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河口环流与湍流混合:数学模拟与理论计算
发布时间:2018-02-20 02:59
本文关键词: 潮汐环流 湍流混合 层化 势能差异 潮汐应变 湍动能耗散率 长江河口北槽 TELEMAC-3D模型 出处:《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为了进一步认识长江河口北槽水体的物理学,本文利用有限元数学模型TELEMAC-3D,并结合相关物理参数的计算,分别研究该水域2010年枯季、洪季潮汐环流与湍流混合。模拟得到的北槽三维水流分布显示:(i)2010年枯季,小潮 河口环流‖非常明显(约0.2~0.6 m·s-1),大潮 河口环流‖并不明显;(ii)2010年洪季,因未考虑层化引起的斜压,并未出现 河口环流‖;(iii)2010年枯季,考虑斜压的情况下,北槽中段CSW断面出现了非常明显的 横向环流(次生环流)‖;2010年洪季,由于未考虑斜压,该断面难以形成横向环流;(iv)2010年枯季、洪季,均在坝田区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局部 平面环流‖。为了探讨 潮汐应变环流‖对北槽 河口环流‖的贡献,分别计算了北槽3个水文观测站(上段CS1,中段CSW,下段CS8)2010年枯季大潮至小潮的混合参数M。结果显示:各站大潮的M值均大于1.0,而小潮的则明显减小至1.0以下。这些可能表明:大潮期间形成了 潮汐应变环流‖,并对 河口环流‖贡献较大,而小潮期间 河口环流‖主要受 重力环流‖的控制, 潮汐应变环流‖的贡献相对较小。为了确定2010年枯季北槽水域层化的强度,分别计算了大潮、小潮平均的 势能差异‖分布。结果显示:其变化范围分别约为0~30 J·m-3和0~90 J·m-3,且较大的 势能差异‖基本位于主航槽。这些表明:小潮期间的层化明显更强,其最大的层化强度大约是大潮的3倍,主航槽的层化强于坝田区,而北槽中段往往具有更强的层化。为了了解2010年枯季各物理机制的时空特征,分别计算了北槽下段落急时刻 潮汐应变‖、 潮汐与风共同搅动‖引起的 势能差异‖变化率。结果显示: 潮汐应变‖、 潮汐与风共同搅动‖引起的 势能差异‖变化率的范围分别约为42 0~1 0 0 1 0???W·m-3、40~100 10??W·m-3,且从大潮至小潮, 潮汐应变‖总体增强而 潮汐与风共同搅动‖总体减弱。空间上,主航槽丁坝附近的 潮汐应变‖明显强于坝田区, 潮汐与风共同搅动‖的强度在坝田区内、外也存在差异,导堤和丁坝的影响明显。为了探讨2010年枯季北槽3个水文观测站(上段CS1,中段CSW,下段CS8)混合与层化的特征和物理机制,分别计算了各站 势能差异‖、 潮汐应变‖及 潮汐与风共同搅动‖引起的 势能差异‖变化率、总的 势能差异‖变化率、Si数等的时间序列。结果显示:北槽上段CS1站,大潮至中潮的Si数在0.3~0.8之间,小潮的Si数在0.6~0.9之间,属 应变致周期性层化(SIPS)‖。北槽中段CSW站,大潮至中潮的Si数在0.2~0.8之间,属SIPS。小潮的Si数在1.1~1.7之间,属持续性层化。北槽下段CS8站,大潮至中潮的Si数在0.15~0.4之间,属SIPS。小潮的Si数在0.9~1.5之间,属持续性层化。从大潮至小潮,CSW、CS8站的 势能差异‖逐渐增大,而CS1站 势能差异‖却是逐渐减小。为了了解2010年枯季北槽3个水文观测站(上段CS1,中段CSW,下段CS8)混合与层化的特征及 潮汐应变‖对湍流的影响,绘制了各站数学模拟得到的湍动能耗散率、计算得到的相应梯度Ri数时间序列图。结果显示:各站湍动能耗散率的量级范围大潮约10-10~10-3 W·kg-1,小潮约10-10~10-5 W·kg-1,其梯度Ri数的量级范围在混合较好的表、底层约10-4~10-1,而在层化较好的中间水层约10-2~101。各站湍动能耗散率分布均有明显的M4周期性特征和涨、落潮不对称分布,且表层和底层分别由于风应力和底摩擦作用而具有较强的耗散,中间水层稳定层化区的耗散则显著减小。 潮汐应变‖是造成各站湍动能耗散率在涨、落潮周期内不对称分布的重要因素。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V1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济福,刘青泉,李家春;河口混合过程的研究[J];中国科学(A辑);1999年09期
,本文编号:15186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518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