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怒江马吉水电站右岸进水口斜坡变形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云南怒江马吉水电站右岸进水口斜坡变形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研究 出处:《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斜坡 滑移-张裂 谷底(坡脚)软化效应 数值模拟 稳定性
【摘要】:研究区位于拟建的云南怒江马吉水电站坝区右岸进水口附近,坡内受中缓倾河谷结构面控制的变形破裂现象十分明显,其宏观组合模式表现为滑移-张裂,但是这些结构面并未切脚出露,而是埋藏于坡脚以里或谷下一定的深度,按传统工程地质及岩石力学观点很难理解上述现象的成因。因此,本文在了解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斜坡中已有的变形破裂现象进行了现场宏观地质调查和室内微观测试分析,确定其变形破坏组合模式,并定性分析斜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同时,借助FLAC3D数值分析软件模拟斜坡演化过程,分析坡体中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变化,进一步论证斜坡变形破坏的成因机制;最后,采用二维刚体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自然斜坡和开挖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从而,对进水口的开挖支护提出合理的建议。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研究区斜坡已有的变形破裂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斜坡下部沿中缓倾坡外结构面的剪切滑移现象,二是斜坡中上部沿中陡裂发育拉张破裂现象。其总体呈现为滑移-张裂变形破坏模式,但是,与以往所见滑移-张裂模式相比,该斜坡下部中缓倾坡外结构面并没有切脚出露,而是延伸至基覆界面以下。(2)根据现场调查和室内微观测试分析,结合斜坡发育的地质-岩体力学环境条件,研究区斜坡变形破裂是一种由谷底软化效应所主导的滑移-张裂。即谷底(坡脚及谷下)变粒岩因风化软化而发生压缩变形,伴随着变粒岩内的白岗岩脉压碎,导致深埋于坡内的以fI3断层为代表的中缓倾坡外结构面剪切错动,进一步引起斜坡中上部的中陡倾张裂向深部迁移、加剧。(3)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以研究区B6-B6’地质剖面为几何模型,利用FLAC3D软件模拟斜坡演化过程,分析各个时期斜坡中的应力分布规律、变形位移特征及塑性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早期河谷下切和岩体风化阶段,结构面两盘的应力分布基本没有变化,且位移差值较小;河谷第二次下切后,结构面附近的最大主应力增大、最小主应力减小;在现今河谷时期,随着坡脚及谷下岩体的风化,结构面两盘的位移差显著增大,表明斜坡中岩体发生明显的变形。计算结果较好地验证了定性分析。(4)研究区斜坡的变形破裂实例,揭示了谷底软化效应的存在。对于不同岩性、不同坡体结构、不同河谷下切阶段,它的影响程度和表现形式可能是不同的,但它与河谷坡形(因自然下切)改变对斜坡的影响一道,存在于整个河谷形成与演化过程中,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斜坡地质作用。(5)利用极限平衡法(Slide软件)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Phase2.0软件),分别对自然斜坡和开挖边坡各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计算结果表明:自然斜坡和开挖边坡在一般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Fs1.05;而开挖边坡在极端地震+暴雨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因此,根据初步进水口的布置,应减少开挖量,将开挖线进行外移,或开挖过程中进行支护。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V2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敬民,高树华,于艳丽,韩爽,谷玲;进水口防涡措施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0年04期
2 赵英武,廉贵臣,樊林生;堤防漏洞进水口探测新技术及其应用[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2年03期
3 党媛媛;韩昌海;;进水口漩涡问题研究综述[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9年01期
4 邓小华;吴壮生;刘科辉;;国内水电站最大的进水口球阀安装与调试探析[J];机电信息;2012年12期
5 肖天铎;赵振国;;轴对称减蚀进水口曲面形式[J];水利学报;1959年03期
6 朱咸;轴对称进水口流动的分析和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1981年03期
7 季洛姆M.诺曼;何雁;林尧璋;;改善公路涵洞设计[J];国外公路;1981年01期
8 章海远;朱庆福;;葛洲坝二号船闸进水口型式选择[J];人民长江;1981年06期
9 孙德根;金忠青;;压板式短进水口的水力计算[J];华东水利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10 朱鹏程;;论进水口前的冲刷地形[J];人民黄河;198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严根华;陈发展;胡去劣;;进水口漩涡及消涡栅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2 邱云;杨怀德;郑维;;溪洛渡进水口高边坡设计与研究[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周智民;;石泉水电站扩机工程机组进水口污物清理措施[A];水工机械技术2008年论文集[C];2007年
4 柳海涛;孙双科;陈能平;龙起煌;;光照水电站分层取水进水口水力特性研究[A];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马吉明;逢阿强;郑双凌;;水电站斜卧式进水口的一些水力特性[A];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6 苏华友;张继春;;紫坪铺进水口高陡边坡锚索抗爆破振动分析[A];第八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沈洁;徐聪云;王洋;;进水口垂直边坡压力分散型锚索的施工[A];庆祝广西水利厅成立50周年专辑[C];2004年
8 陈宗娜;伍超;王飞;;进水口前立轴旋涡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A];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杨伟;姚伟;董红燕;朱红兵;;三峡工程永久船闸正向进水口布置优比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毕玮琳;钓鱼何处佳?水库河流进水口[N];吉林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王卫;“西昌粮仓”告别“水荒”[N];凉山日报(汉);2006年
3 本报记者 袁一雪;方便鱼缸不用捞鱼也能洗[N];北京科技报;2006年
4 周梦榕;爆破土石方如何处理?会否堵塞大坝进水口[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妍;大型水电站进水口水力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2 雷艳;水电站分层取水进水口水流运动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杜敏;进水口漩涡形成机理及缩尺效应[D];天津大学;2008年
4 陈云良;进水口前立轴旋涡水力特性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秀红;云南怒江马吉水电站右岸进水口斜坡变形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书斌;进水口漩涡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彭作为;向家坝水电工程进水口高边坡稳定性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彭娴;多层进水口水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5 唐碧华;大型坝式进水口结构的静动力数值仿真与性能评价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丁参军;基于ANSYS的水电站进水口段三维有限元结构静力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7 陈娓;泵站进水口水流的三维数值分析[D];武汉大学;2005年
8 施祖辉;抽水蓄能电站水平进水口漩涡比尺效应和数值模拟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李华;水工建筑物进水口前立轴旋涡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丁丹;锦屏一级水电站右岸进水口边坡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279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327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