、北槽水沙运动及泥沙交换过程对理解长江口的动力沉积过程意义重大。本文基于长江河口南、北槽和南槽口门水域2011-2013年水文观测数据、悬沙样品资料,以及大面积走航所采集沉积物、近底层悬沙样品,分析南、北槽悬沙与沉积物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而以南槽口门水域为例,对长江口南部的近底层水体悬沙及表层、次表层沉积物的交换过程进行分析,弄清该区域水沙变化及泥沙交换过程。主要结论包括:从水流特性来看,南、北槽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水流运动形式主要为往复流,以落潮流占优势。北槽中段的水流强度大于北槽下段,南槽中段水流强度大致与北槽下段相当。含沙量上,大体为北槽中段大于北槽下段,北槽下段大于南槽中段。大潮含沙量高于小潮含沙量。其中,在南槽中段,大潮落潮平均含沙量是中、小潮的2-3倍。在北槽下段,大潮涨潮平均含沙量为小潮的3倍多,大潮落潮平均含沙量则将近达小潮的6倍。在北槽中段,大潮涨、落潮平均含沙量与小潮相比更是高达5倍和8倍之多,北槽大、小潮相对于南槽含沙量差异更大。从小潮到大潮,其水体悬沙粒径分选性变差,从表层到底层,水体悬沙粒径分选性也逐渐变差。大潮期间水体悬沙粒径偏态值较中、小潮有所增加,表层水体悬沙粒径的偏态值小于同期近底层水体悬沙。水体悬沙粒径的峰态值随大小潮的变化很小。表层沉积物粒度方面,南槽中段表层沉积物粒径粗于北槽中段,北槽中段粗于北槽下段。从小潮到大潮,南槽中段和北槽下段沉积物粒径从小潮到大潮呈由粗变细的趋势,北槽中段则经历了一个细-粗-细的变化过程。北槽中段和下段表层沉积物分选比南槽中段差,属分选很差范围,小潮到大潮,分选系数变化不大。北槽中段表层沉积物属极正偏范围。北槽下段和南槽中段表层沉积物则由极正偏逐步向正偏过渡。南槽中段和北槽中段表层沉积物粒径峰态系数呈中等尖锐形态。北槽下段表层沉积物的峰态系数在小、中、大潮期间的均值则呈逐渐变小趋势,且在大潮期间逐步稳定在1附近。南、北槽大潮期间悬沙与表层沉积物交换频率比小潮高。在悬沙与表层沉积物的交换粒级方面,粘土、细粉砂和粗粉砂组分是南槽中段和北槽中下段悬沙与表层沉积物交换中贡献度最高的三组粒级。南槽口门水域,近底层水体悬沙与表层沉积物在垂向上的主要交换粒级则为粉砂组分粒级。在表层沉积物与次表层沉积物的垂向交换中,南槽口门中部辐散区的主要交换粒级为粗粉砂-细砂组分粒级,南槽口门附近其余区域主要交换粒级则为粉砂组分粒级。小潮到大潮,表层沉积物中的大量粘土、细粉砂和粗粉砂通过再悬扩散浮到水体中,其中,粗粉砂组分再悬浮的比例最高。粘土与细粉砂特性相似,对水动力响应敏感程度也比较一致,并且在南槽中段和北槽中下段水体悬沙在组成成分上,细粉砂与粘士含量存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比例,细粉砂含量几乎在每一时刻都维持在粘土含量的1.5倍左右。北槽中段粘土与细粉砂组分含量百分比大于北槽下段和南槽中段,粗粉砂组分含量百分比则是南槽中段最大,同时,在南槽中段粗粉砂和细砂组分也是受流速变化影响最为敏感的粒级。而在北槽中下段细砂组只对中潮——大潮较大的涨、落急流速有所相应。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V1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婷;陶建峰;刘桂平;张长宽;;整治工程后长江口南北槽的分流分沙季节特征[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2 时钟,李世森;垂向二维潮流数值模型及其在长江口北槽的应用[J];海洋通报;2003年03期

3 蒋陈娟;李九发;吴华林;付桂;李为华;刘高峰;;长江河口北槽水沙过程对航道整治工程的响应[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3年04期

4 杨世伦,贺松林,谢文辉;长江口九段沙的形成演变及其与南北槽发育的关系[J];海洋工程;1998年04期

5 严以新,高进,诸裕良,茅丽华,郑金海;长江口北槽优良河势机制[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1年03期

6 戚定满;吴华林;万远扬;刘高峰;顾峰峰;;长江口北槽泥沙运动现场示踪分析研究[J];海洋工程;2010年01期

7 沈淇;高钦钦;顾峰峰;戚定满;;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后北槽洪枯季水沙运动特征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4年07期

8 刘杰;纪为刚;王元叶;程海峰;赵德招;;长江口北槽表层悬沙粒径变化及其对OBS标定的影响[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9 时钟,陈伟民;长江口北槽最大浑浊带泥沙过程[J];泥沙研究;2000年01期

10 潘雪峰;张鹰;;基于GIS和RS的长江口北槽冲淤可视化分析[J];水运工程;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孔令双;戚定满;顾峰峰;;长江口北槽断面水通量计算统计与分析[A];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下册)[C];2013年

2 时钟;陈吉余;虞志英;;江口北槽最大浑浊带的动力学[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谈泽炜;范期锦;高敏;郑文燕;;长江口航道治理研究新进展[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雪莲;科技助推长江口三期工程建设[N];中国交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蒋陈娟;长江河口北槽水沙过程和地貌演变对深水航道工程的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潘灵芝;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对北槽河床冲淤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炜;近期长江口南北槽分流口水沙输运及其对分流口工程作用的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林益帆;长江河口南、北槽中下段沉积动力变化过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3 冯凌旋;长江口南北槽分流口演变及其对北槽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倪智慧;长江口北槽潮汐环流的分析与三维数值模拟[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窦润青;长江口北槽落潮分流比变化原因的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陈维;长江口北支、北槽冲淤变化及河势演变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2年

7 熊龙兵;长江口北槽潮汐环流与湍流混合:三维数学模拟与计算[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259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2259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5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