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强震对高拱坝的承载能力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8 11:08

  本文关键词:强震对高拱坝的承载能力影响研究 出处:《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高拱坝 评价指标 安全评估 震后安全 风险


【摘要】:针对高烈度区混凝土拱坝的抗震性能评价及震后风险应急评估问题,从震后受损坝体的安全性能的角度开展了研究。通过非线性数值分析方法针对不同强度地震动作用下受损坝体的水压力超载安全性能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震后受损坝体在水压力超载下的位移变化规律,并提出了坝面损伤面积比及坝体损伤体积比两个新的指标,用于分析拱坝震后的坝体安全性。计算结果表明,拱坝体型和受力形式使坝体具有优良的抗震性能,能够经受强震的作用,损伤坝体在震后可以保证承受水压力安全,所提出的坝体损伤累积面积比和损伤累积体积比指标不仅可以反映拱坝抗震性能的演化规律,而且可以反映震后损伤坝体的承载安全,与传统的拱坝抗震性能评价指标相比,更适合作为拱坝安全性能的评价指标。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at the evaluation of seismic performance of concrete arch dam in high intensity area and the emergency assessment of post-earthquake risk.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afety performance of damaged dam body after earthquake, the safety performance of water pressure overload of damaged dam body under different intensity ground motion is analyzed by nonlinear numerical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aw of displacement variation of damaged dam body under water pressure overload after earthquake, and puts forward two new indexes: damage area ratio of dam surface and damage volume ratio of dam body. It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afety of arch dam after earthquak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ape and force form of arch dam make the dam have excellent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can withstand strong earthquake. The damage dam body can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water pressure after earthquake. The index of damage cumulative area ratio and damage cumulative volume ratio can not only reflect the evolution law of seismic performance of arch dam. It can also reflect the bearing safety of damaged dam body after earthquake.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of arch dam, it is more suitable for evaluating the safety performance of arch dam.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3CB0359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79030)~~
【分类号】:TV642.4;TV312
【正文快照】: Supported by:State Key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Basic Research of China(2013CB035905);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51679030)引言西部高烈度区修建的不少拱坝高达300 m级,库容巨大,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下游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高拱坝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在铁;任青文;;高拱坝安全分析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2 陈在铁;;高拱坝安全评价方法比较[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7年03期

3 唐纯喜;陈进;黄薇;程卫帅;;高拱坝结构安全的风险源集及主要失效路径研究[J];水力发电;2010年11期

4 杨忠兴;;高拱坝关键施工技术[J];四川水力发电;2012年02期

5 黄涛;高拱坝学术讨论会在成都召开[J];水力发电;1981年02期

6 魏文凯;高拱坝技术的新进展[J];云南水力发电;2000年04期

7 安刚,杨令强;高拱坝泄洪振动水弹性模拟的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1年09期

8 邹丽春,侯顺载,杨宜文;高拱坝地震应力控制标准和抗震工程措施研究[J];水力发电;2001年08期

9 柴军瑞,刘浩吾;高拱坝研究新进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1年06期

10 周维垣,陈兴华,杨若琼,沈大利,赵吉东;高拱坝整体稳定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昱州;徐卫亚;王如宾;石崇;杨圣奇;;高拱坝动力时程分析及安全评价[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2 李毅佳;马斌;;高拱坝地震响应的行波效应分析[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3 龙渝川;许绍乾;高雪超;;高拱坝梁向配筋抗震措施效果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4 陈在铁;;基于风险的混凝土高拱坝失效模型研究[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5 余岭;吴杰芳;;高拱坝泄洪诱发坝体振动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6年

6 郑璀莹;张国新;;自重施加和蓄水方式对高拱坝应力计算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陈在铁;;高拱坝抗震研究急待解决的问题探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8 陈厚群;马怀发;吴胜兴;丁卫华;;高拱坝混凝土地震抗力机理探索[A];2005全国结构动力学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5年

9 李同春;王仁坤;游启升;周秋景;;高拱坝安全度评价方法研究[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王仁坤;;溪洛渡等特高拱坝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一)[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本报记者 胡学萃;世界第一高拱坝的崛起[N];中国能源报;2013年

2 丁雅文;世界第一高拱坝左岸混凝土浇筑冲刺坝顶[N];中国建材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胡敏;世界第一高拱坝是这样建设的[N];四川日报;2009年

4 记者 范建;大坝抗震安全设计获新突破[N];科技日报;2008年

5 通讯员 严镇威;水电十四局4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N];云南日报;2010年

6 彭程;“十一五”我国坝工和水电机组技术发展展望[N];中国水利报;2007年

7 中国水利学会水工结构专业委员会;结构工程技术成果丰硕 (下)[N];中国水利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李友明 杨艳;305米:世界第一高拱坝开始浇筑[N];凉山日报(汉);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元炜;蓄水期和运行期库盆变形机制及对高拱坝安全的影响[D];清华大学;2015年

2 常强;高拱坝关键区域局部破损分析[D];清华大学;2015年

3 任炳昱;高拱坝施工实时控制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姚霄雯;基于性能的高拱坝地震易损性分析与抗震安全评估[D];浙江大学;2013年

5 苏超;基于有限单元法的高拱坝优化设计方法体系的研究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5年

6 钟红;高拱坝地震损伤开裂的大型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王仁坤;特高拱坝建基面嵌深优化设计分析与评价[D];清华大学;2007年

8 王春涛;高拱坝及其附属结构体系静动力分析与模拟[D];天津大学;2004年

9 陈英儒;变形加固理论及其在高拱坝工程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08年

10 刘毅;高拱坝真实工作性态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琪;基于模型修正技术的高拱坝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2 赵青;高拱坝异型差动坎与宽尾墩结合消能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朱昆;高拱坝动力模型破坏试验的数值补充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邵勇;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的高拱坝底缝分析[D];河海大学;2005年

5 卢向丽;高拱坝静、动力分析及开裂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李宁;锦屏高拱坝整体稳定性研究[D];长江科学院;2008年

7 朱晓旭;特高拱坝开裂分析方法与应用[D];清华大学;2011年

8 纪林强;高拱坝承载能力与安全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9 潘海琳;高拱坝体形优化决策系统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张优秀;高拱坝承载能力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968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3968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2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