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流域内涵解析与模拟评价方法研究
本文选题:海绵流域 切入点:评价指标 出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流域在时空演变的过程中受自然要素的改变和人为因素的扰动而发生变化,因此针对流域的研究、规划和管理上也需要随着流域特征的变化而转变,朝着有利于流域健康发展、人水和谐的目标不断调整,开拓新的思路,合理布局,使得流域作为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的载体,能更充分的发挥自身作用,协调自然和社会发展。"海绵流域"这一概念就是基于这一角度出发,希望能初步探索"海绵流域"的物理机制,尝试构建"海绵流域"的评价体系,并运用SWAT模型,以永定河流域为研究区,对"海绵流域"的两个特征属性(径流和水源涵养)进行情景模拟,通过不同情景下特质值的变化,揭示"海绵流域"的蓄水潜力,并分析有利于和不利于海绵流域的因素,为未来进行海绵流域的管理等提供有限的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海绵流域""内涵解析。海绵流域的本质即为流域在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下通过有限的人工措施对水循环要素的调整和干预,充分发挥自然对灾害的适应调节能力。其主要作用在降水偏多时,吸纳部分降水,减少形成的径流;当降水偏少时,储水空间维持水资源供给。海绵流域的基本目的就是恢复流域的弹性储水空间,形成天然的保护屏障。其建设的主要途径有(1)区域水生态系统保护;(2)划定三条红线;(3)避免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二)探索海绵流域评价体系。将评价思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通过分析流域长时间序列的演进情况,选定指标评价该流域的变化趋势;第二类为通过设定具体水平年和对照组情景,分析情景中选定指标对变化的某系或整体海绵特性要素的响应,评价海绵特性要素对海绵流域的作用。并从吸水、释水和可恢复性等三个方面,初步设立海绵流域评价指标体系。(三)用SWAT模型模拟永定河流域的水文循环过程。根据洪水重现期设置三种洪水类型分别为五年一遇、十年一遇和二十年一遇情景,并截取发生不同重现期洪水年份中6月到9月时间段作为研究时段;以1995年土地利用情况为基准情况,2005年土地利用情景为对照组(SO),分别设置洪水径流情景(S系列)和水源涵养情景(W系列)中土地利用改变情况,S1为1995-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中耕地变化情况,S2为1995-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中草地变化情况,S3为1995-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中城镇建设用地变化情况,W1为1995年未利用地全部转化为耕地,W2为1995年未利用地全部转化为林地,W3为1995年未利用地全部转化为草地。利用SWAT模型对一共8中情景进行模拟,得到S系列情景下的一日最大洪量、七日最大洪量和径流深,以及W系列情景下的土壤含水量。(四)径流洪水情境下的径流变化情况除了 S3情景,S0,S1,S2情景下三种洪水的对应径流三个指标均为减少,减少幅度S1S0S2。在5年一遇洪水中,按照一日最大洪量、七日最大洪量和径流深的排序,SO的变幅分别为-5%、-20%、-11%,S1的变幅分别为-19%、-21%、-16%,S2的变幅分别为-4%、-10%、-19%,S3的变幅分别为+29%、+19%、+5%;在10年一遇洪水中,按照一日最大洪量、七日最大洪量和径流深的排序,S0的变幅分别为-13%、-19%、-18%,S1 的变幅分别为-29%、-24%、-17%,S2 的变幅分别为-6%、-14%、-21%,S3 的变幅分别为+15%、+4%、+7%;在20年一遇洪水中,按照一日最大洪量、七日最大洪量和径流深的排序,S0的变幅分别为-14%、-8%、-10%,S1的变幅分别为-18%、-16%、-10%,S2的变幅分别为-1%、-8%、-20%,S3的变幅分别为+13%、+9%、+2%。(五)水源涵养情境下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情况W1,W2,W3情景下土壤含水量均增加,增加幅度为W1W2W3。W1情景下,土壤的多年平均含水量为34.92mm,W2为34.48mm,W3为34.34mm,分别比基准情景增长0.73mm,0.29mm和0.15mm。W1情景下的土壤入渗补多年平均值为6.09mm,W2情景为6.14mm,W3情景为6.15mm,分别比基准情景增大0.004mm,0.09mm和0.10mm。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333;TV21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靳长兴;变动流域滞时方程[J];地理研究;1992年02期
2 郭怀成;高伟;王真;陈琼;伊璇;向男;周丰;;流域可持续性理想域和现实状态测度[J];地理研究;2012年11期
3 李小雁;;流域绿水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07期
4 姚章民;珠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措施[J];湖南水利水电;2003年01期
5 邓伟,严登华,何岩,章光新;流域水生态空间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4年03期
6 Declan Conway;Maarten Krol;Joe Alcamo;Mike Hulme;刘伟;;埃及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前景:全球、区域和流域尺度的驱动力在尼罗河流域的相互作用[J];AMBIO-人类环境杂志;1996年05期
7 张丹;封志明;刘登伟;;基于负载指数的中国水资源三级流域分区开发潜力评价[J];资源科学;2008年10期
8 陈锐;基于生态重建的西部流域尺度水资源调控模式初探[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年01期
9 崔普伟;蔡强国;方海燕;聂斌斌;陈小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单元流域次暴雨输沙模型[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4期
10 张桐艳;贺敬滢;李光录;朱首军;周茂玲;;基于水土流失风险的流域景观格局识别方法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杨柳;陈雯雯;史洪芳;孙然好;;温榆河流域水环境胁迫的社会经济概化因子定量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2 孙波;李硕;;遥感与GIS技术辅助下的流域养分迁移过程模拟方法[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3 王林;陈兴伟;;基于3个站点校准与验证的晋江流域径流模拟[A];福建省第十一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霞;姚孝友;张光灿;胡续礼;;淮河流域山丘区生态退化机制与生态修复技术模式[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协作工作委员会2011年年会交流材料[C];2011年
5 张晓明;余新晓;武思宏;王云琦;张满良;;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径流产沙的影响[A];中国水利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李宗礼 甘肃省武威市水利工程局;从流域的尺度审视水资源开发模式[N];中国水利报;2005年
2 本刊记者 刘艳飞;从全流域的角度看待河流开发和保护[N];中国水利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燕宁邋通讯员 钱熊;专家呼吁重视长江生态危机[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本江;延河流域水沙演变及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2 王显丽;基于水生态承载力的洱海流域TMDL总量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3 卢丽;北京市清河流域极端降水及防汛预警指标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4 刘光逊;基于流域空间属性的水环境响应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5 任晓冬;赤水河流域综合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李云驹;松华坝流域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及生态补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史长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8 唐莉华;基于地貌特征的流域水—沙—污染物耦合模型及其应用[D];清华大学;2009年
9 郭军庭;潮河流域土地利用/气候变化的水文响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10 杨寅群;流域水环境系统模型研究及其应用[D];武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维婷;延河流域极端降水时空变化及其对水沙变化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宋智渊;干旱区流域水足迹可持续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额尔敦;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对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4 魏天锋;基于SEBAL模型的博尔塔拉河流域典型植被生态需水估算[D];新疆大学;2015年
5 徐亚娟;红壤区亚热带流域C、N流失特征及其对水环境影响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6 庞佼;安家沟流域面源污染机理过程与模拟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7 王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建设背景下流域“四水”转化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8 刘梦鑫;基于GIS的九龙江流域水环境污染消纳潜力评估[D];福州大学;2014年
9 王红艳;采用径流曲线数模型(SCS-CN)估算黄土高原流域地表径流的改进[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10 韦原原;清oi河流域水环境基础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郑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58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658329.html